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蝉》(唐)虞世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2 07:20 1

摘要: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感谢阅读!您的点赞、评论、转发和关注,是我前行的动力!

【注释】

(1)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3)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4)疏:开阔、稀疏。

(5)藉:凭借。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吮吸着甘甜的露水,高亢的鸣声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雄踞高树之上,而不是借助秋风之力。

【赏析】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人,是唐初的杰出官员、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在古人眼中,蝉栖于树,餐风饮露,故把蝉看作高洁的象征。这首诗在歌颂蝉的同时,也以蝉自喻,以蝉自励。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则暗含比兴象征,因为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所以“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垂緌饮清露”把“贵”与“清”统一在一起,为后续的“清”无须借“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古有凤凤栖梧桐之说,这里的蝉鸣声从疏桐中间传出,言其品格高尚。“疏”字写梧桐枝干的高挺清拔,“流”字状蝉鸣声有如泉流一般,连绵、平和而清新。在这里,诗人把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惟妙惟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蝉声远传,一般人会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对此加以否定,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在这里,诗人借助议论,阐述自己的的感受:品格高洁之人,并不需要借助某种外在的东西(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这首诗立意巧妙,托物比兴,借蝉言志,既赞美了蝉的高情逸韵,又以蝉自况,寄托了对高洁品质的赞扬。

来源:王春太北国风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