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迁户口怕与老家断了根,不迁又怕孩子上不了学。”这一度是来自安徽的梁修保心头沉甸甸的牵挂。今年9月,随着孩子顺利报名并入读天一第二实验小学,他的忧虑终于消散了。
无锡逐步推行“零门槛”入学,外来家庭的孩子尽享“同城待遇”
优质均衡,教育惠民更可感可及
“迁户口怕与老家断了根,不迁又怕孩子上不了学。”这一度是来自安徽的梁修保心头沉甸甸的牵挂。今年9月,随着孩子顺利报名并入读天一第二实验小学,他的忧虑终于消散了。
今年4月,无锡推出优化外来人员入学暖心行动六项举措,在这个秋季学期稳步落地、初见成效。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无锡持续放宽外来人员子女的入学条件,让“零门槛”入学逐渐成为现实。越来越多外来家庭得以安心留锡创业就业,他们的子女也得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个变化,让“同城共成长”在无锡变得具体可感,更体现了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的温暖与诚意。
打破壁垒
让更多外来娃有学上
梁修保2019年与妻子来锡创业。“虽然在无锡买了房,但户口一直没迁。今年孩子要上小学了,迁户口这事让我非常纠结。幸好新政策发布了,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梁修保说。
在无锡的750多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超过220万。如何让他们在锡安心奋斗,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无锡以教育为突破口,将外来人员子女教育纳入城市发展和人才战略整体布局,兜牢入学底线,简化入学办理程序,用政策诚意回应民心所盼。
在2024年“暖心十条”的基础上,今年我市进一步优化政策,从制度层面打破户籍与社保限制的壁垒:持有本市居住证满3个月及以上的未落户人员,不设社保缴纳要求,保障其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或政府全额购买学位的民办学校、普惠性幼儿园就读。此外,入读保障型民办学校,外来人员子女可“零门槛”入学。
众多像梁修保一样的来锡人员因此安下了心。数据显示,今年我市小学在校学生总人数超过47万人,其中外来人员子女人数占比约为32%。今年秋季学期共有48449名外来人员子女受益于新政,目前全市符合条件、进入公办学校或政府全额购买学位的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达95%以上。
共享共融
优质教育资源促成长
你或许想不到,在无锡校园里,无锡话说得最溜、锡剧唱得最好的学生,不一定来自本地家庭。
锡城许多学校的课堂里,既能听到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也能听到原汁原味的无锡话。每周四下午,无锡市新洲小学的“小青葵”广播如期开播,无锡方言环节尤其受欢迎,孩子们边听边饶有兴致地模仿,在一字一句中拉近了与这座城市的距离。
无锡教育优质均衡、学校办得各具特色,已经成为鲜明的标签。在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无锡各校积极推行多元文化融合的教育,让新市民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新洲小学的外来人员子女占比约87%。今年353名一年级新生中,有238人来自持有居住证满3个月但未落户的家庭。尽管外来人员子女比例高,学校的软硬件配备却毫不含糊,暑假完成翻新的操场和墙面,让校园焕发新颜。教师王怡介绍,学校为学生搭建了丰富的成长与展示平台:“我校啦啦操队已经14次获全国冠军,孩子们多次在无锡市新市民学校(子女)才艺展示活动中摘金夺银。有些孩子用无锡话演唱歌曲,本地人都夸发音地道。”
外来人员子女占比同样较高的天一第二实验小学,把“促进多元文化融合,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作为研究课题,前不久顺利通过江苏省第七批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中期评估。副校长沈丽娜介绍:“学校既有象征融合共生的红石榴林,也有串联无锡历史、科技与工商业发展脉络的船文化馆。我们通过一系列课程和社团活动,帮助学生记住来处,认同第二家乡,自信走向未来。”
推动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目前,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比例超过91%,全域申报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评估认定,向着2026年100%目标进发,集团化办学持续推进,优质教育发展共同体覆盖面持续扩大。
暖意十足
教育成为发展硬支撑
很多人从无锡教育服务中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暖意。
“长幼随学”政策精准回应了多子女家庭的现实需求。来自湖南的艾女士,在小儿子进入无锡市连元寄畅小学后,大女儿也顺利转入同一所学校。现在,她每天步行10分钟就能同时接送两个孩子。“无锡真的是一座充满温情的城市!”她感慨,“除了‘长幼随学’,还有贴心的课后服务、校门口的头盔驿站、家长等候区等便民服务,让我们少了许多顾虑,可以更安心地留在这里发展。”
以子女“优学”促人才“优选”,正是无锡将教育嵌入城市发展大系统的生动体现。
外来人员子女郭明智唱着锡剧,被江苏省戏剧学校录取;老家在东北的女孩陈宣伊,今年暑假在全省击剑比赛中摘得冠军;从小在无锡读书的安徽小伙刘浩伍,大学毕业后坚定选择在第二故乡就业发展……充满特色的校园文化、高度的包容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助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在无锡茁壮成长、多元发展。这些个案,勾勒出无锡“育才、留才、用才”的城市生态。
“教育‘软实力’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硬支撑’。”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无锡教育既关注当下入学需求,更着眼于长远的人才培养和城市竞争力提升。“我们通过一系列有温度、有力度的举措,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人,服务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切实提升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来源:无锡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