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型理论的英语词汇的多义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5 10:33 1

摘要:介绍原型理论的内涵。本文以原型理论为基础,以辐射变化型、连锁变化型、综合式结构型等三种多义化趋势结构为模型,对英语中常见的多义性词汇(top、candidate、make)的多个义项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多义性词汇。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耿雨荷

摘要:介绍原型理论的内涵。本文以原型理论为基础,以辐射变化型、连锁变化型、综合式结构型等三种多义化趋势结构为模型,对英语中常见的多义性词汇(top、candidate、make)的多个义项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多义性词汇。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范畴概念、突出典型词义、注重原型激发、激活认知机制。

关键词:原型理论;多义分析;英语词汇;语义范畴

引言

词汇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词多义(polysemy)现象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因词汇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变化,围绕多义词开展的研究吸引了众多语言学家的目光。一般认为,语言中的大部分单词在诞生之初总是单义的,随着在交际中的大量使用,这些常用词汇往往需要在其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延伸出新的含义,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对词义扩大化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词多义的现象就产生了。多义现象体现了人类语言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以一种较为简便的方式认识世界的需要,但是由于其词义的复杂性和交错性,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多义词汇的习得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尝试以原型理论为基础,以辐射变化型、连锁变化型、综合式结构型等三种词汇多义化的趋势框架为模型,对英语中常见的多义词汇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以期对英语词汇教学提供参考。

一、原型理论的内涵

原型理论亦被称作原型范畴理论或类典型理论,从属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范畴。这一理论源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由心理学家罗施(Rosch)提出的一种新的语言认知概念模型。在该概念模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原型范畴。据原型理论定义,范畴即类,指具有完全必要特征的多个词的集合。因此,词汇多词义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词义范畴化的结果。以单词set为例,由其原始词义“放置,设定”发展出“树立、创立” “使开始”等多种词义的过程就可称为set词义范畴化的结果。

原型理论的理论着眼点是语义范畴属性。一开始,对于语义范畴属性,研究者普遍认为:(1)范畴的特征是两分的,某一范畴具有或不具有该范畴所应具有的语义特征;(2)不同类别的范畴之间有明确界限;(3)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地位是相等的。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以家族相似性作为语言分析的出发点对上述特征范畴属性进行了批判。通过列举并比较德语词spiel的所指范围,维特根斯坦阐释了家族相似性的概念。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观点,spiel所指范围内的所有单词都可以被看作是其语义范畴内的“家族成员”,建立该“家族”的依据是语义成员之间的相似性而非共通性,并且随机两个成员之间往往共享着第三位成员所不一定享有的相似之处。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被列出和比较的机会的增多,这种成员间共有的相似性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这一概念的提出为认知语言学提供了解释词汇范畴属性的全新视角。

许多语言学家试图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词汇范畴的属性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拉波夫(Labov)和罗施等先后发表了自己对自然范畴的试验研究结果,并把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自然范畴正式定义为原型范畴。据此确定了现代范畴化理论中语义范畴的属性:(1)即使是同属同一个语义范畴的成员,也无法被用一组共同的语义特征描述;(2)语义范畴的边界是开放的,不同范畴之间无明确界限;(3)语义范畴内的各个成员享有不同地位,有典型性和非典型性之分。以“水果”这一范畴为例,虽然苹果、梨、桃、橘子、枇杷、桑葚、椰子、甘蔗、杨梅、荸荠、番茄等都属于水果这一范畴,但是没有一个特征是所有这些水果共同具有的。

显然,水果作为一个类,并不是因为每一种水果都具有水果的共同特征,而是因为每一种水果都和其他几种水果有一些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袁毓林 1995)。由于苹果、梨、桃、橘子等成员与其他几种水果的家族相似性较大,在水果类别中占有中心地位,故可称为水果类别中的中心成员(典型成员);椰子、甘蔗、荸荠等与其他同类事物的相似性较少,典型性较差,故为该类别中的边缘成员(非典型成员)。因此,语义范畴中各成员的地位并不对等。同时,语义范畴的界限是敞开的。比如,水果和蔬菜两大类之间的界限无法明确界定,番茄属于水果类的同时,也被划入蔬菜类的范畴,但是番茄既不是水果类别的典型成员,又不是蔬菜类别的典型成员。

