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她总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妈妈,无法摆脱内心的愧疚:“我对不起她,我应该跟她一起去。”
又是一年清明至,站在春雨中,关于告别的这堂课,总有人未修完。
读者莉莉(昵称)曾跟我说过,她妈妈在2个月前去世了。
她表面上说说笑笑,可内心有着深深的自责。
因为她总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妈妈,无法摆脱内心的愧疚:“我对不起她,我应该跟她一起去。”
事情是这样的:四个月前,她妈妈说吃饭后会感觉撑胀,有时候甚至会肚子痛,但去卫生院或诊所输几天液就缓解了。
她也觉得妈妈以前吃过激素,胃一直不好,就没放在心上,以为只是消化不良。
所以,她并没有尽力给妈妈看病。后来,她把妈妈接到身边,妈妈说吃不下去饭,但精神很好。
她仍然没当回事,妈妈住了一周就匆忙回家了。
谁知道回家后妈妈突发胸痛,她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妈妈,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以前她妈妈生病,她都会接到自己身边治疗,但这次她深深后悔,觉得自己作为从医人员,没有让妈妈得到及时的治疗。
没有人能够战胜死亡,就像没有人能够避开衰老和疾病。所以,今天想来聊聊:如何面对丧亲之痛?
01
关于后悔
“子欲养而亲不在”,很多人都有同样的体会。
过世是一个不可预知的事实,所以会有遗憾,也会有自责。而两者的区别,正是我们需要深入解析的“后悔”部分。
我觉得“后悔”引发的“遗憾”,对我们的影响是积极的、正面的。
它的出现,让我们更好地活在当下;让我们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衡量自己在这件事情当中做得是否足够好。
但是,由“后悔”引发的“自责”,对我们的影响则是消极的、负面的。
因为,当我们责怪自己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更自卑,越责怪自己越后悔,甚至会彻底放弃。
所以,“遗憾”可以有,但“自责”需要调整。那么,如何调整呢?
(1)行动是良药,一定要付诸行动。
很多人之所以会感到后悔,是因为停留在从未行动的阶段。
不后悔的第一个技巧,就是真正行动起来。
我曾经和一位高人聊过,当时我非常后悔没有早点运营微信公众号,他听后对我说: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当时没做这件事,那一定是你在做别的更重要的事,这是你的选择。
另外,当你想做一件事时,永远有两个最好的时机:彼时彼刻,和此时此刻。”
于是我很快开始运营微信公众号,所以才有了你我的相遇。行动是解决后悔的良药。
(2)在行动中,要关注当下。
我们需要关注当下能做什么,而不是纠结于过去或未来。
比如我三十岁生日时,一个心愿就是戒烟。从那天起,我再也没有抽过一根烟。
我相信不会复吸,因为我清楚了抽烟的危害。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与其沉浸在过去抽烟的后悔中,不如从那时起立刻戒烟。
同时,我也不用担心未来会复吸,因为此时此刻已经清楚了。
(3)在行动中,要区分改变与接受。
改变能改变的事,接受无法改变的事。
对于亲人离世这种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可以改变的是如何看待它,从而慢慢调整心态。
除了伤心,我们更应该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这样离开的亲人才会为我们感到高兴。
我曾花了一天时间列出真正想做的事,称之为“梦想清单”。
罗列时,我假设“如果钱和时间都不是问题,我最想做什么?”
这张清单还锁在抽屉里,我会时不时拿出来看看,检视自己的行动方向。
所以我现在过着无悔的人生,此时此刻,我对自己的生命非常满意。
人生很多时候是选择题,要么向左,要么向右。
一段时间内,能做的事有限,做出一个选择,往往意味着放弃另一个选择。
记住,让我们后悔的往往是没做的事,而不是做过的事。
02
关于失去
当我们感到悲伤的时候,本质原因是失去。
2009年的一天,我在北京工作,母亲打电话告诉我奶奶过世了。
当时我正在坐公交,周围人很多,但我还是忍不住大哭起来。
然后,我买了最早的机票赶回老家。
那时,从北京到常州没有直飞,所以我先飞到南京,同学直接从机场把我送回老家。
当我到家时,葬礼已经开始,我没有见到奶奶最后一面。
奶奶和我关系很好,在我成长过程中给了我很多关心、陪伴、照顾和理解。
这种滋养有物质层面的——我家境普通,父母已经尽力抚养我,但奶奶还会偷偷给我钱,让我改善生活;
这种滋养更是精神上的——奶奶出生于晚清农村,但会读书写字,这在当时女性中非常罕见。
她不仅和我讨论问题,还会让我抄写经书。
其实,我们父母这代人对家族故事了解甚少,因为往日繁华早已结束,但奶奶穿越历史的屏障和我分享了很多。
所以,奶奶的离开,本质是失去了一种深刻的连接。
因此,我感到内心深处涌出的悲伤,这种悲伤让我感受到自己的软弱和渺小。
当我们觉察到悲伤时,就能明白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它像一个提示器,告诉我们什么重要,什么能真正连接我们。(标题出处)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悲伤呢?
(1)应对防御。
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描述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打开自我防御,更好地了解自己,就像我之前分享的情绪日记。
我们团队整理了关于如何写情绪日记的资料,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公号菜单栏发送“情绪日记”,获取电子资料。
因为整理输出时,可以慢慢打开防御。
(2)应对被禁止。
如果发现自己永远无法为自己打开心扉,说明内在有很多悲伤被压抑了。
这种情况下,可以和一个亲密的人分享。分享能连接人与人,无法分享则意味着与世隔绝。
所以,被禁止悲伤的人,应尽可能发展社交圈。如果我们能适当向他人表达情绪,我们会好起来。
如果真的没有朋友,哪怕一个人在家看电影听音乐时,把情绪宣泄出来,也比压抑自己要好。
(3)应对过度悲伤。
很多人会用借酒消愁、睡一觉等方式来逃避,但这其实都不是最好的。比较好的方式是面对它。
面对的方式有几种:最浅层的是宣泄;更高一层是整理;而更高的是连接。
当自我感受到理解、关心和陪伴时,就是解决过度悲伤的最好武器。
思念不必以眼泪计量,那些未完成的约定,也可以用更隐秘的方式履行。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生活,幸福快乐,就是最庄严的纪念。
如果你也想咨询或者倾诉,请私信我!
本文的插画,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来源:冷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