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9种核心抗精神病药物全解析,齐拉西酮、伊潘立酮等(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5 09:17 1

摘要:《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正如孙思邈所言"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在精神疾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正彰显着这种"方圆之道"。

《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正如孙思邈所言"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在精神疾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正彰显着这种"方圆之道"。

作为深耕中西医结合领域40余年的精神科医生,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我曾帮助上万名患者实现长期稳定,我始终坚信“西药控症,中药调本”的协同理念。今日解析第二代9种核心抗精神病药物中的齐拉西酮、伊潘立酮、鲁拉西酮的个体化用药精髓,结合中医辨证施治,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抗精神病药物系列篇:(可点击下方链接进入)

第一代5种核心抗精神病药物全解析(1950年-1980年):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舒必利、氨磺必利

第二代9种核心抗精神病药物全解析(1980年-2020年)(上篇):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

第二代9种核心抗精神病药物全解析(1980年-2020年)(中篇):喹硫平、阿立哌唑、帕利哌酮

齐拉西酮(Ziprasidone)

1. 药品介绍

上市时间:2001年(美国FDA批准)。

特性:苯异硫唑类,强效5-羟色胺(5-HT2A)和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

适应症:精神分裂症(阳性/阴性症状)、双相躁狂发作。

优势:代谢异常风险低,对体重影响小。

不良反应:QT间期延长(需监测心电图)、恶心、头晕[5]。

注意事项:与餐同服提高吸收率,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4]。

2. 中医辨证施治

齐拉西酮可能引发心悸、胸闷等心脏相关副作用,中医归为“怔忡”范畴。《伤寒论》云:“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1] 临床可辅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如生脉散合丹参饮,缓解心脏负担[2]。

推荐方剂:丹参、麦冬、五味子等,煎服以护心阴。

针灸选穴:内关、神门,调和气血,安神定悸。

3. 中西医协同优势

西药控制幻觉、妄想,中药改善心悸、失眠,针灸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减少西药剂量依赖。

伊潘立酮(Iloperidone)

1. 药品介绍

上市时间:2009年(美国FDA批准)。

特性:苯异噁唑类,5-HT2A/D2受体双重拮抗,对阴性症状效果显著。

适应症:精神分裂症(尤其阴性症状为主者)。

优势:锥体外系反应(EPS)风险低,不影响泌乳素[6]。

不良反应:嗜睡、体位性低血压、口干。

注意事项:起始剂量需低,缓慢加量。

2. 中医辨证施治

伊潘立酮的嗜睡、乏力属中医“痰湿蒙窍”。《丹溪心法》指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治以健脾化痰、开窍醒神,方用温胆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等)[2]。

推荐食疗:薏苡仁山药粥,健脾祛湿。

针灸选穴:足三里、丰隆,化痰通络。

3. 中西医协同优势

西药改善情感淡漠,中药化解痰湿,针灸增强脾胃运化,减少嗜睡和代谢紊乱风险。

鲁拉西酮(Lurasidone)

1. 药品介绍

上市时间:2010年(美国FDA批准),2019。

特性:苯异噻唑类,5-HT2A/D2拮抗,兼具5-HT7受体调节,改善认知功能[7]。

适应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抑郁发作。

优势:无显著体重增加,QT间期延长风险极低[8]。

不良反应:静坐不能、焦虑、消化不良。

注意事项:需监测运动障碍,餐后服用减轻胃肠刺激。

2. 中医辨证施治

鲁拉西酮所致焦虑、静坐不能属“肝郁化火”。《景岳全书》载:“郁则气滞,滞则化热。” 治以疏肝清热、安神解郁,方选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柴胡等)[3]。

推荐方剂:酸枣仁、合欢皮等,中药煎汤以安神。

针灸选穴:太冲、百会,平肝潜阳,宁心安神。

3. 中西医协同优势

西药稳定情绪波动,中药疏解肝郁,针灸缓解焦虑,提升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张仲景. 伤寒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56-58.
[2]朱震亨. 丹溪心法[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89-92.
[3]张介宾. 景岳全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123-125.
[4]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M]. 2020版.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1123-1127.
[5]Zhao, Z. H., et al. (2023). Efficacy and Safety of Ziprasidone in Schizophrenia: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37(4), 456-465.
[6]Smith, J. R., & Lee, T. K. (2022). Iloperidone in the Manage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 A Randomized Trial. Schizophrenia Research, 245, 78-85.
[7]Wang, L., et al. (2021). Lurasidone for Cognitive Improvement in Bipolar Depression: A Multicenter Study.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46(8), 1502-1510.
[8]Li, X. M., & Wang, Y. H. (2022). Long-term Outcomes of Integrated Chinese-Western Medicine in Schizophrenia Treatment.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8(3), 234-240.

来源:北京精神科康玉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