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中国计量大学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日常工作)戴道锌以《国之计量 国之脊梁》为题致辞,与同学们探讨如何实现从“会读书”到“会创造”的跨越,希望同学们始终秉承校训精神,敢于梦想、勇于探索、勤于实践,读破万卷书,创建
9月10日,中国计量大学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日常工作)戴道锌以《国之计量 国之脊梁》为题致辞,与同学们探讨如何实现从“会读书”到“会创造”的跨越,希望同学们始终秉承校训精神,敢于梦想、勇于探索、勤于实践,读破万卷书,创建不朽功。
他指出,从“会读书”到“会创造”,首先要筑牢根基,在努力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关键要勇于实践,在实干磨练中锻造创造能力;最终要勇于卓越,在践行“国之大者”中实现自我价值。
“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未来就有多大。”戴道锌祝愿新生们在中国计量大学把握美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在不懈奋斗中成就精彩人生。
——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来宾们:
大家晚上好!
江南秋光好,奋进正当时。我们满怀喜悦地迎来了2025级的5308名本科生、2017名硕士/博士研究生、231名留学生,欢迎你们,也祝贺你们!此时此刻,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向无微不至关心你们的父母家人和辛勤培育你们的师长致以衷心感谢!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和盛大的阅兵仪式,不仅激发了我们的豪情,更激发了我们的斗志,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
作为一所国字号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始终承载着国家使命和时代重任。我们每一个人,作为其中一分子,无一不是坚决肩负起“国之计量”的初心使命,自觉地筑牢“国之脊梁”的坚强根基,涌现了一批在国家计量相关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英才,以计量之名报国强国。
我们是国内唯一冠以“计量”之名的大学,“计量”不仅是彰显其外的特色,更是融入血脉的底色。学校自创建以来始终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赢得社会广泛认可和赞誉。在今年高考中,我们学校有11个省份的理科录取位次进入前10%。在座诸位经过高中三年的拼搏成为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可喜可贺!你们选择中国计量大学,从此便与计量结下不解之缘,让我们共同奋斗,不负众之所望。
计量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标尺与基石,是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剂和引擎器:从高端芯片纳米结构的精准刻画,到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可靠测评,再到大型客机复杂部件的严丝合缝,都离不开计量的支撑保障。早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莅校视察,指出要抓住“老本行”,以特色教育服务特色经济,靠一批尖子来带动学科建设。20年来,学校上下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践行“精思国计,细量民生”的校训。“精思国计”是指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国家计量事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投身于“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细量民生”是指我们始终以计量科技和文化的力量支撑和保障民之关切,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事业。计量作为现代科技体系的基础,决定着国际话语权,“精思国计、细量民生”的校训还指引我们努力主导国际标准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致力于“为世界谋大同”。
同学们,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人工智能风云激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清晰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图景。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到2030年,实现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四个基本建成”,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
青年一代的你们,生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繁荣的时代,何其幸哉,一定要乘势而上,大显身手,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勇立潮头。大家刚刚经历了高考的严峻考验,成为别人眼中“会读书的人”,一定对自身学习能力很有信心。请大家特别注意的是,进入大学,意味着新的赛道已经开启,你们要做好面临新挑战的准备。在大学阶段,更需要大家的加倍努力,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学课程多、门类广、内容深、跨度大、节奏快,希望大家增强主动性、提高专注度,加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时代大学生,努力做到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融通,成为“更会读书的人”,更要实现从“会读书”到“会创造”的跨越。“促使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深刻生动地诠释了育人的本质要求,省委书记王浩同志前不久在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研修班开班第一课也重温这句话,我想这也是对新时代青年学子们的殷切期望。借此机会,我谈三点思考,与大家共勉。
第一,从“会读书”到“会创造”,首先要筑牢根基,在努力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
《道德经》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根基不牢,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学习筑基是创造的前提。而读书学习并不只是知识接收,更要持续深度思考,通过日积月累,有意识地养成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要“明方向”。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明方向、立大志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这要求我们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学以致用,把个人学习成长同国家发展战略融合起来,在“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
二要“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纵观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和文明升级无一不是源于不断思索、不断探究、不断创新、不断进化。持续思考有助于重构认知体系和突破认知盲区;深度思考激发大脑信息重组,催生跨领域创新灵感。希望大家在未来学习的过程中,要常思考“为什么”,努力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更要敢于尝试捕捉“别出心裁、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的创新灵感,打开创造之门。
三要“善融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多地诞生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别是“人工智能+”“智能体+”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正在催生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在此新形势下,希望各位同学勇于打破专业壁垒,敢于跨界,积极接触不同学科体系,践行交叉融合,努力做到融会贯通,成为具有交叉融合系统思维的高端创新人才。
第二,从“会读书”到“会创造”,关键要勇于实践,在实干磨练中锻造创造能力。
如果说“会读书”是善于学习吸纳知识的输入能力,“会创造”则是善于产生方法思想并实现从无到有的输出能力,是一种知识运用和能力实践的体现,尤其是面对新局面、新场景的需求,敢于不落窠臼、勇于突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是一语道破“实践出真知”的真谛,实干磨练是锻造创造能力的必经之路。
一要在实验实训中激发创造潜力。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高水平教育平台。希望大家立足于此,踊跃投身于实验课程、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在全国全省的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实践中,多动脑多动手,永远不要害怕失败,但要探究失败的原因,不断尝试新路径,不断激活创新意识和激发创造潜力,获得充分成长。
二要在科学研究中锻造创造能力。学校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重点建设若干高水平学科和高水平团队。希望大家主动加入这些高水平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以更高起点系统地进行国家级项目的课题研究,在真刀真枪的实战中,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体验创造突破带来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升华自身的创造能力,成长为能打硬仗的创造型人才。
三要在实际应用中彰显创造实力。当今社会,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新需求与新产业层出不穷,无不对科技支撑力提出了崭新要求,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作为秉承“精思国计,细量民生”校训的我们,一定要主动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开拓视野,在实际应用中觅得创造良机、施展创造才干、彰显创造实力,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开拓者和先行官。
第三,从“会读书”到“会创造”,最终要勇于卓越,在践行“国之大者”中实现自我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青年一代是未来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希望大家大力弘扬三种精神。
一是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be the first)。首创精神意味着打破陈规,敢于率先开辟新路。我们不但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还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更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希望大家在未来的道路上,勇立最前沿,敢闯无人区。学校将为你们创造良好学术生态、构建高端学术平台,让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在这里绽放光芒。
二是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to the highest)。拼搏精神意味着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开拓进取。我们要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气概,还要有“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务实,更要有“积跬步而致千里”的毅力。希望大家面向未来新兴产业,激发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面向人工智能时代,激扬乘风破浪的创新动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践行责无旁贷的创新担当。勇攀科技高峰,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壮阔。
三是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do the best)。“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华民族历来讲究精益求精,止于至善。“至善”即最精最完美的境界,虽未必能至,然常心向往之。这需要强大的内在驱动和持续的自我超越。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不能满足于“差不多”,而要不懈追求“精益求精”。唯有如此,方能厚积薄发,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和中流砥柱。
同学们,从“会读书”到“会创造”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大家进入大学之后必须实现的蜕变,愿大家为之努力。作为中国计量大学的一份子,希望大家始终秉承校训精神,敢于梦想、勇于探索、勤于实践,读破万卷书,创建不朽功。
学校正在探索构建“以学生卓越成长为中心的育人体系”,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未来就有多大。祝愿大家在中国计量大学把握美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在不懈奋斗中成就精彩人生!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计量大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