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国《高自远》阅读练习及答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5 06:41 2

摘要:虞世南端坐在当门的椅子上,蒲扇在手中半天不摇不动,干瘦的脸上“山壑”卷叠,眼看着就要将两只眼睛给卷了进去。窗下,陆柬之伏在案前写字,久之,肩膀不由得稍稍向右倾斜。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高自远

张爱国

虞世南端坐在当门的椅子上,蒲扇在手中半天不摇不动,干瘦的脸上“山壑”卷叠,眼看着就要将两只眼睛给卷了进去。窗下,陆柬之伏在案前写字,久之,肩膀不由得稍稍向右倾斜。

“柬之。”虞世南慢慢站起身,脖子细长,肩膀瘦削嶙峋,要不是领口扎得紧,长衫定然从双肩上嘟噜下来。“舅父。”陆柬之急忙坐正,继续书写。

“柬之,手袖。”虞世南走过来,点了点陆柬之触到纸上的袖口,转身又坐回椅上,“柬之,今夜你心有旁骛,歇下吧。”

陆柬之搁笔,站到虞世南身旁,为他打扇:“舅父,即便秦王李世民是个贤良之主,但是唐帝李渊究竟是何种人?若也像他那表弟隋帝杨广一般,李世民又能奈其何?况且,那太子李建成……”

虞世南不说话,满脸“山壑”似是全部堆蹙到眉间。自从几天前接到秦王李世民派人送来的书信,他几乎就是这般模样了。

秦王李世民有意邀请虞世南入唐,向他描述大唐朝廷的新气象、大唐君臣的新气象,还细说他秦王府里的一众文武大臣,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等,都在秦王府里各得其所,各用其力。李世民最后写道:“虞伯施耿直刚烈,直言敢谏,天下共闻,乃大唐和李世民心之所渴、目之所望之大才。”阅罢书信,虞世南那颗“专心书艺,不问世事”的心又动了,却也不免疑虑:自古以来,哪家帝王口上都是爱才惜才,然而真做者又能几人?

“柬之,李世民绝非等闲之王,秦王府终究盛他不下。他欲为之事,欲用之人,李渊、李建成拦他不得。”虞世南宽慰陆柬之。今日午后,几位长安友人的来信,使他终于消除疑虑,他知道,李世民正是他几十年里苦苦寻觅的贤良之主。

“舅父,既然如此,就给秦王回信吧。”夜风渐起,陆柬之看着舅舅稀疏的白发在风中凌乱飘舞,不自觉眼眶发湿。

“柬之,舅父已年过花甲,时日不多。回首这一生,算上这一次,已然……唉!不堪回首,不堪说道。”虞世南摇了摇头,像是终是下了决心,“回信吧。”

不久后的一个黄昏,虞世南到达长安。李世民亲率秦王府上下一众人等到城外迎接。虞世南刚跨下轿,李世民就上前紧紧抓住他的手:“虞伯施入唐,大唐之幸!”不料虞世南头一昂:“敢问秦王,我虞世南初为陈朝的官,陈不久灭国。我就辅佐隋朝,隋也不日亡国。我还辅佐过窦建德,可才几天啊,他就被你擒杀。我跟谁,谁灭亡。你说,我入唐,唐究竟何幸之有?”见李世民愣住,虞世南得意一笑。

李世民忽然大笑:“诸位,我方才所言者何?虞世南一到,李世民就别想听他一句好话,也别想做出一件坏事。伯施,此不正是大唐之幸?”李世民说着,接引虞世南上轿,同乘入城。

秦王府里,接风宴刚刚开始,李世民举酒道:“诸位,为大唐今日幸得大才……”

“秦王,我虞世南跟谁谁亡,此为何种大才?”虞世南端坐席中,冷言道。

“问得好!虞世南乃天下大才,世人皆知。世人也知虞世南曾为那陈叔宝、杨广、窦建德所得,然不知他们从未真正得有虞世南。”

“此话怎讲?”虞世南两只眼睛寒光凌厉,直直盯着李世民问。

“那些年里,你给过陈叔宝、杨广、窦建德多少回直言进谏?他们可有过一回听取采纳?如此看来,那陈叔宝、杨广、窦建德,得有虞世南否?”

