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市场今日在震荡交投中出现回调,呈现盘整态势。隔夜美国存托凭证 (ADR) 和期货走势疲软为今日定下基调,加上部分配股 / 可转债发行(阿里巴巴 / GDS / 蔚来)带来压力。隔夜美国交易时段也出现资金从亚洲 ADR 轮动至美国科技股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恒
香港市场今日在震荡交投中出现回调,呈现盘整态势。隔夜美国存托凭证 (ADR) 和期货走势疲软为今日定下基调,加上部分配股 / 可转债发行(阿里巴巴 / GDS / 蔚来)带来压力。隔夜美国交易时段也出现资金从亚洲 ADR 轮动至美国科技股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恒生指数迅速摆脱弱势,重新回升至 26000 点关口。A 股今日表现强劲,似乎是在追赶本周多数时间走势更强的 H 股。南向资金 / 本地投资者今日积极逢低买入 24 亿美元,约占今日成交额的 27%。
资金流向方面 —— 高盛交易台的卖出交易量是买入的 2.5 倍,板块轮动从金融、消费、医疗保健转向二线科技股成为今日主旋律。在保险板块(平安)、中国太保(双向交易但卖出为主)进行抛售,并显著做空多家医疗保健企业 —— 京东健康、翰森制药、亚盛医药、基石药业。科技股方面,在教育板块承接买盘,哔哩哔哩持续获得资金流入,同时可转债基金在收盘前做空阿里巴巴(继昨日可转债发行后)。
分板块来看,医疗保健板块表现最差,翰森制药下跌 9%、石药集团跌 7.5%、药明康德跌 5.7%,此前《纽约时报》报道特朗普政府正考虑对该地区药品实施严格限制。非必需消费品板块下跌 0.6%,主要受电商和汽车股拖累。美团重挫 5% 表现尤为疲软,另一家投行大幅下调评级可能加剧了抛压,因投资者难以找到该股的正面催化剂。哔哩哔哩跌 2.5%、百度跌 2.4%,在近期上涨后也出现技术性回调。表现较好的是材料板块上涨 2%,锂概念部分收复失地,有色金属与黄金股维持高位,迅速扭转了昨日颓势。境内半导体指数 GSXACSEM 上涨 4.5% 和创新指数 GSXACINO 飙升 6% 成为主要领涨力量。
一、中国创新力量成为今日境内市场领涨主题
以下为几张值得关注的图表 ——
(1)近年来中国的研发支出持续增长
(2)目前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3)南向资金累计买卖总额
南向资金当日净买入 24 亿美元(环比 + 429%),占港股总成交额的 26.5%。已连续 10 日净买入,累计净买入 127 亿美元(恒生指数同期 - 0.43%)。这是自 8 月 15 日创下 46 亿美元净流入纪录以来,他们的最高净买入额。
注意,阿里巴巴连续 5 天成为南向资金净买入榜首股票,并再度登顶成交额第一。这标志着连续 15 天的净买入,累计金额达 48.6 亿美元。
半导体板块:南向资金连续 3 天净买入中芯国际,累计净买入 + 203mm(上周整体为净卖出 - 233mm)。
医疗保健板块情况:虽然今日医疗板块整体走弱,但南向资金仍以净买入为主。不过本周继续减持康方生物,已连续 3 日净卖出,累计净卖 2.25 亿美元。
二、境内外投资者共同关注中国场外资金的入市情况
上周在香港参会期间,交流反馈显示,流动性驱动的牛市仍可延续,但在相对收益方面,关于中国市场与美股孰优孰劣存在分歧,不过更多投资者倾向于认为,到年底恒生中国企业指数(H 股)和中国 A 股的相对收益将更为显著。
境内外投资者共同关注中国场外资金的入市情况。从不同统计口径来看,年底到期的定期存款规模至少在 100 万亿元以上。这部分资金,尤其是 3 年期定期存款,其收益率已今非昔比,是否会转向 A 股市场追求约 3.5% 的全收益(包含 3% 的股息率与 0.5% 左右的回购收益),目前仍有待观察。不过,从交易所公布的新增开户数据来看,8 月最新数据显示投资者态度仍较为理性。
新发基金产品方面,无论是公募主题基金还是私募指数增强基金,发行速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综上,场外仍有大量闲置资金(dry powder),相较于蜂拥入市,有序进场的方式更有利于市场稳定。
