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张雪峰一句 “枪声一响,我 tm 先捐 5000 万” 在网上炸了锅。作为靠志愿填报指导火遍全网的 “教育顶流”,他突然跨界聊 “爱国捐钱”,评论区直接分成两派:有人说 “够仗义”,也有人戳穿 “这不是明摆着蹭爱国流量吗?”
最近张雪峰一句 “枪声一响,我 tm 先捐 5000 万” 在网上炸了锅。作为靠志愿填报指导火遍全网的 “教育顶流”,他突然跨界聊 “爱国捐钱”,评论区直接分成两派:有人说 “够仗义”,也有人戳穿 “这不是明摆着蹭爱国流量吗?”
其实不用急着站队,咱们先琢磨个事:为啥现在一扯 “爱国” 就容易上热搜?又为啥张雪峰这话一出口,大家第一反应是 “他想接吴京的班”?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爱国流量这碗饭,真没那么好吃。
一句 “捐 5000 万” 爆火:爱国叙事为啥成了流量香饽饽?
先看一组数据:某短视频平台去年 “爱国主题” 内容播放量超 800 亿,同比增长 67%;不少博主靠讲军工、聊历史,半年涨粉破百万。为啥?因为现在年轻人的家国认同感越来越强,“爱国” 本身就是自带情感共鸣的流量密码。
但问题是,流量密码≠变现密码,更不等于 “安全密码”。张雪峰这话的争议点在哪?在于 “口头表态太满,实际支撑太少”。他是教育博主,核心价值是帮家长孩子填志愿、避坑,突然跳出来说 “捐 5000 万”,既没说钱从哪来,也没说捐给谁,更没提过过往公益经历 —— 就像开饭店的突然卖火箭,观众能不疑惑吗?
反观之前靠爱国内容火的博主,要么有专业支撑(比如讲中国航天的 “航天科工” 官方号),要么有真实行动(比如去边疆做公益的 “边疆阿力”)。光靠一句热血口号就想蹭流量,现在的观众早不吃这一套了。
吴京的 “战狼式” 爱国:为啥没人说他 “恰饭”?
提到 “爱国叙事”,绕不开吴京。从《战狼 2》到《长津湖》,他拍的电影全是 “硬核爱国”,但很少有人骂他 “恰爱国饭”,反而把他当成 “爱国代言人”。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吴京的爱国,是落地的,不是飘着的。
先看作品:《战狼 2》56.8 亿票房,《长津湖》57.7 亿票房,这两部电影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真实的剧情、饱满的人物打动观众。观众看《战狼 2》里冷锋举着国旗过战区,会跟着热血;看《长津湖》里战士冻成冰雕,会跟着落泪 —— 这种情感共鸣,是靠实打实的创作堆出来的。
再看人品:吴京私下很少炒作 “爱国” 标签,反而默默做了很多事:捐钱建希望小学,疫情期间去武汉当志愿者,甚至为了拍《长津湖》在零下 30 度的雪地躺半天。他的 “爱国” 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对比张雪峰的 “捐 5000 万”,就能明白差距:吴京是 “用作品 + 行动支撑爱国”,张雪峰是 “用口号蹭爱国流量”。一个是扎根,一个是飘着,观众自然分得清。
爱国流量的 “坑”:谁踩过?谁活下来了?
其实这几年想蹭爱国流量翻车的人,一抓一大把。比如之前有个网红,拍视频说 “要把家产捐给国家”,结果被扒出私下转移资产、偷税漏税,最后账号被封,粉丝掉了百万;还有个博主,天天拍视频骂 “崇洋媚外”,转头就把孩子送出国,还吐槽 “国内空气不好”,被网友戳穿后直接销号。
这些人翻车的原因都一样:把观众当傻子,把爱国当套路。现在的网友有多精明?你说爱国,他会查你有没有偷税;你说支持国货,他会看你穿的是不是外国品牌;你说要做公益,他会追着看你有没有实际行动。想靠 “嘴上爱国” 骗流量,迟早会被反噬。
当然也有活下来的。比如 “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他很少直接说 “爱国”,但天天讲中国的珍稀动植物:从藏羚羊到水杉,从云南虫谷到青藏高原。观众看他的视频,会觉得 “原来中国这么美,这么厉害”,不知不觉就产生了家国自豪感。现在他粉丝破 3000 万,每条视频播放量都过千万 —— 这就是 “润物细无声” 的爱国叙事,比喊口号管用 100 倍。
别抢 “班” 了:真正的爱国叙事该是什么样?
回到张雪峰的事上,其实大家纠结的不是 “该不该爱国”,而是 “该不该用爱国蹭流量”。吴京的 “班” 根本没人能抢,因为他的 “班” 是靠十几年的作品、几十年的行动堆出来的,不是靠一句口号就能接的。
真正的爱国叙事,从来不是 “比谁喊得响”,而是 “比谁做得实”:对演员来说,拍好一部爱国电影,就是爱国;对博主来说,讲好一个中国故事,就是爱国;对张雪峰这样的教育从业者来说,帮更多孩子选对专业、实现价值,就是爱国。
流量是结果,不是目的。如果为了流量,把 “爱国” 当成话术,把观众当成韭菜,迟早会砸了自己的招牌。张雪峰之前靠 “实在” 圈粉,现在却用 “虚头巴脑” 的口号消耗口碑,实在不值。
最后想说:爱国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感,不是用来变现的工具。与其抢别人的 “班”,不如守好自己的 “岗”—— 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比说一万句热血口号都管用。
关注老犟,带您了解世界。
来源:老犟爱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