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三岁的少女对着铜镜,母亲正在为她梳妆。镜中的脸庞还带着稚气,头顶的发髻却已挽成妇人样式。大红嫁衣穿在身上,显得空荡荡的,她的身子还没长开。
院子里,红灯笼挂起来了。
十三岁的少女对着铜镜,母亲正在为她梳妆。镜中的脸庞还带着稚气,头顶的发髻却已挽成妇人样式。大红嫁衣穿在身上,显得空荡荡的,她的身子还没长开。
梳妆台上放着胭脂水粉,都是赊来的。为这场婚事,家里已经欠下不少债。母亲的手在发抖,她知道女儿这一去,就是别人家的人了。
这不是什么特殊场景。在古代,无数女孩在这个年纪披上嫁衣,走进陌生人的家门。
为什么这么早就要嫁人?答案很简单:古人活得短。
那时候,人能活到四十岁就算长寿了。战乱、瘟疫、饥荒,随时都能夺走生命。明朝末年一场瘟疫,北方有些村子整村整村地死绝。清朝光绪年间的大饥荒,饿死的人以百万计。
婴儿更容易夭折。十个里能活下来五个就不错了。接生婆用没洗过的手接生,剪刀在火上烤一下就算消毒。新生儿得个伤风咳嗽,很可能就没了。
所以大家都急着结婚,急着生孩子。十五六岁当爹妈是常事,二十岁还没成亲就要被人笑话。
越王勾践说过:女孩子十七岁还不嫁人,爹妈就要受罚。这不是说说而已,真的会抓去坐牢。
汉朝的皇帝更厉害,规定十五岁到三十岁不嫁人的女子,家里要交五倍税款。
一算钱是一百二十文,五算就是六百文。那时候一石米才卖一百文,这得要六石米才够交税。普通农家哪来这么多钱?
唐朝时,安史之乱死了好多人。朝廷急着补充人口,规定男子十五岁、女子十三岁就能成亲。这个规矩后来被明朝、清朝一直沿用。清朝的律法里白纸黑字写着:男十六,女十四,听其嫁娶。
女孩子不能读书,不能做官,不能做生意。留在家里就是多一张嘴吃饭。要是遇上荒年,第一个饿死的就是女孩。
很多贫苦人家女儿才十一二岁,父母就开始忙着找婆家。有些人家更狠心,直接把女儿卖给大户人家当丫鬟,或者送去当童养媳。
童养媳最苦。有的才七八岁就被送到婆家,整天干活挨打。吃的是剩饭剩菜,睡的是灶房柴堆。等到了年纪,就圆房成亲。这样的姑娘,连场像样的婚礼都没有。
村子里谁家姑娘过了十五还没出嫁,就会被人指指点点。"是不是有什么毛病?""这家人不会管教女儿。"有些恶毒的人,还会传些风言风语,说姑娘不检点。
为了面子,父母都急着把女儿嫁出去。越早出嫁,越显得这家有家教。十三岁出嫁的姑娘,在那时是全家人的荣耀。
说亲的事,都是父母说了算。姑娘自己连未来丈夫的面都见不着。全凭媒人一张嘴,能把瘸子说成秀才,把麻子说成美人。
十三四岁的身体,自己还是个孩子,就要怀孕生子。骨盆还没长开,生孩子就像过鬼门关。
那时候接生婆没什么技术,难产经常发生。遇到胎位不正,接生婆就直接伸手进去掏。很多姑娘活活疼死,大人孩子都保不住。
就算顺利生下孩子,月子里也要干活。今天刚生完,明天就得下地。连续生育也会拖垮身体。有的女人生完孩子才一个月,又怀上了。这样生上七八个,铁打的身子也受不了。
很多古代女子年纪轻轻就落下一身病,活得比男人短得多。男人能活到四十岁,女人三十岁就走了,留下几个没娘的孩子。
万一生产时出了事,大家都说这女子"命不好",从来没人想过是因为她年纪太小。婆婆还会骂:"真是个没用的,连个孩子都生不好。"
新媳妇要伺候一大家子。天不亮就要起床,生火做饭。一大家子的衣服要洗,水井很远,要一桶一桶打上来。还要喂猪喂鸡,下地干活。
婆婆厉害的话,日子更难过。有点不顺心就骂,甚至动手打。丈夫要是不体贴,受了委屈也没处说。
运气好的,遇到好人家,日子还能过得去。公婆和善,丈夫知道疼人。虽然辛苦,心里是暖的。
运气差的,遇到脾气暴躁的丈夫,只能天天以泪洗面。喝醉了打人,输了钱也打人。那会儿不能离婚,再苦再难也得忍着。有的女人实在受不了,就投了井,或者喝了药。
也有些幸运的姑娘读书人家的女儿,可以晚些出嫁,多读几年书。像宋代才女李清照,十八岁才结婚,嫁了个志同道合的丈夫。两人一起写诗填词,收藏金石书画。
元代画家管道升,二十八岁才嫁人。丈夫是有名的大画家赵孟頫。两人你画山水我画竹,成了画坛佳话。
但这样的例子太少了。一万个姑娘里,也出不了一个李清照。
大多数女孩,还是早早嫁作人妇,过着辛苦的日子。每天围着锅台转,生儿育女,伺候公婆。等到儿女长大了,自己也老了,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现在不一样了法律规定女子二十岁才能结婚。女孩子可以读书,可以工作,可以自己选择什么时候结婚、和谁结婚。遇到不好的婚姻,还可以离婚。
回看历史,不是为了批评古人。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难处。古代人选择早婚,也是被生活所迫。要是活不长,可不就得早点成家立业吗?
只是看着那些十三岁就披上嫁衣的小姑娘,还是忍不住心疼。她们本该在院子里玩耍的年纪,却要承担起为人妻、为人母的重担。那么小的肩膀,怎么扛得起这么重的担子?
历史就是这样,既有光明,也有阴影。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珍惜现在。
院子里,红灯笼还挂着。
新娘已经坐上花轿,吹吹打打往婆家去了。
母亲站在门口抹眼泪,不知道女儿此去是福是祸。
父亲蹲在门槛上抽烟,一言不发。
小弟弟追着花轿跑,被邻居拉了回来。
这顶花轿,抬走过无数十三岁的少女。
她们的喜悲,都藏在历史的长河里。
有的姑娘遇上了良人,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有的姑娘所托非人,受尽折磨,香消玉殒。
更多的姑娘,就像一粒尘埃,无声无息地来过,又无声无息地走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史书上的几行字。
但对每个坐上花轿的姑娘来说,那是一生的开始。
好在,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少了。
现在的姑娘们,可以好好长大,慢慢选择自己的人生。
可以读书,可以工作,可以周游世界。
可以等到真正成熟了,再决定要不要结婚,和谁结婚。
这大概就是时代进步的意义吧。
花轿越走越远,唢呐声渐渐听不见了。
母亲还站在门口,望着女儿远去的方向。
夕阳西下,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明天,这户人家又要开始为儿子的婚事操心了。
而那个十三岁的新娘,正在陌生的家里,学着做一个好媳妇,好妻子。
她的童年,到此结束。
来源:林里看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