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武县昭仁寺是隋末唐初李世民与地方割据势力征战后,为超度阵亡将士的亡灵所造的佛寺,当时在全国举义征剿的主要战地所建造的佛寺共有七处,而昭仁寺则为七寺之首。昭仁寺于贞观三年(629)开始兴建,次年就立《昭仁寺碑》于寺内。1300多年过去,昭仁寺当时的辉煌面貌已荡
来源 l 中国书法报
作者 l 王一诺
分享 l 书艺公社(ID:shufaorg)
长武县昭仁寺是隋末唐初李世民与地方割据势力征战后,为超度阵亡将士的亡灵所造的佛寺,当时在全国举义征剿的主要战地所建造的佛寺共有七处,而昭仁寺则为七寺之首。昭仁寺于贞观三年(629)开始兴建,次年就立《昭仁寺碑》于寺内。1300多年过去,昭仁寺当时的辉煌面貌已荡然无存,唯有一座大雄宝殿与这通碑刻仍树立于此地,见证着自初唐至今千年来的风雨。此碑体量宏大、刻工精美,从书写水平来说是初唐楷书的经典之作,但由于书者不详,所以未能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本文意在通过对此碑的考证,为辉煌的初唐书法史再点亮这一颗蒙尘的明珠。
一、《昭仁寺碑》初唐其他楷书书风的比较
在楷书百花齐放的初唐,此碑无疑受到了诸位名家的风格影响,从中吸取精华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为了进一步分析此碑书风,特选取与此碑刻时间相近的数通其他碑帖进行比较,希望能从中看到初唐书法家之间的书法交流与相互影响。
《昭仁寺碑》程瑶田藏本(部分,附程瑶田跋文)
(一)《昭仁寺碑》与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比较
《孔子庙堂碑》是虞世南流传至今的唯一楷书碑刻,且原石不存,现在只能通过拓本一窥永兴楷法,也难怪历史上众多学者想要将《昭仁寺碑》归于虞世南了。《孔子庙堂碑》线条温厚,笔触从容,完美融合了南北朝时期南北审美的差异,尽显中和之美,笔笔缓缓而行,呈现出纯净闲淡的姿态,不显露任何锋芒,转折似折钗股,轻若浮云。而《昭仁寺碑》的笔画则更近北碑,线条硬挺,笔笔出锋。王澍称“《庙堂》丰逸,此碑瘦劲”,大约也是由此而发。张怀瓘在其《书断》中评虞世南道“其书得大令之宏规……及其暮齿,加以遒逸”,并在文中将其楷书列为妙品。《孔子庙堂碑》正是其晚年之作,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他的书写中才能如此巧妙地将技巧隐藏。而《昭仁寺碑》却像一位正处于盛年的青年人所作,其风神在每个极具弹性的笔画中呼之欲出。仔细观察,二者字形相去不远,唐代是楷书成熟的时期,故“楷法完备”可以说是当时正书书家共同的特点。单从这两个碑帖的风格来看,确实不像一人所书,然而确定为虞世南所作的楷书只有《孔子庙堂碑》存世,也许虞世南的书法还有更多不同的面貌,但是如今也无从得知了。
(二)《昭仁寺碑》与欧阳询《皇甫诞碑》的比较
欧阳询的书法在唐初影响很大,甚至远播夷狄,虽然贞观初年,欧阳询因为政治原因被贬为闲职,但仍与虞世南共同于弘文馆教授楷法,也有众多王公大臣的碑铭出自其手。
《皇甫诞碑》立于贞观年间,与《昭仁寺碑》所立时间相近,后人多以“险绝”“瘦硬”概述此碑。与其另一通受皇家嘱托所作的以字字着意著称的《九成宫醴泉铭》相比,此碑肆意出锋,画如方戟,更具书写感,字势动荡,也与《昭仁寺碑》的风格更加接近。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昭仁寺碑》也受到了不少欧阳询的影响。但从这两个碑帖的单字对比可以看出欧阳询的字中宫更加紧缩,在字体架构上还是更胜一筹。
(三)《昭仁寺碑》与褚遂良《伊阙佛龛碑》《雁塔圣教序》的比较
《伊阙佛龛碑》立于贞观十五年(641),当时褚遂良师从虞世南,但受当地北魏造像的感染,取法宽博,结体宽绰,具有浓厚的隶意,应该也受到欧阳询的影响。从《昭仁寺碑》与其单字对比来看,周齐余烈显而易见。《雁塔圣教序》则是褚遂良成熟时期极具个人风格的代表作。此碑清丽遒健,将隶书笔意完美融合到楷书之中,毫无滞涩之感。王虚舟评:“笔力瘦劲……渣滓尽而清虚来……故自飘然不可攀仰。”其中一个“虚”字,可谓对褚遂良书风的完美概括。《昭仁寺碑》虽然比起飘逸古淡更多的是瘦劲有力,但是其用笔与《雁塔圣教序》都有着提按变化较为明显的特点,只看“风”字与“凡”字,便可得知。
