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前360年左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描述了一个在他所处时代的9000年前就已存在的强大、先进的岛屿文明。在他名为《蒂迈欧篇》和《克里底亚篇》的苏格拉底式对话中,他将这个位于赫拉克勒斯之柱(今直布罗陀海峡)之外的文明描述为一个幅员辽阔、富裕的帝国,拥有壮丽的建筑
数千年来,亚特兰蒂斯一直是人们痴迷的对象。来探索柏拉图笔下这个伟大却注定毁灭的文明背后的六种理论吧。
元前360年左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描述了一个在他所处时代的9000年前就已存在的强大、先进的岛屿文明。在他名为《蒂迈欧篇》和《克里底亚篇》的苏格拉底式对话中,他将这个位于赫拉克勒斯之柱(今直布罗陀海峡)之外的文明描述为一个幅员辽阔、富裕的帝国,拥有壮丽的建筑、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根据这些对话记载,这个伟大的文明最终因社会道德败坏而在一场大灾难中毁灭,并于公元前9600年左右沉入海底。亚特兰蒂斯的故事有任何事实依据吗?以下是关于这个传说最著名的六种理论。
认为“亚特兰蒂斯”(Atlantis)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地点,而不仅仅是柏拉图(Plato)虚构的传说,这种观点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作家伊格内修斯·唐纳利在其1882年的著作《亚特兰蒂斯:大洪水前的世界》中提出,古代世界的成就(如冶金术、语言和农业)一定是由一个更早的先进文明传承下来的,因为古人的水平还不足以独立取得这些进步。
唐纳利假设大西洋只有几百英尺深,他描述了一块大陆被不断变化的海水淹没,而这块大陆沉没的位置与柏拉图所说的完全一致:就在大西洋中“赫拉克勒斯之柱”外侧,这两块岩石标志着直布罗陀海峡的入口。尽管现代海洋学以及对板块构造更深入的理解早已对他的海水变化理论提出了质疑,但一些人仍然坚持唐纳利的观点,这主要是因为该观点与柏拉图将亚特兰蒂斯置于大西洋中部的说法相符。
受唐纳利的启发,许多后来的作家对他的理论进行了拓展,并就亚特兰蒂斯可能的位置提出了自己的推测。其中一位作家是查尔斯·贝里茨,他是著名语言学校创始人的孙子,也是多部超自然现象书籍的作者。20世纪70年代,贝里茨声称亚特兰蒂斯是一块位于巴哈马群岛附近的真实大陆,它成了臭名昭著的“百慕大三角”的受害者——这是大西洋的一个区域,据称有多艘船只在神秘情况下失踪。这一理论的支持者提到,在比米尼岛海岸附近发现了看似人造的墙壁和街道,不过科学家们对这些结构进行评估后,发现它们是天然的海滩岩石构造。
另一种理论认为,亚特兰蒂斯实际上是如今南极洲的一个气候温和得多的版本,这一理论基于查尔斯·哈普古德的研究,他1958年出版的《地壳位移》一书收录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撰写的前言。哈普古德认为,大约1.2万年前,地壳发生位移,使后来成为南极洲的大陆从比现在靠北得多的位置移走。这片气候更为温和的大陆上存在着一个先进的文明,但由于突然移到如今这片严寒之地,该文明的居民——亚特兰蒂斯人——走向了灭亡,他们宏伟的城市也被冰层掩埋。哈普古德的理论提出时,科学界尚未完全理解板块构造理论,这使得他的“地壳位移”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被归为亚特兰蒂斯相关信仰的边缘学说。
这一理论认为亚特兰蒂斯本身是虚构的,但它的毁灭故事却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大约在公元前5600年,地中海海水冲破博斯普鲁斯海峡,随后淹没了黑海。当时,黑海还是一个淡水湖,面积只有现在的一半。洪水在短时间内(可能不到一年)就将已知的、曾在湖岸繁荣发展的文明淹没在数百英尺深的海水之下。随着该地区的居民四处迁徙,他们传播了这场大洪水的传说,而这或许在数千年后,启发了柏拉图对亚特兰蒂斯的记载。
关于亚特兰蒂斯的一个较新理论,涉及到4000多年前在希腊克里特岛和锡拉岛(现为圣托里尼岛)上繁荣发展的文明:米诺斯文明,其名称来源于传说中的米诺斯国王。米诺斯人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个伟大的文明,他们建造了宏伟的宫殿,铺设了石板路,并且是第一批使用书面语言(线性文字A)的欧洲人。然而,在他们势力鼎盛时期,米诺斯人突然从历史中消失了——这个未解之谜促使人们认为这个伟大却注定毁灭的文明与柏拉图笔下的亚特兰蒂斯存在联系。历史学家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一场大地震撼动了火山岛锡拉,引发了一场喷发,向大气中喷出了1000万吨岩石、火山灰和气体。喷发后引发的海啸规模巨大,足以摧毁整个地区的米诺斯城市,这场灾难可能使米诺斯人难以抵御来自希腊大陆的入侵者。
历史上,大多数历史学家和科学家都得出结论,认为柏拉图对失落的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描述是虚构的。根据这一观点,这位希腊哲学家创造亚特兰蒂斯是为了展现他心中理想文明的图景,而讲述其覆灭的故事则是为了警示人们,神明会惩罚人类的傲慢。除了柏拉图的对话录之外,没有任何关于亚特兰蒂斯的文字记载,包括古希腊留存下来的其他众多文献中也没有相关记录。此外,尽管现代海洋学和海底测绘技术取得了进步,但人们从未发现过这种沉没文明的任何踪迹。
来源:任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