星巴克中国出售背后的资本暗战:顶级PE如何争夺千亿咖啡市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22:20 1

摘要:当瑞幸的门店数量突破2万家时,星巴克中国正悄然走向命运的十字路口。这家曾代表中国咖啡启蒙的巨头,如今面临26年来最关键的转折——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与红杉中国组成的顶级PE天团,将在10月底前决定其中国业务的归属。这场估值高达50亿美元的资本博弈,折射出

星巴克中国出售背后的资本暗战:顶级PE如何争夺千亿咖啡市场?

当瑞幸的门店数量突破2万家时,星巴克中国正悄然走向命运的十字路口。这家曾代表中国咖啡启蒙的巨头,如今面临26年来最关键的转折——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与红杉中国组成的顶级PE天团,将在10月底前决定其中国业务的归属。这场估值高达50亿美元的资本博弈,折射出外资品牌与本土势力在千亿咖啡市场的权力更迭。

最新消息显示,星巴克中国业务的竞标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从最初数十家机构混战到如今四强争霸,资本对这块资产的争夺远超预期。尤其值得玩味的是,星巴克一边计划出售控股权,一边坚持保留30%股权及咖啡豆工厂控制权,这种"半放手"姿态暴露了其矛盾心态:既需要本土资本破解增长困局,又难以割舍对品质话语权的执念。

这种纠结背后是残酷的市场现实。截至2023年,瑞幸以2万家门店碾压星巴克中国的7758家,库迪咖啡更以日均4店的速度狂奔。当9.9元咖啡成为新常态,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故事正失去魔力。出售中国业务,实则是外资巨头对本土化浪潮的妥协。

细究最终入围的四家机构,会发现惊人的共性:都是中国消费市场最顶级的资源整合者。红杉中国背靠字节跳动、Shein的生态网络,博裕资本操盘过蒙牛、完美日记的转型,凯雷曾主导麦当劳中国"去外资化"的经典案例。这些资本巨鳄看中的,绝非单纯的财务回报,而是补齐自身咖啡赛道拼图的战略价值。

对比高瓴押注蜜雪冰城、腾讯投资Tims咖啡的布局,此次竞标本质是资本方构建消费帝国的重要落子。星巴克要求的供应链控制权,恰是PE最擅长的价值重构领域——当年凯雷帮麦当劳中国实现门店数翻倍,如今同样的剧本或将重演。

谈判桌上的火药味集中在两个核心条款:控股权划分与供应链归属。星巴克CEO纳思瀚强调"保留相当比例股权"的底线,咖啡豆工厂更被其视为不可触碰的质量命门。这种坚持源自1999年进入中国时的教训——当年特许经营模式导致品控混乱,最终迫使星巴克在2017年斥资13亿美元收回全部直营权。

但资本方显然想要更多主导权。凯雷在麦当劳中国的案例证明,PE更擅长通过本土化改造释放增长潜力。双方对"未来红利分配"的预期差异,使得交易结构仍在反复拉锯。有知情人士透露,最终持股比例可能介于51%-70%之间,这种精妙的平衡将成为观察外资品牌中国策略的风向标。

星巴克在华发展史堪称外资品牌的典型样本。1999年依托统一集团试水特许经营,2017年全面直营追求控制力,2024年又转向资本联姻寻求突破,这种"扩张-收缩-再调整"的循环,与麦当劳、百胜中国的路径惊人相似。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竞标发生在星巴克全球战略收缩期。2023年其国际业务营收增速降至8%,远低于2021年的24%。选择此时引入中国资本,既是对本土化压力的回应,也暗含将经营风险转移给PE的考量。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能否奏效,取决于资本方能否破解外资品牌的三重困境:价格战、下沉市场、数字化短板。

无论最终花落谁家,这场交易都将重塑行业格局。若红杉胜出,可能加速星巴克与本土互联网生态的融合;博裕入主或复制其在新消费领域的产品创新能力;而凯雷若再度得手,将复刻麦当劳中国的增长神话。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资本介入可能打破当前瑞幸、库迪、星巴克的"三足鼎立"态势。

当星巴克中国褪去外资光环,它必须回答一个灵魂拷问:在9.9元咖啡时代,第三空间的故事究竟价值几何?这场资本博弈的终局,或许将证明一个残酷的商业真理——没有永恒的巨头,只有适者生存的战场。

来源:香私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