以上即是《昭仁寺碑》与初唐三位名家碑帖的对比,从中可以发现,在初唐这个书法辉煌的时期,每位楷书书家以法度为基本之外,又有着属于自己的风格。《昭仁寺碑》比之虞书,更具活力;比之欧书,更显从容;比之褚书,更为朴直,与这些经历后世学书论书之人重重筛选出来的经典之作相比,并不逊色。
二、《昭仁寺碑》书风浅谈
通过以上列举的资料,我们基本可以判断此碑并非虞世南所书,但是其作者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都为同一时期的善书者,其艺术风格必然有一定相似之处。唐立国后,将儒学文化为主的秩序恢复重建,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唐代君王对王羲之书风极为推崇。且科举取士制度确立后,官员楷书劲美与否也成了一项评判标准。上有所好,下必从之,在由上而下对书法,尤其是楷书的重视之下,唐代楷书走向了巅峰。
《昭仁寺碑》原石(局部)
初唐书家写楷书多从隋代风貌,不仅承袭了东晋书法的风流,也受到了北碑肆意天成的影响。《昭仁寺碑》也不例外,从结构上,它继承了以《郑文公碑》《刁遵墓志》《龙藏寺碑》等为代表的北碑斜画紧结的特点,方正有致,虽为楷书,但仍留有隶意。从线条上,它走的是刚劲硬挺的路数,钩似铁画,转折处又不失灵动。历代书法名家对此碑评价颇高,认为其法度严谨、笔力沉雄、古雅俊逸,颇具中和之美。此碑是初唐王羲之书风笼罩下的佳作:笔力雅健、遒劲、隽丽,此碑书法劲秀俊逸,又有圆腴之致,笔迹端正,结体严密,刻工精美传神,清代卢文弨《抱经堂文集》评:“端重而无板滞之病,刚健而无险峭之失,乃唐初正书之佳者。”此碑既是唐代碑版的典范,也是我国千年石质文库的瑰宝。
三、《昭仁寺碑》的价值与研究意义
《昭仁寺碑》作为皇家寺院中皇帝亲自下诏所立的碑刻,体量宏大,刻工精美,在初唐史中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
如今,此碑已成为长武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且馆内还保存了数通与此碑相关的石刻,形成了以《昭仁寺碑》为中心的系列文物集合,也成了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昭仁寺碑》原石(局部)
然而在目前学术界普遍使用的书法史书中对于此碑都是一笔带过,并未进行更多深入的解读,对于此碑的书法学术研究目前也较少。长期以来,由于“初唐楷书四家”极高的知名度与国民性,导致初唐时期其他书家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陕西地区出土唐代碑志甚多,但有署名者,不过十一,更有许多有署名但却无其他资料的书家。作为书法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义务去关注那些未曾被发掘出应有的艺术价值的古人书迹。《昭仁寺碑》的艺术高度通过上文已是显而易见,故虽然由于书者未具名导致此碑长期以来未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我们依然应该对这些无名碑刻给予更多关注。
名家经典之作固然是千年来世人学习的典范,但《昭仁寺碑》何尝不是使我们窥见初唐书法大气象的一条幽径呢。本人希望以粗浅的研究与认识令更多人关注到这块寂寞多年的碑刻,为初唐书法史做一些文献补缺的工作。
《昭仁寺碑》整拓
图文综合来源网络, 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 和万千书坛精英,一起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书艺公社联系。
欢|迎|联|系
来源:书艺公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