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首日海口7万余名群众现场祭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5 13:28 1

摘要: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4月4日是清明节,海口迎来市民群众祭扫高峰。据市民政局统计,当天全市各主要祭扫场所接待祭扫群众7万余人,现场祭扫活动井然有序,绿色祭扫蔚然成风。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4月4日是清明节,海口迎来市民群众祭扫高峰。据市民政局统计,当天全市各主要祭扫场所接待祭扫群众7万余人,现场祭扫活动井然有序,绿色祭扫蔚然成风。

记者走访了解到,当天,全市各祭扫场所通过播放广播、张贴海报、发放鲜花等举措大力倡导文明祭扫,鲜花祭扫、网络祭扫等绿色低碳祭扫方式成为主流,文明祭扫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4月4日,在位于金牛岭公园的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内,部队官兵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致敬缅怀。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苏弼坤 摄

鲜花祭故人 绿色又低碳

4月4日清晨,海口市颜春岭安乐园内,前来祭扫的人络绎不绝。市民政局在现场举办了2025年文明祭扫公益活动,志愿者主动为祭扫群众免费发放鲜花,园内“倡导文明祭祀”“扬起文明祭扫风帆”等宣传标语十分醒目。

上午9时许,市民林芊芊和家人手持鲜花,带着一封手写信来到祖父的墓前。“这些年我们一直用鲜花祭扫,还会写一封信‘寄’给爷爷。”林芊芊说,信中写满了对亲人的思念,这种祭祀方式既环保又庄重。

为倡导绿色低碳祭扫,营造文明祭扫氛围,3月29日至4月5日,市民政局在各公墓计划免费发放10万束鲜花,引导祭扫群众“鲜花代纸箔”。同时,颜春岭安乐园等公墓设置了公交摆渡车和便民摆渡车,为祭扫群众提供接驳服务。

市殡仪服务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清明期间,颜春岭安乐园等公墓还将持续开展绿色殡葬理念及政策宣传,鼓励群众采用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引导群众树立厚养薄葬理念,助力推进殡葬移风易俗。

“云端”寄思念 “代祭”怀故人

当天上午,海口吉荫贤陵园内,工作人员为一位逝者家属完成“代客祭扫”服务后,将记录祭扫过程的照片发给了逝者家属张先生。

“我在外地工作,无法回海口祭扫,代祭服务了了我的牵挂。”张先生说,看到亲人的墓碑被擦拭干净、墓前摆上鲜花,内心备感安慰,“这种服务既保留了传统祭扫的仪式感,又体现了人文关怀。”

据了解,为满足群众多元化祭扫需求,海口各公墓均推出了墓碑描红、敬献鲜花、清洁墓位等“代客祭扫”服务。此外,市民政局及全市各公墓还开通了“云祭祀”网络祭祀平台,祭扫群众可为先人创建网上纪念馆,通过“云祭扫”的方式传递哀思。

“网络祭祀平台的功能很人性化,也很方便。祭扫最重要的是心意,通过网络祭祀一样能寄托思念。”市民向欣在海口市网上祭祀平台为已故的祖父母创建了逝者网上纪念馆。“今年清明无法回乡祭扫,能通过网络祭祀亲人,感觉心里有了一份慰藉。”

市民政局提示,3月17日至4月10日期间,市殡仪馆、颜春岭公墓、富山公墓、吉荫贤公墓、浮陵水公墓将实行分时段预约现场祭扫。市民群众可登录海口市民政局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及椰城市民云、海易办APP等平台的网络预约端口进行预约,每人在每个公墓可预约1个号,1个预约号可随带10人(含预约号本人)。

感悟清明 与时偕行

组织团日活动,重温红色历史;倡导祭祀新风,推动移风易俗;参加义务植树,共建绿色家园……清明又至,海口市民群众以各种“走心”又“走新”的形式感悟清明。传统节日与时偕行,不仅使其文化内涵绵延不绝,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传承者。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数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时间节点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也感受着草木蔓发、春山可望。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与清明节有关的习俗、活动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比如,传统的纸箔香烛被鲜花水果代替,身在外地无法返乡的人们也能通过“云祭扫”追忆逝者,踏青游玩转化成研学游……种种变化,都让清明节有了更多元的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需要与时偕行。实际上,近年来我国许多重要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都变得丰富多彩,不仅群众基础越来越深,节日氛围也只增不减。让传统节日“长”出新精神、焕发新活力,才能在唤起群众节日情感的同时,让精神文化赓续不断。对于清明节而言,扫墓、祭祀、踏青虽然是“关键词”,但其中的内涵绝不止于此,而是能够无限延伸。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通过科技赋能,再现古人清明生活场景,让群众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举办文艺展览,记录一代又一代人的节日感悟,让后来者有所回望;结合地域特色,创新活动主题和方式,让传统节日绽放新魅力……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相融合,才能不流于形式,才能在新时代“开花结果”。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承载着对逝去的感伤,也伴随着对生长的希望,让传统节日与时偕行,定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的节日。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