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告诉你,为什么皇帝越反动,王朝越长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4 16:00 1

摘要:清朝能够坚持到20世纪才灭亡,这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对自身的反动性有着清晰的认知。这句话绝不是在讽刺,而是对清朝近三百年成功的封建统治进行的深刻总结。作为中国历史上统治艺术的巅峰,清朝的成功可以归结为这一点。

前排提醒,本篇文章分析较为深入,文章较长,耐心看完,相信能帮助您更好看透清王朝的本质。

清朝能够坚持到20世纪才灭亡,这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对自身的反动性有着清晰的认知。这句话绝不是在讽刺,而是对清朝近三百年成功的封建统治进行的深刻总结。作为中国历史上统治艺术的巅峰,清朝的成功可以归结为这一点。

大清十二帝

中国文化向来善于总结,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而清朝则是这一文化的集大成者。尽管清朝作为一个合法性极低且受到人民普遍敌视的政权,能够维持三百年的原因,正是因为它对前朝经验的借鉴和对封建统治的深刻认识,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

留发不留头

清朝的统治可以用几个简单的原则来概括:首先,统治是所有行为的根本目的,维护统治是一切行为的基本原则;其次,统治需要一支强大的队伍,任何时候都要满足他们的需求,队伍越强大,统治越稳固;第三,统治与国家往往是一体的,当两者发生冲突时,统治优先于国家;第四,人是统治的基础,不服从统治的人被视为危险因素;最后,对于这些危险因素,必须立即清除,决不能心存幻想和怜悯。

虽然这些观点看似简单,但如果仔细回顾中国历史,会发现,真正能够毫不留情地执行这些原则的王朝,只有清朝。由于先天的缺陷,清朝像是一个体质极差的病人,生活在高度紧张之中,几乎每天都像做体检一样小心翼翼。这种极度谨慎的态度,反而使它比那些健康却自我毁灭的王朝生存得更久。

乾隆皇帝晚年画像

首先,执行力的差距是决定性的。从阶级的角度看,所有封建王朝,无论是三皇五帝还是满清的溥仪,都是站在劳苦大众对立面的剥削阶级,其反动性由阶级属性决定。阶级暴动,尤其是农民起义,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理性的封建统治者应在暴动之前积累足够的镇压力量,尽量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封建统治者缺乏这种基本盘意识。

满洲八旗

封建统治者的权威源于暴力,而暴力又依赖军队,而军队需要供养,供养则需要官僚机器来榨取财富。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奥斯曼帝国是这一原则的极致体现。奥斯曼苏丹清楚统治权威的来源是军队,因此其统治手段可以简化为“让军人发财,其他的不必关心”。实际上,他们甚至不需要复杂的官僚机器,直接采用包税人制度就足够了。虽然这种统治方法看似粗糙,但结果却是奥斯曼帝国存在了六百年。

奥斯曼苏丹

然而,这样简单的道理,却让许多中国皇帝难以理解。原因在于我国儒家文化的影响过于深远,儒家的意识形态几乎对所有王朝的统治者形成了压倒性优势。很多皇帝在治理国家时,往往会相信“德行至上”,认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依赖于“德行”,而德行的标准又是由士大夫界定的。因此,大多数王朝最终都演变为“让士大夫发财,其他的事不用管”的局面。

这一点对最高统治者来说显然是不对的。官僚机构的存在意义在于供养暴力机器,而当官僚本身侵吞过多财富时,官僚机构就失去了其价值。所谓基本盘,指的是那些无条件忠于统治者、拥有暴力优势的队伍,这并非文官所能替代。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年代,清朝皇帝未能完全领会其中的阶级因素,但由于小族统治大国的特性,极大的不安全感使他们始终关注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

中国历史多次证明,最有价值的暴力基础来自于军事地主集团。从战国时期的秦军,到唐朝的府兵和藩镇,再到辽金元的军事贵族以及明末的关宁军,军事地主集团一再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清朝则一直致力于供养自己的军事地主集团——八旗。尽管这个群体最终腐朽变形,清朝仍坚定维护着它。因为皇帝明白,在生死存亡之际,真正能够舍生取义的并非文官团体,而是那些与其关系密切的老兄弟,即便他们已然腐朽,也能在关键时刻忠诚于自己,而新的依附者则无法做到。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苻坚选择相信新的依附者,派同族前往各地,最终导致了都城的衰落。因此,清朝皇帝始终铭记这一教训,坚定维护八旗群体。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有效的。除了暴力优势,八旗的更大意义在于,其存在使得汉人官僚始终无法完全掌控清朝的统治机器。清朝皇帝拥有一套独立的统治系统,能够随时替代官僚机构。

最终结果就是,明朝所面临的问题,清朝早已看透。明朝无法进行的改革,清朝能够顺利推进;明朝无法收上的税收,清朝却屡创新高。在明朝灭亡时,国库已经穷得无法运转,而清朝直到灭亡前的财政收入仍屡创佳绩,关键就在于清朝皇帝拥有一个坚定的基本盘,不至于被官僚机构愚弄至死。

另外,除了执行力的差异,清朝还具备另一个优势——低人权优势。在高合法性王朝中,皇帝十分关注舆论与公众观感,希望获得“仁君”的名声。然而,清朝并未有此顾虑,因为其合法性本就极低,几乎不可能再低。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崇祯皇帝多次在镇压和安抚之间摇摆不定,影响了镇压效果。这是因为他心中有顾虑,认为“杀了起义军,国家伤了元气怎么办?”

然而,清朝对此却毫不在意。它将王朝和国家分得很清楚,任何威胁到政权的力量都必须被消灭。清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爱屠城的统治者,毫无心理负担地屠杀城池,因为对他们来说,政权的存在高于一切,国家的存在毫无意义。他们像是寄居在他人房子里的过客,唯独关心自己今天的舒适,完全不在乎透支房东的账单。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清军屠杀不断

因此,清朝的统治者能毫无顾虑地践行极端的理论,这在曾国藩的理论中得到了体现,即“人是一切造反的根源”。也就是说,如果能消灭所有反抗者,就不会再有造反。事实证明,这种极端理论在清朝得以公然实行,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有效。

曾国藩

最后,由于缺乏意识形态约束,清朝的统治政策极具灵活性。儒家士大夫的声音并不强大,清朝统治者在对外政策上毫无负担,签订条约时也毫不犹豫。晚唐时期失去西域,宋朝对金朝称臣,清朝在对外事务中也逐渐丢失了许多领土,但对于清朝皇帝而言,这些并不重要。他们的政权就是自己的账户,国家只是账户中的财产,只要不被“销户”,那么失去的财富可以再谈。

火烧圆明园

因此,清朝在鸦片战争后成功维持了整整七十年,没有被列强抛弃。拥有如此灵活的统治者,实在不多见。

综上所述,清朝之所以能够维持如此长的时间,根本原因在于对自身反动性的深刻认知,绝不既当又立,这才是清朝能够延续至1911年的关键所在。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