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铁军 织绿高原 | “两山”理念20年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17:48 1

摘要:“这是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恢复的最佳证明。”四川省第二地质大队队长许向宁告诉《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我们在该区域建设了黄河上游若尔盖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布设了146个生态监测点。今年上半年,红外监测镜头里藏原羚、黑颈鹤等珍稀物种的活动频次较

9月初的一天,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蓝天白云,碧草如茵,被誉为“高原神鸟”的黑颈鹤一家三口正在散步、觅食。

“这是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恢复的最佳证明。”四川省第二地质大队队长许向宁告诉《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我们在该区域建设了黄河上游若尔盖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布设了146个生态监测点。今年上半年,红外监测镜头里藏原羚、黑颈鹤等珍稀物种的活动频次较2022年增加了40%。”

若尔盖草原湿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要素谱系完整,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和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草原鼠害、超载放牧等影响,若尔盖土地沙化形势严峻。

2022年,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若尔盖山水工程”)启动实施。在这场“重塑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攻坚战”中,四川省第二地质大队针对高寒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核心功能发挥和价值提升存在的系列瓶颈性问题,开展探索、创新与实践,提出了适宜高海拔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各生态要素一体化保护修复的整套技术体系,科学高效支撑了若尔盖山水工程的部署和实施。

若尔盖湿地公园。田为 摄

望闻问切,开出高原修复良方

“搞生态修复,既要有‘三光荣’‘四特别’传统,也要有科学态度。正如人生病了需要先诊断、后治疗,生态环境在修复之前也必须经过‘望闻问切’。”许向宁介绍。

作为若尔盖山水工程实施方案编制总负责人的许向宁,不禁想起在项目组战斗的日日夜夜:办公室墙上“创造自己满意和有价值的精品——学习、创新、实干、成效”醒目座右铭的旁边,贴满了卫星遥感图,桌上堆着厚厚的地质勘查数据,连会议室的白板上都写满了湿地修复的技术参数……

一份份翔实的资料,记录着二大队与若尔盖高原的不解之缘。

20世纪60年代,肩负为国找铀矿的神圣使命,二大队前身之一的四川地质局405地质队在若尔盖组建。之后的28个寒来暑往,地质队员们在若尔盖高寒缺氧的环境中跋山涉水、踏冰卧雪,为国家探明了十余个大中型规模的新型铀矿床,也积累下若尔盖山山水水的第一手资料。

2017年底,二大队组建起以队长、总工为牵头人,以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为主体的生态修复团队。为了找准若尔盖的生态病灶,团队踏过冰封的沼泽,丈量过沙化的山脊,把帐篷扎在离问题最近的地方,破解了山水工程落地实施的难题。

许向宁带队在黄河岸边调研项目情况。刘涛 摄

“光实地勘查就走了近百次、数万公里。”方案编制骨干成员,二大队副总工向国萍感慨。项目启动前期,他们分为6个小组,走遍了阿坝、红原、若尔盖、松潘4县的每一片湿地。高海拔地区的紫外线格外强烈,大伙儿的脸晒得脱了皮;有时为了采集一份泥炭样本,要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里蹲守半天,手指冻得握不住采样铲。

32处泥炭裸露区、17条断流的季节性河流、24片沙化草地 …… 团队终于厘清了湿地病害的范围和类型。这些精准的数据,成为编制修复方案的核心依据。

若尔盖地形地貌复杂,生态、地质环境脆弱,具有独特的生态特征,如何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2019年,团队成功中标若尔盖山水工程实施方案编制。此后的1000多个日夜里,团队100余人次跋山涉水收集第一手数据,20多次与阿坝州各机关单位对接座谈,组织专家咨询论证近20次……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宜高海拔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整套技术方法体系。

项目组成员与专家研讨若尔盖草原沙化情况。刘涛 摄

通过揭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高海拔草原湿地生态系统要素作用机制,方案构建了以提升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高原泥炭沼泽湿地和人文景观四大功能价值为核心,以诊断生态问题为导向的一体化保护修复总体思路,同时规划了“一核两源六区”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和“一湿地、六个修复单元、全域监测”的子项目空间布局。

2022年,若尔盖山水工程成功入围全国第二批山水工程,获得20亿元中央财政支持,省财政24.9亿元配套支持,让守护高原的蓝图有了坚实的资金基石,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和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消息传来,若尔盖草原的烈日下,一群疲惫的地质人狂欢着击掌。汗珠顺着额头滑进眼里,辣得人眼眶发红——这个“十四五”以来四川最大的生态修复项目,是二大队人用专业、创新和执着啃下的硬骨头!

