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95后叶紫薇,破格晋升教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5 15:35 1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9岁的“95后”助理教授叶紫薇,博士毕业入职不到3年,通过战略性人才职称评审学校提名制度这一超常规方式,破格晋升为教授。

据中国人民大学消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9岁的“95后”助理教授叶紫薇,博士毕业入职不到3年,通过战略性人才职称评审学校提名制度这一超常规方式,破格晋升为教授。

“叶老师,祝贺你破格晋升为教授,希望你在学校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氛围中,做好新文科、新农科、新工科有机融合的研究,始终做面向三农问题、面向农业强国的真科研,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立德树人,早日成长为引导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4月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特地来到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为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叶紫薇送上聘书。

图源: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众号

3月13日,叶紫薇助理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最新一期的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版块,刊发题为“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Lessons from compromised rootwormBt maize in the US Corn Belt”的重磅成果。这是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首篇以国内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ence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s),也是管理科学领域发表的为数不多的Science研究长文之一。

Science期刊在该期政策论坛(Policy Forums)专门发表评论文章,对这项研究展开深入讨论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项研究展示了一种基于实证的评估方法,在改进对Bt抗性乃至更广泛农药抗性的实证经济评估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人大报道,2022年初春,刚刚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叶紫薇,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留美工作还是回到祖国?面对美籍博导的期待和国内外众多高校递来的橄榄枝,叶紫薇经过一番思索,最终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和问题导向,需要在和政策的联动中推动学术成果落地,只有身处中国研究和现实发展的大局之中,才能及时感知并解决国家的需求,”在学术研究中,她聚焦农业生物经济方向,尤其关注生物育种技术的经济、环境问题及相关政策研究,在玉米田里寻找经济学密码,将关于生物育种抗虫玉米的研究写进Science。

作为任课老师,叶紫薇为本科生开设《计量经济学B》、为研究生开设《环境价值评估》等课程,授课规模覆盖本硕博近200名学生,课程内容和授课风格都广受好评。

学生陈则霖在每周一次的组会上与她探讨研究,“从理论框架构建到计量模型选择,叶老师都给我细致讲解。遇到困难时,她总能悉心指导,为我们搭起通往研究彼岸的桥。”

入职人大不到三年,叶紫薇面临着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多重压力,但人大有组织的科研机制、有温度的考核方式都让她更加确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无比正确。

“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最开始能做的就是适应和调整自己,维持一种动态平衡。”一方面需要在教学和培养学生上投入大量时间,一方面不能放下手头的科研进展,叶紫薇开始尝试“间歇性科研”,在火车上、在飞机上,甚至在犄角旮旯拿出电脑“见缝插针”地做科研,在不断探索兼顾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她完成了身份转换和自我成长。

叶紫薇,女,1995年11月,浙江温岭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受聘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学者B岗。

2017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2022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农业、食品与资源经济系,由Felicia Wu和David A. Hennessy两位导师共同指导。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业科技、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估。其已有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实际上,叶紫薇并不是中国人民大学首位“破格晋升”的教授。早在2023年,人大就官宣了4位破格晋升的教授。

2023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高昊宇在入职四年后破格晋升教授,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新世纪以来学校自评的最年轻教授、首位“90后”教授。其他3位破格晋升教授的人选分别为34周岁(2位)和35周岁,均系在各自学科脱颖而出、取得突出成果的优秀青年人才。

图源: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开放各类晋升通道,重塑多层次、全链条的人才发展格局,构建涵盖多类型成果认定方式的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辟多元化、可选择的人才发展通道。既鼓励竞争又尊重贡献,让各类人才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每一位教职工干事有“劲头”、拼搏有“盼头”、事业有“奔头”,真正实现人才“出得来”“接得上”“撑得起”。

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看来,高校人才队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良好的人才生态既是人才的“孵化器”,也是大学的重要“软实力”。

“为构建一流的人才生态,必须聚焦于把好引进关、营造优良环境,并且深挖动力源泉,以此厚植一个群贤毕至、竞相进步的肥沃土壤。”林尚立说。

来源:高考志愿助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