二、基于原型理论的多义词分析

关于一词多义的成因,有学者将其归于人的认知转换,如王文斌(2015)从图形和背景的可逆性出发,指出一个词之所以会产生多种词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在观察客观事物时所发生的图形和背景之间的转换。原型理论则认为,一词多义的成因源于语义范畴的向心性和开放性。“类典型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揭示了范畴的向心性和开放性。”(杨忠、张绍杰 1998)一个词最初出现时只有一种含义,即基本意义(primary meaning)或核心意义(core meaning),随着这个词的语义结构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通过扩大、缩小、比喻、迁移等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最终就获得了许多与基本意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即派生意义(derived meaning)(张维友 1998)。语言的向心性和开放性是罗施原型范畴理论的重要特征,也是造成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的重要成因,具体表现为两种基本派生结构——辐射变化结构和连锁变化结构。

(一)辐射变化型

辐射变化结构指词汇在多义化过程中所呈现的派生词像光芒一样从基本义向四周辐射的结构类型,其重要特点是各派生义之间相对独立。以top为例,其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九版)》中有以下几种常见释义:(1)the highest part or point of sth. (顶,顶端,最高点);(2)the upper flat surface of sth. (上层表面);(3)the highest or most important rank or position(最高等级);(4)the end of a street,table,etc. that is farthest away from you or from where you usually come to it (最远点);(5)a thing that you put on the end of sth. to close it(帽;盖;塞); (6)a piece of clothing worn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body(上衣、衣服);(7)the leaves of a plant that is grown mainly for its root(植物的叶子);(8)used after an amount of money to show that it is the highest possible(用于钱款的最高额);(9)(old-fashioned,informal)a person or thing of the best quality(最优秀的人、最好的东西、精华)。

原型理论认为,词义范畴具有向心性,即在一个词不断多义化的过程中,词的后来意义总是围绕其基本意义逐步放射出来。如下页图1所示,top在多义化过程中的语义网络是辐射型的,其中核心词义“顶,顶端,最高点”居于辐射中心,其他边缘词义是在“顶,顶端,最高点”这一核心词义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如桌子的顶端——桌面、职务的顶端——高层领导、距离的顶端—最远点、钢笔的顶端——笔帽、酒瓶的顶端—瓶盖、存款的顶端——存款的最高额度等,都是围绕该核心意义发展而来的派生词义。

(二)连锁变化型

词义范畴也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连锁变化型为趋势的多义词延展过程中。在连锁变化型中,词汇仍需从其原型意义衍生出派生词义,虽然后一个派生词义是在前一个词义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但是后来产生的词义和原型意义并没有明显的联系。以candidate为例,其基本词义“白衣人”源起于古罗马时期,那时的执政官、求职者等的候选人都喜欢身着白色长袍,因取“白衣人”作义。“白”象征洁白无瑕,表示谦卑真诚,忠实正直,在拉丁语中作candidus,其派生词candidatus指“白衣人”,后指“穿着白袍,谋求公职的人”,最后指“谋求公职的人”。17世纪英语中写作candidate,后又引申为“候选人” “应试人”及“候补者”等。如图2所示,在candidate的多义化过程中,虽然每一个词义都是在前一个词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每一个词义都在逐步脱离其“白衣人”的基本词义,以至于最后词义“候选人”看上去与“白衣人”的词义基本上没有必然联系了。

(三)综合式结构型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的词义发展趋势外,词汇多义化还存在第三种发展趋势,即辐射与连锁交替出现的综合性发展模式。在综合式发展趋势中,由于原型成员的意义分裂,整个词义范畴不断地进行次范畴化,然后以分裂或辐射出来的引申义作为次原型延伸出其他的意义,从而构成了整个多义范畴的多层次结构(许之所、黄广芳 2006)。以make为例,其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九版)》中的常见释义及例句有:

