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红碱淖,这名字搁在地势硬朗的陕北、内蒙古交界,表面只是地图上一抹蓝,实际承载着黄土高原、毛乌素沙漠和鄂尔多斯盆地三方的水与命。2016年,专家们话说得很绝,预测这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最多还剩十年。
新闻铺天盖地,仿佛提前给它敲了丧钟。听起来,让人心里敦厚的凉意堵到喉咙。可八年后,咱再去数一数,这湖还在,甚至又胖了一圈。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事儿,绕不开时间线。真要细数起来,红碱淖从来都走的是曲折路。说它年轻也是真,清朝道光年间,那地才是个沼泽。雨多雪大,湖才慢慢铺开,到新中国,人工一改,二十平方公里变成“海子群”。
有一年暴雨,湖面一度飙到了七十平方公里——那是它最光鲜的时候。可好景不长。随着这地人多、矿多、干旱一波接一波,湖流的水“嘴巴越来越紧”,水位一路蹦跶往下,到2016年,红碱淖面积只剩三十来平方公里,水深也瘪了大半,PH值悄悄溜到9.8,淡水鱼灭绝,遗鸥也到了快绝育的份上。
专家一评估,照这整,十年里它准变第二个罗布泊。全国媒体胳膊一挥,诊断书下了:绝症,活不过十年。
其实,在这之前,治湖行动就断断续续搞起来。2014到2016年,政府砸进去6.17个亿,修保护带,人工增雨,做了能做的。“一番拳脚”,效果却一般般。湖泊还是一天天狂瘦,保护区人都快信心透支,觉得这年轻湖,顶多再蹦跶十年。
好在老天没一锤定音。谁能想到,正是在悲观气氛最浓的时候,陕西省环境科学院那帮人,张振文、李维平、侯光才仨专家一合计,给出了三板斧。
他们直接指出,治湖治到一半,是因为根本原因根本没动——补水,才是头号杀手。当地年雨量才三百八、四百毫米可怜兮兮,最主要那俩补水河被上游拦截,剩下的要么干涸,要么荒废,湖区补水暴跌六成。蒸发还没法停,水入不敷出,湖面越来越“骨感”。
再就是矿区开发。早在2010年,内蒙古新街矿区规划批下来,直接“踩着”红碱淖25%的区域。要是矿真开动了,不只是这一个湖,整个水系都可能“团灭”。专家意见递上去,也敲醒了地方政府。
接下来八年,是转折。陕西神木和鄂尔多斯两个兄弟不吵了,开始联手围湖打擂。矿区调整,矿开发严格卡着湖区生态底线;补水这事,也分了三路:一边疏通河道,恢复补水流量;一边上了六个人工增雨点,不断补源头;第三招,从内蒙古札萨克水库协调调水,连续九年,一点点地往湖里倒。
人工降雨、水库调度,还有联动体制,这些“人定胜天”的方法听着就带点古罗马引水渠的影子。老罗马人靠一根根水渠把远处山泉送进闹市,红碱淖治理也一样,跨区调水,疏浚河道,把自然和人工挂钩做大账。这一波实实在在,连接了政、企、科研、群众,把地方利益和生态刚性结合在一起。
这几年看数据,红碱淖面积从最瘦的三十一平方公里回升到三十七,水质也在好转。新种树,盖保护带,清退小养殖场,关掉十八口天然气井,五百户人迁走,生物干扰大幅度降下来。
湖区林草覆盖率翻了一倍,遗鸥巢数涨到五千,占全球总数的七成多。195种鸟在这搞活动,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就有十二种。
投放瓦氏雅罗鱼210万尾,鲫鱼230万尾,这里彻底成了野生动物的聚会场。生态旅游也没闲着,这几年红碱淖游客年均涨了15%,当地产业链因水而起,变了个脸。
这结果,不少人开始拿中亚咸海生态灾难比对。咸海被大规模引水灌溉搞干涸,六十年代后一路收缩,国际治了几十年也萎缩得厉害。
红碱淖本来也是“干涸预备役”,但不一样的是,咱通过地方政府联手调水,把多种工程手段轮番用上,硬生生逆转了退化。这一打法,可以说是“中国方案”的升级版。
再掏一个冷门比喻,荷兰围海造田的老故事,起初只顾经济,后来才明白生态平衡才最沉底。红碱淖治理也明显不是只做补水这么简单,生态移民、关矿、关养殖场,这些“降干扰+补给”双轮驱动,全局在眼前慢慢铺开,最后成了生态系统整体复苏的范例。
别忘了,这场“保命行动”不仅仅靠工程和政令,更靠“制度韧性”。最早大家觉得一次投入能解决,后来发现要持续多年迭代政策,综合调动资金、科技、社会力量,形成了多方参与、联动应变的治理联合体。这韧劲,才是中国面对生态危机时的根本底牌。
说到这,谁还记得2016年那些“红碱淖最多还剩十年”的判词?
——实际是,湖还在,已经缓步回升。干涸预言被打破,生态恢复拉动经济,旅游业接棒奔跑。一个“有点命硬”的湖,证明了只要能跨区协作、科学调度,生态灾难并不是绝境。
打个比方,湖面今天的“复活”,不是靠运气,而是政策、工程、民心一锤锤砸出来的。从红碱淖这段路走过来,再回头看人定胜天,谁敢说这牌没底?
来源:牛牛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