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无中生有的“生活常识”,到夸大其词的“社会事件”,谣言如同无形的杂草,不仅误导公众认知、扰乱正常生活秩序,更可能激化社会矛盾,损害社会信任基石。面对这一挑战,“坚持抵制网络谣言,争做理性网民”不仅是一句口号,更应成为我们每一个人遨游网络世界的行动准则。
从无中生有的“生活常识”,到夸大其词的“社会事件”,谣言如同无形的杂草,不仅误导公众认知、扰乱正常生活秩序,更可能激化社会矛盾,损害社会信任基石。面对这一挑战,“坚持抵制网络谣言,争做理性网民”不仅是一句口号,更应成为我们每一个人遨游网络世界的行动准则。
筑牢“不造谣”的思想防线。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每一条信息的发布都应秉持客观真实的原则。我们需清醒认识到,看似随意的一句“玩笑”“猜测”,一旦经过网络发酵,可能对他人造成名誉损害,甚至引发公共恐慌。无论是日常社交分享,还是参与话题讨论,都要对信息来源和真实性进行初步核查,坚决不做谣言的“发源地”。
要守住“不信谣”的认知底线。网络谣言往往披着“权威发布”“内部消息”的外衣,利用人们的焦虑心理和猎奇心态传播。面对各类信息,我们要保持理性判断,不被情绪化表述裹挟,不盲目相信未经证实的内容。遇到存疑信息时,可通过官方媒体、政府平台等权威渠道交叉验证,学会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真相,避免成为谣言传播的“受害者”。
做好“不传谣”的行动自觉。当发现疑似谣言时,我们不仅要自己不转发、不扩散,还应积极向平台举报,提醒身边人警惕。在家庭群、朋友圈等社交场景中,主动分享辟谣知识,引导他人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用实际行动切断谣言传播链条。每一个网民的“不转发”,都是对清朗网络空间的一份守护;每一次的“主动辟谣”,都是对社会信任的一次加固。
你开学,我护航!城东公安准时“报到”!
来源:西宁城东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