1. She made her own clothes. (制作)

2. My lawyer has been urging me to make a will.(拟定)

3. She does not make a bed every day. (整理床铺)

4. I made a mistake yesterday. (做出某种行为)

5. This room would make a nice office. (可发展为 / 适合)

6. He has made a lot of money out of hardware.(赚得)

7. How many are there? I make it sixteen.(估计)

8. Let’s make 8:30. (确定时间)

9. They have made a deal. (同意)

10. This work had really made his reputation.(保证成功)

据原始印欧语,make始为mag-,其基本义是bring sth. into existence,即“做成某物”。在make多义化的过程中,这一基本意义逐渐辐射出多个词义,然后以其中一种派生意义如“做出某种行为”为次原型,裂变出另外两种派生意义,形成了辐射和连锁在词义拓展过程中交替出现的综合性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模型显示了语义范畴内各成员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关系,确保了词义拓展的连续性和创造性。make诸词义之间的理据性如图3所示。

三、教学启示

以上多种词汇多义化趋势模型揭示了不同常用多义词汇之间词义联系的理据性,增强了词义项联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同时通过探索词义之间的辐射连锁关系,为词汇教学带来了许多启示。

(一)重视范畴概念

世界是由事物组成的,人们依照范畴界定事物。通过概括、总结、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人们获得对千千万万个不同事物的全面认知,获得复杂的概念。词汇教学亦应如此。根据原型理论,词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实际上是词汇原始词义范畴化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传递范畴概念加深范畴印象,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意识,使其对事物的本质有深入的理解,对词汇的核心意义有深刻的把握。

(二)突出典型词义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词的原始意义居于其所有义项的核心,其他词义都是通过认知机制,如隐喻、转喻等方式派生而来的。由此,掌握了一个词的核心含义,就等于抓住了这个词的根本。因此,教师在对多义词汇进行讲解时,需要从核心词义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着重把握词义发展的内在理据,使学生明白同一词条不同义项之间的联系,从而加强对多义词汇的记忆效果。

(三)注重原型激发

在演变过程中,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总是以一定的理据联系紧密围绕在原型意义的周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索各语义范畴之间的家族相似性,分析各词义产生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不同义项间如辐射和连锁等的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只有理解词汇意义的延伸和内在变化机制,才能对词的多义有全面的认识。

(四)激活认知机制

原型理论认为,无论何种词义演变趋势,一词多义的现象往往都是认知加工的结果,各种引申义通过隐喻、转喻等机制裂变为多重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主动建立隐喻意识,使其通过梳理词义间的隐喻关系,更好地掌握词汇的多重含义,提高理解和记忆词义的效率。

结语

一词多义现象是英语中的普遍现象。多义词汇之间复杂的词义关系也提高了词汇习得的难度。类属认知语言学下的原型范畴理论能够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多义词的意义延伸过程,同时给词汇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理论内核,挖掘词汇的典型意义,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各义项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多义词派生的语言规律,提高其习得多义词汇的效率,确保词汇教学取得实效。

引用文献

王文斌. 2015. 从图形与背景的可逆性看一词多义的成因——以汉语动词“吃”和英语动词“make”为例 [J]. 外语与外语教学,(5):36-41.

许之所,黄广芳. 2006. 从原型理论看多义词的形成及教学方法 [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00-102.

杨忠,张绍杰. 1998. 认知语言学中的类典型论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1-8.

袁毓林. 1995. 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J]. 中国社会科学,(1):154-170.

张维友. 1998. 我国英语词汇学教学研究15年——对《英语词汇学教程》的几点印象 [J]. 外语与外语教学,(10):36-37.

(1本文首次发表在《英语教师》2023年第17期)

来源:永大英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