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家媒体和狗仔也都爆料说演员于朦胧在北京坠楼身亡了,一开始还以为又是哪个无聊网友在造谣,但是看着看着,发现越来越不对劲,别的不说,就是早上曝料到现在,于朦胧一方至今没有辟谣。
就在今早,突然有个热搜爆了,点开一看,是当初演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演员于朦胧跳楼了。
多家媒体和狗仔也都爆料说演员于朦胧在北京坠楼身亡了,一开始还以为又是哪个无聊网友在造谣,但是看着看着,发现越来越不对劲,别的不说,就是早上曝料到现在,于朦胧一方至今没有辟谣。
而且这事越传越离谱,网传于朦胧在出事前一天晚上还在家里请了一帮朋友吃饭呢。
9月11日早上,有网友爆料娱乐圈一位明星去世,估计上午就会公布。这则消息引起小范围的讨论,直到中午有媒体公布,称曾参演过大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一位男明星,在北京坠楼身亡。
文中还给出一个线索,那就是,该男明星社交账号粉丝数量有两千多万。网友们经过筛选后,发现在参演《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男明星里,仅有两人符合这个线索。一个是张彬彬,另一个则是于朦胧。张彬彬IP地址显示在广西,因此被排除,而于朦胧的IP地址赫然就在北京!
传闻的力量,有时并不来自它的真实性,而是它内部那些极不协调的细节,它们像钩子一样,引发公众无穷的解码和探讨。
最让人费解的,莫过于于朦胧口袋里那两块不属于自己的劳力士手表,这个细节如同电影里最离奇的道具,让任何简单的“意外失足”或“决绝自杀”的猜测都显得苍白无力。谁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朋友的贵重物品装进口袋?
紧接着,是那扇反锁的房门和被从内部扣开的纱窗。房门反锁,指向一个私密、隔绝甚至决绝的个人空间,可那扇纱窗,却是一个既不寻常又费解的动作。这两个行为链条在逻辑上充满了冲突,极大地加深了事件的悬疑色彩。
警方的初步结论“排除刑事案件可能”,本应是平息风波的定音锤,却意外地让谜团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排除了一个最大的可能性,反而让那两块手表和那扇被打开的纱窗,成为了悬浮在空中、无法落地的疑问。
这则传闻之所以带来巨大的冲击,根本原因在于其残酷性与于朦胧长期塑造的公众形象之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这种认知上的失调,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难以接受。
在公众的记忆里,他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不食人间烟火的“四哥”,是那个被冠以“四海八荒第一美男子”称号的仙气偶像,他的形象,温和、无争,甚至有些“佛系”。
然而,掀开这层仙气外壳,他自己却曾坦言,内里是一个内向、敏感的人。他会因为失恋而独自躲起来哭泣,也容易将悲观的事情揽到自己身上,这种剖白,揭示了一个与公众形象截然不同的脆弱内核。
这种内在的脆弱,似乎也投射到了他的外在状态上,社交媒体上近期的照片里,他身形极度消瘦,面部五官显得硕大,颈部骨骼突出,透着一种不健康的观感,甚至在今年复出拍戏的现场,也被描述为神情疏离,带着几分畏缩和不自信。
当“佛系仙子”的形象,与内在的敏感、外在的憔悴,以及那则坠落深渊的传闻碰撞在一起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悖论,人们不禁要问,那种看似与世无争的“佛系”,背后究竟承载了多大的压力?
审视于朦胧近年不算平坦的职业生涯,或许能为这则极端流言的滋生,找到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脆弱感的现实语境。
事业上升期后,他似乎陷入了一段沉寂,关于他被“雪藏”三年的传闻不胫而走,背后的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是他拒绝了女投资人的“潜规则”,也有说法指向前经纪公司天娱的资源分配问题。尽管期间仍有作品播出,也更换了公司,但工作量的减少是不争的事实。
围绕他的噪音并未就此停止,“带资进组”的质疑,虽被经纪人辟谣,却也留下了痕迹,在综艺《追光吧,哥哥》里,关于他用替身、态度消极的讨论,也曾一度将他推向舆论的风口,他似乎长期处于一种易被攻击的舆论环境里。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社交媒体动态的停滞,就成了一个危险的信号,账号IP地址最后显示在北京,却已十多天没有更新,这异于他以往大约一周一次的发布频率。这种“失联”,在充满挑战和非议的职业语境中,被外界迅速解读为不祥之兆。
于朦胧坠亡的传闻,最终演变成一个由叙事矛盾、人设冲突和事业困境共同交织的复杂现象。无论真相究竟如何,它都清晰地折射出,公众人物在耀眼光环之下,所可能面临的巨大现实压力与舆论场的残酷无情。
在官方最终结论出现之前,任何无端的猜测都是一种伤害。我们能做的,是保持理性和克制,同时,也对这个网络信息时代中,每个个体的脆弱性,报以更多的深思与关切。
其次,还有一些于朦胧的生前好友,在一起拍过戏的演员,已经开始陆续发文悼念,还带上了于朦胧的名字。高泰宇也发了一条微博,意思悼念好友于朦胧:你的笑容,永远定格在记忆。
另外还有个自称是于朦胧助理的网友,也在朋友圈发了类似动态,似乎在证实这个消息。如果这个消息是狗仔造谣,那以现在的舆论热度,于朦胧要是还在世,肯定会追究其责任,再说狗仔也不可能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
关于演员于朦胧的传闻,像一颗深水炸弹,在网络舆论场中骤然引爆。这不仅仅是因为消息本身的骇人听闻,更在于其叙事逻辑中充满了难以自洽的裂痕,并与当事人长期以来的公众形象形成了剧烈的反差,共同构成了一场极其复杂的舆论风暴。
这场风暴的核心,并非一个清晰的事实,而是一幅由无数矛盾细节拼凑而成的诡异图景。它挑战着人们的常识,也拷问着我们该如何看待一个光环之下的生命。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