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灵魂”论!一步错步步错?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5 17:59 1

摘要:2021 年,上汽董事长陈虹以“灵魂论”公开拒绝华为的自动驾驶整包方案,宣称“若将灵魂交给第三方,上汽将沦为躯体”。彼时,上汽年销量560万辆,稳居国内第一,但这一决策却成为其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上汽“灵魂论”之殇:一场关于技术主权与市场败局的深度反思!

一、“灵魂论”的诞生与战略误判

2021 年,上汽董事长陈虹以“灵魂论”公开拒绝华为的自动驾驶整包方案,宣称“若将灵魂交给第三方,上汽将沦为躯体”。彼时,上汽年销量560万辆,稳居国内第一,但这一决策却成为其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数据对比

市值差距:2021 年上汽市值约2000亿元,同期比亚迪市值突破7000亿元,特斯拉更是高达万亿美元;至2025 年,上汽市值不足比亚迪的30%,甚至被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反超。

技术投入效率:2020 - 2024 年,上汽研发投入累计超600亿元,但成果转化率不足华为智驾合作车企的50%。例如,智己L7搭载的自研IM AD系统虽在部分场景表现优异,但市场渗透率仅0.3%,远低于华为问界系列的12%。

误判本质

陈虹的“灵魂论”本质是对智能化时代技术主权的焦虑,但忽视了开放合作与生态整合的必然性。并且在上汽这类带有央国企背景的企业中,部分上层领导出于对控制权的过度执着,害怕因与第三方合作丧失自身管理权威,维持着保守的决策风格。这种心态使得上汽错失开放合作的契机,而华为ADS系统通过开放架构吸引车企共建生态,相较之下,上汽选择“封闭自研 + 外资技术嫁接”,导致其智能化进程滞后于行业节奏。

二、“技术依赖洋人”的代价:从燃油车到新能源的路径依赖

上汽的“灵魂”并未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反而陷入对传统外资技术的深度依赖。

燃油车技术桎梏

- 2023 年上汽出口车辆中,燃油车占比超60%,依赖通用、大众的老旧平台技术,新能源转型迟缓。

- 合资品牌(如通用别克)销量占比仍达54%,但其新能源车型NCUB直接沿用荣威技术,暴露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智能化布局失焦

- 上汽自研的零束银河全栈方案宣称支持L3 级自动驾驶,但实际落地车型仅智己L7一款,且2024 年销量不足1.5万辆,远低于华为问界M7单月销量(超2万辆)。

- 对比华为ADS合作车企(赛力斯、北汽):2025 年问界M9均价超50万元仍月销破万,而上汽高端品牌智己均价30万元,市占率不足1%。

三、市场败局:从“行业大哥”到“追赶小弟”

上汽的“灵魂论”未能守住技术主权,反而加速其市场地位下滑。

销量断崖:2020 年上汽销量560万辆,2024 年跌至320万辆,新能源占比仅18%,同期比亚迪新能源销量占比超90%。

出口竞争力弱化:2023 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但上汽出口中新能源占比不足20%,落后于比亚迪(60%)。

用户心智失守:华为问界、智界等品牌通过鸿蒙生态绑定年轻用户,而上汽智己、飞凡品牌认知度不足,用户调研显示“技术落后”是主要负面标签。

四、深层逻辑:封闭生态与开放时代的错位

数据主权幻觉:上汽担忧华为掌控数据,但其自研系统数据积累量仅为华为合作车企的1/10。Momenta(上汽投资)的高精地图覆盖城市不足20个,而华为ADS已覆盖全国300城。

成本与效率失衡:上汽单车型研发周期18个月,华为合作车型可缩短至12个月。例如,飞凡R7搭载华为智舱后成本降低15%,但上汽出于对控制权的把控,坚持自研导致售价高于竞品10%。

生态闭环困局:华为通过“鸿蒙智行”整合车机、手机、家居生态,用户粘性提升40%;上汽的零束银河生态缺乏终端入口,用户活跃度不足华为的1/3。

五、启示:技术主权的真正含义是开放与共赢

上汽的教训揭示:

技术主权≠闭门造车:特斯拉通过开放专利构建生态,比亚迪借力英伟达芯片实现智驾突围,而“全栈自研”需匹配市场节奏与用户需求。

合作与竞争的平衡:华为与赛力斯的成功证明,车企可通过“技术共研 + 品牌独立”实现双赢。上汽若早期选择华为作为技术伙伴,而非全面对抗,或可避免今日之困。

总结:

上汽的“灵魂论”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车企转型的集体困境——在技术爆炸时代,也许是这一类企业的通病。拒绝开放合作等同于自我设限。特别是在部分央国企中,上层领导对控制权的盲目坚守,使得“灵魂”沦为封闭的借口,企业的衰落便不再偶然,而是必然。未来,唯有拥抱生态、重塑价值链,才能让“灵魂”真正鲜活。这就是所谓的灵魂论一步错步步错。一朝落后天天追赶!大家怎么看?

来源:乐享神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