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封神演义》这本书里,把商朝灭亡的起因归咎于纣王在女娲庙里上香时,看到美丽的女神像后心生邪念,于是写下了亵渎女娲的诗。
在《封神演义》这本书里,把商朝灭亡的起因归咎于纣王在女娲庙里上香时,看到美丽的女神像后心生邪念,于是写下了亵渎女娲的诗。
回来后的女娲看到亵渎她的诗句勃然大怒,她派出轩辕坟中的三妖迷惑纣王,最终断送了成汤天下。
大家都知道商朝是个非常迷信的王朝,他们在进行许多重要社会活动之前,都习惯于用卜卦来卜算吉凶。
正因为如此,商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甲骨文,从而让后世学者能够解锁三千多年前的文明密码,了解曾经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
作为一个神权色彩浓厚的王朝,商王不仅是政治领袖,也是宗教领袖。
他负责主持祭祀活动,向神灵祈福,为自己的统治提供合法的理论基础。
在商人的宗教体系中,他们信奉的至高神被称为“帝”或“上帝”。
除了上帝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自然神,现已远离人间,生活在天界的列祖列宗,以及曾经为商王朝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先臣。
这种对神灵的崇拜和献祭,构成了商人信仰世界里的不可或缺一部分,也揭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渴望。
由此可见,商人的信仰体系展现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神灵和先人的敬畏与依赖。
而女娲是我们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也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大地之母。
她留下的最主要神话传说是“造人”与“补天”,因此她成为我国神话传说中最重要的女神之一。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女娲陵据说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它和黄帝陵一样成为了中国历代皇帝祭奠的神圣之地。
山西临汾女娲陵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左右,当地均会进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引来无数游客参观游玩。
而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的中皇山里,始建于北齐的娲皇宫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女娲文化遗存,被誉为“华夏祖庙”。
这样重要的一位女神,是否如《封神演义》所说,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她就是商人崇拜与祭祀的主神之一呢?
现今发现的商朝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商人记载了女神名字还真不少。
粗略统计下来,就有东母、西母、龙母、小母、娥和蔑等十数位女神名字。
单纯从名字上看,我们会发现当中没有直接出现一位叫做“女娲”的神祇。
而且在商人的文字系统里,我们目前连“娲”字也没有发现。
因此,有人认为在商人崇拜的众多神灵里没有女娲这位大神。
但也有人认为,甲骨文中记载的女神“娥”,可能和女娲有莫大关系。
日本的学者赤塚忠在1977年所著的《中国古代的宗教与文化--殷王朝的祭祀》一书中认为,“娥”就是女娲。
目前已经发现了三十多块带有“娥”字的甲骨文,在这些甲骨文中,商人向娥求雨、求收成,并向她奉献大量祭品,以求消灾解难。
这让我们能够看出,娥这位女神具有降雨、降灾的神通。
与此同时,她还能够消灾、掌控庄稼的收成。
这和我们熟知的女娲,在形象上似乎有不小的出入。
有专家认为,“娥”是另外一位女神,她可能是帝俊的妻子娥皇。
因为在甲骨文中我们已经发现疑似“俊”的神祇,“娥”这位女神的出现也绝非偶然。
然而,“娥”这位女神究竟是娥皇还是女娲,我们现在都缺乏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其身份。
这其实是件很无奈的事,在甲骨文中出现过所有神灵都不会像后世神话小说那样记载着他的身份与来历。
与之相关的,只留下了对他们祭祀和占卜的记录,而这正是甲骨文的主要用途。
让我们翻看文献,查寻女娲的最早记录,可能出自《山海经》。
书中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在这里,女娲不是直接出现的神灵,而是以更遥远的时代展现出来。
到了屈原的《楚辞·天问》里,可能是最早提到女娲的古籍。
“女娲有体,孰能匠之?”
屈原通过提问的方式,开启了后世对于女娲造人神话的文学探讨。
而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中,则是详细记载了女娲补天的过程: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但上述和女娲有关的事迹都属于周朝及以后的记载,它们难以证明商人的神话信仰中曾经有过对女娲的崇拜。
如果我们抛开商朝的甲骨文,单论女娲信仰的起源,会发现学界至今对其有着多种观点。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观点是南方起源说和北方起源说。
南方起源说又细分为两个观点:
一是苗瑶说,主张女娲伏羲起源于古代南方的苗瑶民族。
二是巴蜀说,认为女娲伏羲的传说产生于古代的巴蜀地区。
该论点主要依据女娲和伏羲的人面蛇身形象与南方民族和巴蜀地区的崇蛇传统密切相关,所以女娲的蛇身很可能意味着她是崇蛇文化的源头。
为什么我们的女神形象多以蛇身出现?
首先在我们古人的认知中,蛇具有灵性和神秘性,作为神话传说中人类最初的父与母,伏羲与女娲就和蛇一样充满灵性与神秘感。
其次,蛇是一种年年蜕皮、年年重生的生物,它们象征着生命年年孕育、永不停歇,和伏羲女娲的功能一致:孕育人类、创造生生不息的宇宙。
同时,在南方的少数民族中盛传着兄妹始祖型的洪水神话。
在这些神话故事中,兄长名为Bu-i,妹妹名叫Ku-eh,与伏羲女娲音近,可证明两者之间的神话传说同出一源,盛行于南方。
北方起源说则认为女娲信仰源自中国的西北地区,早在渭水流域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对女娲的原始崇拜。
目前对于渭水流域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从当地出土的彩陶中看到与女娲相似的“人首蛇身”形象。
特别是在马家窑文化的聚落群里出土的彩陶,蛙纹出现的频率很高。
有人认为它是古人对水的描画和崇拜,但更多的人认为“蛙”和“娲”同音,它就是女娲早期的形象来源。
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彩陶
另外,将女娲和伏羲关联在一起的最早文字记载大约是从汉代开始的。
而在先秦时期,女娲通常是做为独立的神祇形象出现。
同时,根据专家们收集的资料显示,女娲神话的主要传承者是中国广大地区的汉族。
目前247个明确有“女娲”出现的神话中,有235个在汉民族中传播,其分布地点几乎遍布于全国各省。
但上述的两个观点似乎都在表明一个事实,女娲崇拜极有可能是周人带来的信仰,而非商人崇拜的原始神祇。
周人灭商以后,在它800年左右的统治历史里,其文化的辐射力扩展至整个中原及周边地区。
这也给当时落后的楚越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他们也逐渐接受并吸收了当时先进的周文化,其中就包括周人所信仰的神祇体系。
于是,我们能够在屈原的《楚辞》中看到女娲的身影,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就好比我国神话历史中较晚出现的盘古,随着后人对他的推崇,这位新神逐渐取代了上古时期原有的至高神,成为我们现在熟知的创世神。
但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
只能说从现有的考古成果来看,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3000多年前的商王朝曾经有过女娲信仰的崇拜。
来源:战千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