虞世南心里一震,忙欲起身,又急忙端坐:“秦王殿下口口声声陈叔宝、杨广、窦建德,是在提醒虞世南、诸位、天下和后世之人,虞世南乃四朝臣子、贰臣之人、趋炎附势之徒吧。”

李世民吃惊地看向虞世南。一旁的陆柬之急忙插话道:“殿下,此乃舅父心病。”

李世民抓起虞世南的手:“伯施,你也在乎这一点吗?你跟随陈叔宝、杨广、窦建德,究竟所为者何?我李世民不知吗?在座诸位、天下人不知吗?你虞世南内心里不知吗?”

“是啊,舅父,你平生志在天下,心在苍生,天下尽知,后世也会知之。”陆柬之眼里泪花闪动。

“伯施,我听闻你写字时腰身挺直,坐姿端正,手腕轻虚,袖不着纸——端正则不偏斜,不着纸则不染尘。你写字如此,为人更是如此。故而,你之高名,自然流行,天下共知。你又何忧之有?”

虞世南起身,“扑通”一声跪到秦王李世民脚下,泣不成声。李世民急忙起身扶人:“伯施不必如此。来,给诸位现一手。”有人立即捧来笔墨,铺开纸。

虞世南提笔,转头看向府外。初秋的燥热尚未退去,繁星满天。忽然,梧桐树上蝉鸣激越。继而,远远近近,蝉声一片,交织在长安城万家灯火之上。虞世南微微颔首,舔墨落毫: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好!好字!好诗!”李世民拊掌大笑。虞世南举盏痛饮。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虞世南虽表面“专心书艺,不问世事”,但内心始终渴望辅佐明主,因此李世民的信让他重新萌发入世之志。

B. 陆柬之对舅父的担忧,既源自于对李渊、李建成秉性的疑虑,也暗含对李世民能否真正重用贤才的隐忧。

C. 李世民用“写字袖不着纸”的细节类比虞世南的品格,既赞其书法境界,更赞其为人高洁不染世俗之尘。

D. 虞世南入长安时质问李世民“我入唐,唐究竟何幸之有”,表面是自嘲“克主”,实则试探李世民的胸襟与诚意。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篇对虞世南外貌的描写,以“山壑卷叠”比喻皱纹,既显出人物的苍老,又暗示其内心因抉择而生的沟壑纵横。

B. 李世民在面对虞世南的故意刁难时“忽然大笑”,这一细节生动刻画其不拘小节、机敏睿智、善于应对的统帅形象。

C. 虞世南作诗前“梧桐树上蝉鸣激越”的描写,以声衬静,为后文其以蝉自喻的诗歌创作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

D. 文本以历史人物为原型,通过虚构对话与心理描写等,在宏大叙事中注入人性化视角,增强了故事性和感染力。

8. 李世民是如何一步步化解虞世南的疑虑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 文本结尾处虞世南写下咏蝉诗,这一情节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案:

6.(3分)B(陆柬之的担忧未直接涉及“李世民能否重用贤才”,而是对李唐政权内部矛盾及虞世南“贰臣”身份的顾虑。)

7.(3分)C(“以声衬静”错误,此处蝉鸣的“激越”与“交织”烘托的是热烈昂扬的氛围,与后文诗歌的“声自远”形成呼应。)

8.(4分)①首先通过书信以诚相邀,撼动虞世南的入世之心。②其次城外亲迎,以睿智的应对消解了虞世南的顾虑。③最后情志共鸣。既肯定虞世南清廉正直的品格,又强调他“志在天下,心在苍生”的初衷,与其追求明主的理想形成精神共鸣。(1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2分,答对3点给4分)

9.(6分)①以诗明志,呼应前文“腰身挺直”“袖不着纸”的细节,也与标题呼应,凸显其清高自持、不染世俗的文人风骨;

②蝉鸣激越与开篇“山壑”面容形成反差,暗示虞世南从困顿疑虑到心境澄明的转变,暗合其最终选择入唐的释然;

③通过蝉“居高声自远”的特点,暗示真正的贤才无需依附权势,而应凭借德行立身,深化对“士人精神”的思考。(每点2分)

来源:盛大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