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每天踮脚尖降血糖,一个月后去检查,医生:怎么这样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18:11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000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马大爷今年68岁,退休后每天都爱琢磨点“养生偏方”。前段时间,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一个“妙招”——每天踮脚尖10分钟,可以稳定血糖、逆转糖尿病。他一听来劲了,立马开始行动。

每天早上起床后、饭后散步时,马大爷都要找个地方站着踮脚尖,练得满头大汗。一个月下来,他信心满满地去医院复查,结果却让他傻了眼:空腹血糖不降反升,糖化血红蛋白也高出了控糖标准

“我天天锻炼,怎么血糖还高了?”马大爷一脸不解。医生看完检查单摇头叹气:踮脚尖虽好,但靠它‘降血糖’,还差得远

先说结论:踮脚尖是个不错的小运动,但并不是控糖的核心方法

这个动作本质上是一种小强度肌肉活动,主要锻炼的是小腿后侧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确实有研究发现,肌肉在活动时能促进血糖的消耗,尤其是耐力型肌肉参与时,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会有所提升。

但问题在于,踮脚尖的运动量太小,强度也不足。对于血糖波动较大、已有糖尿病病程的老年人来说,这种锻炼远远达不到控糖的治疗标准。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糖尿病患者每周应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同时建议搭配阻力训练和柔韧性训练,以全面改善代谢状态。

而踮脚尖这种局部性、低负荷、短时间的动作,只能作为辅助锻炼,远不足以替代系统锻炼

马大爷的血糖为什么反而升高了?医生一查生活记录,问题出在三个地方:

一是饮食没变,甚至更放松了。马大爷觉得自己“天天锻炼”,就给自己多加了几口米饭,偶尔还喝点甜豆浆。“反正我运动了嘛。”他以为运动能“抵消饮食”,却没意识到血糖的核心是“吃”而不是“动”

二是把踮脚尖当成“万能法”。马大爷把踮脚尖当成“主力控糖”,忽视了原本医生开的降糖药。几个药忘吃,一吃就断,他说:“我都运动了,还吃啥药?”控糖没坚持,药物也没规律使用,血糖当然不稳。

三是完全没有监测血糖。他一个月没测过一次血糖,完全靠“感觉”:精神好、腿不麻,就以为血糖正常。糖尿病没有“感觉”,只能靠数据说话。尤其是老年人,很多并发症悄无声息,等出现问题时,可能已经晚了。

很多人像马大爷一样,听信“短视频偏方”或“偏门养生法”,却不愿意面对控糖的“硬核现实”——血糖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靠一个动作、一个食谱、一个偏方,解决不了问题。

目前医学界对2型糖尿病的管理已经非常明确: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正确用药、监测指标、控制情绪、定期复查,缺一不可。

有研究发现,规律运动可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5%~1.0%;但这个前提是“规律+中等强度+长期坚持”,而不是“每天原地踮脚10分钟”。

同时,饮食管理是控糖的第一环。控制总热量、平衡碳水、合理分餐,才是控制餐后血糖的关键。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指出,饮食干预是2型糖尿病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控制方式之一

医生不是反对大家做踮脚尖运动,相反,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个动作确实有不少好处: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预防静脉曲张;增强小腿肌力,减少跌倒风险;帮助活动踝关节,预防关节僵硬;作为饭后轻运动,有助于血糖平稳过渡

但这些好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它不能替代饭后的快走,更不能替代系统的控糖治疗。

另外,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频繁踮脚尖。比如:有严重下肢动脉硬化的人,容易因供血不足加重症状;膝关节或踝关节损伤者,可能在运动中加重不适;神经病变或平衡障碍患者,可能因站立不稳而摔倒。

如果你确实想通过踮脚尖锻炼身体,建议:扶墙或椅子边进行,避免跌倒;每次不超过5分钟,以不疲劳为限;饭后30分钟进行,效果更佳搭配其他运动,如快走、太极、八段锦等。

马大爷的经历并不是个例。我们在门诊中见过太多类似的患者:听信“朋友圈神招”,结果耽误了正规治疗,甚至发展成糖尿病并发症。

我们理解大家想用“简单办法”来控制血糖的心情。但控制血糖从来不是件轻松的事,它需要科学、系统、坚持。任何“速效”“轻松”“不吃药”的方法,都值得警惕。

真正有效的控糖,一定是长期的、多维度的、个体化的。

踮脚尖可以练,但请别把它当成救命稻草。如果你或家人正在控糖路上,不妨回头看看:饮食是不是有计划?运动是不是够强度?血糖是不是定期监测?药物是不是按时服用?情绪是不是经常波动?年检是不是规律进行?

控糖不是某个动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重建。

参考资料: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3.

《糖尿病自我管理指引(国家卫生健康委)》

WHO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2020

来源:花猫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