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爱的爸爸,咱家一切安好,请您放心。”4月1日,在银川市福寿园生态葬纪念广场,市民姚雪琴与家人在这里为父亲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安葬仪式。“父亲生前最爱花草,他常说,人走了要给大地留点养分。”姚雪琴取出一张老照片,画面中,老人正弯腰指导年轻工人修剪月季,神情专注而
近年来,我区持续推进生态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理念渐入人心,节地生态安葬、绿色低碳祭扫逐渐成为新风尚。
绿色祭扫让生命回归自然
“亲爱的爸爸,咱家一切安好,请您放心。”4月1日,在银川市福寿园生态葬纪念广场,市民姚雪琴与家人在这里为父亲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安葬仪式。“父亲生前最爱花草,他常说,人走了要给大地留点养分。”姚雪琴取出一张老照片,画面中,老人正弯腰指导年轻工人修剪月季,神情专注而温和。她轻声说道,“选择花坛葬,既是完成父亲的遗愿,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循环的真正意义。”
据介绍,花坛葬是一种新型生态葬方式,采用可降解的环保容器盛装骨灰,经过一段时间后,容器会自行降解,骨灰与大地、鲜花融为一体。“起初,亲戚们觉得我们‘亏待’了老人,认为没有墓碑、没有香火,似乎少了些仪式感。”姚雪琴坦言,但当他们看到花坛时,观念逐渐转变。“父亲在这里安眠,仿佛真的化作了滋养大地的一部分。”
银川市福寿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接受并选择花坛葬、树葬等生态葬方式。花坛葬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还减少了传统殡葬中焚烧纸钱带来的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能让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死亡并非终点,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融入自然,继续绽放。
来自石嘴山的周先生为母亲选择了壁葬。在纪念广场的生态葬墙前,他带着孩子献上一束鲜花,轻声诉说着思念。
“壁葬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而且现在壁葬服务也很完善,仪式隆重而温馨。”周先生说,今天带着孩子来参加祭扫,希望孩子能从小了解绿色生态殡葬的意义,明白生命的价值。
从花坛葬到壁葬,再到树葬、黄河葬,生态葬形式多样,供有不同需求的家庭选择,节地生态葬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殡葬观念。
“殡葬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慰藉。”宁夏殡葬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区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推广,鼓励市民选择节地生态葬,自2010年以来,全区已有6344位逝者以黄河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进行节地生态安葬。
代客祭扫让思念跨越时空
“请把镜头再靠近些,我想再看看母亲的名字……”4月2日,银川市松鹤陵园,绿植环绕,庄严肃穆。礼仪师王娜手持鲜花,轻轻擦拭墓碑,诵读着逝者亲属写下的寄语。与此同时,礼仪师黄涛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准备将照片和视频发送给远在外地的委托人。
松鹤陵园经理张小波介绍,陵园自成立以来就提供代客祭扫服务。最初只有几例订单,自2020年起人们对多样化祭扫方式的接受度逐渐提高,代客祭扫的需求开始显著增长。服务对象也从最初的海外游子,扩展到如今的跨省务工人员;祭品选择从标准化花束发展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时段从清明节扩展到全年无休。
“今年清明节前夕,我们完成了63笔代客祭扫订单。”张小波表示,代客祭扫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身在异地、异国的人士或市内行动不便的市民。这些客户通过电话或网络联系陵园,详细说明祭扫需求,工作人员则按照要求完成擦拭墓碑、敬献鲜花等服务,并将全程拍摄的照片或视频反馈给委托人。
“去年有位在青海的务工人员,委托我们为他清扫父亲的墓碑。他在电话里说,自己三年没回家了,想看看父亲的墓碑。”张小波回忆道,当视频接通的那一刻,客户情绪激动,放声大哭。礼仪师王娜轻声劝慰:“最好的怀念是记得,您虽然不能亲自到场,但这份牵挂就是对父亲最好的祭奠。”在礼仪师的安抚下,男子的情绪逐渐平复。“代客祭扫不仅是服务,更是搭建情感的桥梁。”王娜感慨地说。
除了代客祭扫,松鹤陵园还推出了网络“云祭扫”服务。市民可以通过陵园公众号进入网上纪念馆,为逝者献花、留言,表达思念。这种低碳、便捷的方式,尤其受年轻人和海外华人的欢迎。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服务,满足市民的祭扫需求。”张小波表示,无论是代客祭扫还是网络祭扫,都是帮助人们以文明、环保的方式缅怀亲人。
文明祭扫让清明更安宁
春季大风天气频发,露天焚烧纸钱极易引发火灾,自治区文明办、民政厅印发《宁夏2025年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倡导广大居民以举办家庭追思会、撰写纪念文章追忆先人,以植树祭扫、鲜花祭奠表达怀念,以追忆往事、诵读家书传承家风,以集体共祭、网络公祭寄托哀思,让文明祭扫成为社会新风尚,同时,合理安排时间,错峰祭扫、低碳出行,不扎堆、不拥堵。严格遵守森林防火、环境保护等规定,不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墓区,不在山林草地、街头巷尾使用明火,共同维护公共安全。
3月26日,消防人员在西吉县吉强镇沿街商铺里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向商户和居民普及“以鲜花寄哀思、用绿植表追忆”的新型祭扫理念。与此同时,西吉县消防救援大队针对墓园、社区等重点区域开展专项宣传行动,提升群众防火意识。并引导村民自觉遵守防火有关规定,严防烟火扰“清明”。
近年来,我区民政部门持续完善生态安葬政策体系,将殡葬移风易俗纳入乡村振兴和文明城市创建范畴。
目前,全区已有4家林草覆盖率高、位于自然保护区的公墓推行禁烧限烧。2025年,银川市通过制定清明节祭扫工作方案和安全预案,确保生态安葬与文明祭扫有序推进。同时,已连续7年开展“鲜花换纸钱”“代客祭扫”等活动,年均赠送鲜花20余万枝,减少传统焚烧祭品行为,从源头减少火灾隐患,让绿色、低碳、环保的文明祭扫新风尚深入人心。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