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的暑假,在补习班预习“大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18:45 1

摘要:”——北京地铁4号线,两位妈妈拎着刚买的四六级词汇书,嗓子都哑了,还在讨论要不要给孩子报个“高数抢跑班”。

“高考完还得接着卷?

”——北京地铁4号线,两位妈妈拎着刚买的四六级词汇书,嗓子都哑了,还在讨论要不要给孩子报个“高数抢跑班”。

抢跑班到底教啥?

海淀黄庄那家机构把课程拆得比奶茶配料还细:四六级听力速记、高数极限刷题、Python入门、保研文书模板,一条龙打包,最便宜的网课也要4999,线下小班直接飙到3万8。更狠的是“保研直通车”,标价29万8,承诺“科研+竞赛+论文”全包,听起来像买辆特斯拉。

家长掏钱的手速比618秒杀还快。

一位爸爸在家长群甩出转账截图:“孩子暑假就指着这个了,不然开学跟不上。

”可转头问孩子,小姑娘正窝在沙发刷B站,嘟囔一句:“我妈比我紧张十倍。

教培机构早把焦虑做成生意。

他们算得精:大学扩招,就业门槛水涨船高,绩点、竞赛、实习一个都不能少。

于是课程越分越细,理工科有“高数+物理+算法”套餐,文科生能报“逻辑写作+申论预热”,连冷门专业都不放过。

AI题库、真人答疑、1对1督学,噱头叠满,就差把“保过”写进合同。

但高校也不是吃素的。

复旦、浙大、南大陆续上线免费衔接课,高数、编程、学术写作随便听,还配助教答疑。

华东师大干脆开直播,教授亲自讲“大学怎么学”。

有学校取消绩点排名,改成“通过/不通过”,就是想告诉学生:先喘口气,别急着卷。

可惜免费课抢不过付费班的广告。

地铁站、短视频、朋友圈,全是“高三打基础,高四985”的标语。

一位教培销售透露:“家长就吃‘别人家孩子’这套,一说‘隔壁小王暑假已经学完高数上册’,立马刷卡。

保研辅导的水更深。29万8的套餐里,最值钱的是“论文挂名”——机构牵线,学生挂个二作,直接加综测分。

有高校老师私下吐槽:“见过太多‘速成科研’,实验数据漂亮得不像本科生做的。

”可家长不管,他们眼里这是“投资”。

副作用很快显现。

开学不到一个月,校医院心理科排号排到走廊。

大一新生失眠、胃痛、掉头发,理由出奇一致:“怕落后。

”有辅导员统计,班里一半学生暑假没休息,全在上课。

其实高校也在自救。

清华把新生教育做成游戏,通关才能选课;浙大让学长学姐带逛实验室,先摸仪器再谈理想。

教育学者熊丙奇说得好:“大学不是高四,先把人立住,再谈成绩。

可教培机构已经盯上下一个风口。

AI自习室、VR实验室、元宇宙夏令营……噱头越来越玄,价格越来越贵。

一位刚退掉保研班的家长算过账:“三年下来,光培训花了快50万,够孩子出国读个硕士。

最扎心的是,很多抢跑的内容,大学老师一句话就能解决。

南大一位高数教授说:“提前学极限?

不如先学会用图书馆。

”可惜这句话,淹没在29万8的“保过”承诺里。

卷到尽头,有人开始反向操作。

豆瓣“大学不卷小组”里,985学生分享“躺平攻略”:选水课、混社团、去支教,绩点够用就行。

评论区最高赞:“四年后才明白,简历上最亮眼的,是那段在山区教小孩的经历。

教培机构不会消失,但或许可以少点套路。

就像一位北航新生说的:“如果暑假有人告诉我,大学先学会熬夜不伤身,比提前学高数有用得多。

毕竟,人生不是短跑,抢跑那几步,真决定不了终点。

来源:冬雪舞琼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