高盛中国策略团队对 6800 家中国企业的半年报进行了跟踪分析,结果显示:境内上市公司与境外上市公司的业绩平均增速分别为 3% 和 6%;在 MSCI 中国指数(MXCN)成分股中,三分之一的公司业绩超预期,44% 的公司业绩低于预期。
基于此,我们将 MSCI 中国指数 2025 年、2026 年的盈利增长预测(原预测均为 9%)分别调整至 4% 和 14%。所有受跟踪公司的整体收入增速为 0,这一数据反映出中国仍面临持续的通缩压力;而出口导向型企业业绩表现依然强劲,收入与利润增速分别达到 5% 和 9%。
三、维持美年底前降息3次判断,美股建议关注三类标的
对于美联储接下来的降息举措,最新的美国劳动力市场数据增加了 9 月降息的可能性,但关于年底前降息次数(是 2 次还是 3 次)以及是否会开启一轮降息周期,目前仍存在探讨空间。高盛内部观点(house view)仍维持 “年底前降息 3 次” 的判断,而认为降息次数会更少的投资者则表示,美联储仍需在通胀与就业之间艰难权衡。
展望 2026 年,美国经济将规避衰退风险,并重新进入增速提升通道。美股方面,建议关注以下三类标的:
另类资产管理机构:这类机构将受益于资本市场环境改善,且当前估值合理;
浮动利率负债占比较高的公司:降息将有助于这类公司改善盈利水平;
贵金属采矿加工板块个股。
四、美国经济分析:不断演进的数字货币与支付格局
在本周的美国经济分析中,高盛探讨了数字支付系统的演进趋势,并从其他国家在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CBDC)及公共快速支付系统这三大创新领域的实践经验中汲取启示。摘要如下:
稳定币由私营机构发行,而央行数字货币(CBDC)由各国央行直接发行。稳定币与存款可通过不同的支付系统或 “支付通道”(payment rails)进行转移。在多数情况下,用户可通过应用程序(APP)或在线平台使用稳定币和 CBDC,但需在银行或其他支付服务提供商处开设账户。此外,部分国家近年来推出了新型支付通道,无需借助现有银行卡网络,即可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即时支付服务。
对于上述每一项技术而言,关键挑战在于突破主导支付系统所具备的强大网络效应 —— 这种效应有利于现有参与者,却对新进入者构成障碍。
8 月份,稳定币市值达到 2700 亿美元,但相较于全球支付规模,稳定币的交易量(尤其是零售交易量)仍处于较低水平。部分原因在于,直接接受稳定币的企业和个人数量较少,因此大多数稳定币支付仍需通过传统支付通道实现资金在区块链内外的转移。
事实上,从目前情况来看,稳定币更常用于国际支付场景,例如作为更稳定的储蓄工具或成本更低的汇款方式。
全球多数国家的央行正积极开展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研究或试点工作。然而,目前仅有巴哈马、尼日利亚和牙买加三个国家全面推出了 CBDC,且这三国的 CBDC adoption rate(采用率)均较低。
此外,包括美国在内的部分国家因 CBDC 采用率低、存在信任与隐私顾虑,或认为在现有支付系统下 CBDC 并非必要,已放弃 CBDC 相关项目。
部分国家已开发出可直接为用户提供低成本即时支付服务的系统。在巴西、泰国等国家,这类系统已成为非现金支付的主流方式;而在发达市场,其推广速度相对较慢,这可能是因为信用卡、借记卡等现有支付方式的根基更为稳固。
最成功的公共快速支付系统具有以下特点:银行与非银行机构广泛参与、提供多种注册与支付方式、可与其他金融工具便捷互通。
新支付方式若想突破网络效应限制,需具备用户友好、安全可靠且与现有金融基础设施兼容的特点,才能获得发展动力。
截至目前,这些支付技术在新兴市场的吸引力尤为突出 —— 原因在于,新兴市场银行卡网络的根基相对薄弱,新支付系统能显著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而在发达市场,要推动消费者更快采用新支付方式,可能需要更大规模的激励措施以促使消费者脱离现有系统,但即便提供可观的激励,也未必能克服当前支付网络的现有参与者优势。
来源:智通财经APP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