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与何香凝的一生革命践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19:22 1

摘要:廖仲恺的家国意识,始于华侨父亲在异国的生存困境。1877年他生于美国旧金山,父亲廖竹宾是广东惠阳贫苦农民,因晚清家乡灾荒远赴美国,在旧金山经营杂货铺时,常因排华法案遭白人商贩排挤、官吏刁难。年幼的廖仲恺多次目睹父亲为保住店铺,不得不向当地势力低头,父亲常对他说

一、家世根系

廖仲恺的家国意识,始于华侨父亲在异国的生存困境。1877年他生于美国旧金山,父亲廖竹宾是广东惠阳贫苦农民,因晚清家乡灾荒远赴美国,在旧金山经营杂货铺时,常因排华法案遭白人商贩排挤、官吏刁难。年幼的廖仲恺多次目睹父亲为保住店铺,不得不向当地势力低头,父亲常对他说华侨如无国之民,故国弱则任人欺。

1893年廖竹宾病逝,16岁的廖仲恺携母返粤,入惠阳私塾攻读儒家经典时,便将天下兴亡与华侨遭遇关联,在日记中写下欲救华侨,先强中国。返粤后,他主动钻研父亲留下的英文商业信件,接触西方经济知识,还常向返乡华侨打听海外局势,逐渐形成非革命不能变中国的初步认知。

何香凝的革命意识,源于开明士商家庭的现实教育。1878年她生于广东南海,父亲何炳桓是经营出口茶叶的商人,因常与洋行打交道,深知中外贸易的不平等,洋行垄断定价权,中国茶商只能被动接受低价,何炳桓多次对子女感叹商之弱,因国之弱。

他突破传统礼教,拒绝让何香凝缠足,还为她延请女先生教授国文、算术与历史。何香凝7岁时,便帮父亲整理茶叶出口账目,目睹洋行职员的傲慢;17岁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何炳桓将马关条约抄录给她,她读罢痛哭,直言若有机会,必破此丧权辱国之局,这种对清廷的失望,成为她后来反抗封建婚姻、投身革命的伏笔。

二、青年求索

1902年,25岁的廖仲恺在广州目睹清廷官吏勾结列强压榨商人,变卖父亲留下的少量华侨产业,东渡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他课余不耽于书本,主动联络各省留日学生,记录他们对清廷的不满,还翻译西方经济著作,探索如何通过经济改革强中国。

1903年,25岁的何香凝为反抗家族安排的封建婚姻,携嫁妆赴日,入东京目白女子大学预科。两人在留日学生革命集会上相识,因都认同唯有推翻清廷才能救中国的主张结为伴侣,租住的东京小石川寓所,成为同盟会筹备时期的秘密联络点,廖仲恺负责登记革命分子名单、起草宣传文稿,何香凝则用绘画技艺换取经费,还多次乔装成日本妇人,将枪械零件藏在画具中运往国内。

1905年同盟会成立:

廖仲恺任外务部干事,亲手拟定同盟会对外宣言,首次明确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利权的革命目标;

何香凝加入同盟会女会员小组,专职传递秘密文件,曾在东京街头摆脱日本警察追捕,保住同盟会在东北的联络名单。

1909年,廖仲恺受同盟会派遣,以吉林巡抚署翻译身份赴东北,表面处理中外交涉,实则联络绿林武装与新军,他撰写的东北矿权考,揭露清廷将东北矿权抵押给列强的丑闻,在上海民立报发表后引发舆论震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廖仲恺南下广东,协助胡汉民组建广东军政府,任财政司司长,面对军费匮乏,他果断收回被列强把持的盐税征收权,三个月筹得200万银元,支撑广东革命军北伐;

何香凝则在香港发起女界协赞会,组织妇女缝制军服、筹集药品,还抵押首饰购得奎宁等紧缺物资,雇船运往北伐军驻地,1912年又在广、港两地募集15万银元,缓解南京临时政府经费危机。

三、捍卫共和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廖仲恺坚决反对妥协。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他赴江西协助李烈钧举事,失败后随孙中山流亡日本,负责打理中华革命党财务,在海外华侨中募集经费,支撑反袁斗争。期间,何香凝陪伴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既要照料流亡同志的生活,又要秘密传递革命信件,曾在日本横滨码头被警察搜查,她将信件藏在女儿廖梦醒的襁褓中,成功脱险。

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廖仲恺返粤后,致力于整顿广东财政,打击地方军阀截留税收的行为,却因触动桂系军阀利益被排挤,

1918年被迫再次赴沪。在沪期间,他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开始探索联俄、联共的可能性,曾对友人说中国革命需借外力,但更需唤醒民众。

1920年,陈炯明率军驱逐桂系军阀,廖仲恺随孙中山回粤,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推行税制改革,废除苛捐杂税,为广东革命根据地建设奠定经济基础;何香凝则发起广东女权运动大同盟,推动女子教育普及,创办广州女子师范学校,还组织妇女参加义务劳动,支援粤军平定军阀叛乱。

1922年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廖仲恺被叛军逮捕,关押在广州石井兵工厂,面对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写下狱中诗明志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何香凝冒着生命危险,多次赴叛军营地交涉,还联络粤军旧部施压,最终迫使陈炯明释放廖仲恺。经此一役,两人更坚定了必须建立可靠革命武装的认知,全力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四、国共合作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廖仲恺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工人部长,成为国共合作的核心推动者。他主持创办黄埔军校,任党代表,亲自制定军校章程,强调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聘请苏联顾问,吸纳共产党员担任教官,为国民革命军培养了大批骨干。

在工人运动中,他支持省港大罢工,设立罢工委员会,协调罢工工人的生活保障,还促成广州革命政府颁布工会条例,保障工人合法权益。何香凝则任国民党妇女部长,创办妇女之声周刊,宣传男女平等,组织妇女参加国民会议促成会,还组建妇女救护队,参与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坚决维护国共合作大局,反对国民党右派分裂活动,在各种会议上公开驳斥反共言论,明确表示革命阵营不容分裂,民众力量不可抛弃。他继续推进广东财政改革,打击地主豪绅偷税漏税,为北伐战争筹备经费,却因此遭到右派势力嫉恨。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口遇刺身亡,年仅48岁。临终前,他仍叮嘱身边人继续坚持三大政策,完成总理未竟事业。

五、晚年传承

廖仲恺牺牲后,何香凝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捍卫国共合作。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她组织北伐妇女救护队,亲赴前线照料伤员,在武汉、南昌等地设立妇女医院;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何香凝公开谴责其背叛总理遗志,拒绝担任国民党政府职务,移居上海,靠卖画为生,却始终关注革命动态,暗中保护共产党员与进步人士。抗日战争时期,她积极呼吁国共合作抗日,在上海、香港等地发起妇女抗敌后援会,募集物资支援前线,还多次致信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941年香港沦陷后,她徒步辗转至桂林,仍坚持举办画展,将收入捐给抗日军队。

解放战争时期,何香凝坚决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

1948年与李济深等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张推翻蒋介石政权,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1949年,她应中共中央邀请,赴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新中国筹建,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致力于妇女儿童事业与祖国统一大业,多次致信台湾同胞,呼吁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

1972年,何香凝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临终前仍嘱托子女传承革命精神,为祖国统一尽力。

来源:棱镜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