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部名为《崂山蒲松龄花仙奇遇记》的微短剧正式在青岛开拍。该剧巧妙地将崂山区太清宫的千年古树与蒲松龄笔下的《聊斋》文化相结合,依托“花神”古树传说,为观众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幻对话。
接下来的青岛将是一场不容错过的春和景明,朋友们,不妨跟随我们的脚步,通过一部精彩的短剧,一同领略青岛早春的独特魅力!
近日,一部名为《崂山蒲松龄花仙奇遇记》的微短剧正式在青岛开拍。该剧巧妙地将崂山区太清宫的千年古树与蒲松龄笔下的《聊斋》文化相结合,依托“花神”古树传说,为观众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幻对话。
剧中的“花仙”形象,灵感源自青岛市市花——耐冬。早春时节,那一抹炽烈的耐冬盛开在枝头,将青岛的春天装点得如诗如画,诗意盎然。漫步在青岛的街头巷尾,仿佛能听到耐冬与春风的私语,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春日韵味。
除了耐冬,这个季节的青岛还有玉兰与连翘竞相绽放。它们与耐冬一同构成了青岛早春的“花与诗”双重盛宴,为游客们带来了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
在这个春天,崂山不再仅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成为了一场可触摸、可珍藏的东方奇幻叙事。每一处风景、每一个传说,都仿佛在诉说着青岛的千年故事,让人流连忘返。
这部微短剧,以其独特的“小切口、大情怀”叙事手法,成功开启了观众与古典文学之间的穿越时空对话。
《崂山蒲松龄花仙奇遇记》所取景的青岛乌衣巷就是一处自然淳朴、温婉静谧的田园会客厅。剧中的每一帧画面,都将乌衣巷的田园风情与《聊斋》的奇幻巧妙融合,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现实与幻想碰撞,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当乌衣巷借由这部微短剧成功破圈,它不仅为青岛的文旅宣传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成为了连接年轻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通过微短剧这一新颖的传播方式,《聊斋》故事得以生动再现,让年轻一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深度。
这种创新的文旅宣传模式,不仅让“跟着微短剧游乌衣巷”成为了打卡青岛文旅的新名片,更激发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而王哥庄的非遗文化与人文故事则借助微短剧《崂山蒲松龄花仙奇遇记》的视觉化叙事,被巧妙浓缩成了可传播的“城市片段”。
其位于青岛崂山区,以面塑闻名。花样百出的“王哥庄大馒头”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是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也是崂山人乡土情怀的寄托。
这部微短剧,以其新颖的叙事手法和精美的视觉呈现,将王哥庄的非遗馒头制作技艺巧妙融入剧情之中。观众在跟随主角的奇幻旅程时,不仅能领略到崂山的秀美风光,还能近距离感受面塑艺术的魅力,体验“剧中有景、景中有剧”的文旅新生态。
该剧的推出与当下年轻人追求文化寻根、寻找心灵归属的社会心理不谋而合。通过微短剧这一媒介,王哥庄的非遗文化得以跨越地域限制,与年轻观众产生深刻共鸣,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跨越。
这不仅为当地文化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文化引流—消费转化—产业升级”的全新路径。
朋友们,不妨趁着这个美好的季节,跟随《崂山蒲松龄花仙奇遇记》的脚步,一同走进青岛的春天,感受那份独特的春日韵味与东方奇幻之美吧!
来源:凤凰网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