探索创新,锻造修复技术链条

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高寒地区开展生态修复,需要长期积累,需要方向精准,更需要探索钻研、科技创新。

在若尔盖沙化土地治理工程现场,由高山柳编织的生态网格,像给沙地系上“绿丝带”,既锁住了流沙,更催生出新的植被群落。

采用柳沙障治理沙化土地后的成效。 刘涛 摄

“治理需要因地制宜。”向国萍介绍。开展生态修复,要从自然地理规律出发,确定适于本地自然条件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空间配置模式,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让自然做功”,才能事半功倍。

针对不同植被覆盖程度和土地沙化类型,二大队与成都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联合攻关,探索出一套适合若尔盖高寒流动沙地治理的“围栏封禁+高山柳沙障+灌草复合种植”模式。2025年全国生态日当天,这一模式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4《生态中国》,展示出若尔盖生态修复的科技智慧。

走进黄河上游若尔盖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屏上的管理平台界面让记者眼前一亮:智慧工程监管、智慧资源、智慧农业等功能模块有序排布,背景里蜿蜒的河流、绵延的草地交相辉映,生态场景栩栩如生跃然“屏”上;轻点鼠标进入功能模块,工程概况、生态问题、预期目标、智慧监管等项目具体信息一一展现。

引入数字化智慧管理手段,是二大队的又一创新。通过“天—空—地—网”一体化地理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管理系统,团队对工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监测管理。依靠地面监测+卫星遥感+低空航拍+互联网采集的数据,构建起时序化的数字虚拟场景,并在汇总分析后通过云端共享给项目各参与方,用于动态监管、效果评估和智慧化决策管理。

“平台可以真实、立体、时序化展示工程治理进度和生态修复成效,相当于给治理中的若尔盖造了一个虚拟‘双胞胎’。”二大队高级工程师刘涛告诉记者,“此外,系统还具备智能预警功能,基于监测数据和多因素综合分析后,对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预警。”

6年多的持续深耕,让二大队生态修复团队在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修复领域构建起“科研攻关+野外实践+成果转化”的完整技术链条。

链条的源头活水是科研攻关。截至2025年上半年,团队已承担11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聚焦高原湿地碳汇监测、泥炭地修复技术研发等前沿领域;同时推进队内多项创新基金项目,重点攻关高寒区生态监测设备研发、退化草地恢复模式等关键技术,为生态修复筑牢理论根基。

链条的核心动能是技术创新。在科研项目的持续驱动下,团队已获15项发明专利,从泥炭地水位智能调控装置到高原植被快速恢复基质,每一项技术都直指生态修复的痛点;发表论文21篇,其中10篇SCI论文登上国际期刊,将若尔盖湿地碳汇机制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让理论突破引领技术创新。

链条的落地载体是野外实践。2023年,以二大队为依托单位的黄河上游若尔盖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建设,让科研探索有了扎根实地的平台。野外站下设3个野外试验基地,布设146个生态监测点,成功开展“微型坝+植被重建”试验;以高原上的监测数据验证实验室里的推演。

2025年7月,二大队再传捷报——成功中标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修复提升示范项目,治理面积达951.3公顷,总投资1.18亿元,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走出四川,复制若尔盖模式

截至2025年6月,若尔盖山水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23.25万公顷,年增水源涵养量超3.33亿立方米,阿坝州黄河出境断面水质达Ⅰ类,大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二、全国第六,群众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超95%。

对群众而言,直观的感受是,花湖等湿地更加美丽、弯曲的河流更加“规矩”、坑坑洼洼的废弃矿山复绿,鼠患、河流侵蚀草场等问题也得到改善。

“治理后草更好了,羊长得更壮,卖价更高。”若尔盖县辖曼镇西仓村村民扎西告诉记者。不仅如此,“通过以工代赈,若尔盖山水工程共提供用工岗位约5万人次,实现收入超11亿元。”向国萍介绍。

修复前后的草原。 刘涛 摄

在二大队的地质数智展厅,修复团队撰著的《黄河上游生态修复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示范》一书,静静陈列于入口陈列柜的显要之处。书中归纳总结了二大队基于地质—生态系统自然演化规律的高海拔草原湿地绿色发展“若尔盖模式”的生态修复实践成果与经验。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思路,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子项目空间布局,以自然恢复为主的修复模式和措施,“两山”理念转化应用模式,智慧管理支持系统,综合评估绩效指标体系,共同组成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技术体系。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桥为组长的专家组认为,“若尔盖模式”等研究成果,填补了空白,“为全球高原湿地修复提供了中国方案”。

理论、思维、方法、装备的一系列突破,让“若尔盖”模式延伸到多个领域:在九寨沟湖泊治理中,二大队应用“水文地质建模+生物多样性保育”技术提供科学支撑;在荥经大熊猫国家公园项目中,通过“无人机航测+生态廊道建设”,助力8800万元工程量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落地。

从川西北到全国,二大队将“地质技术+生态修复”经验复制到湖南茶陵、浙江余姚、湖北枣阳等地,中标省外项目合同额超8000万元。更具突破性的还有EOD模式(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的探索。二大队与中建六局联合体中标陕西省留坝县4.2亿元褒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将生态修复与文旅开发结合,通过“治理—运营—收益”的可持续路径,让废弃矿山变身文旅金矿,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通过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开放共享,这份中国智慧还转化为全球高原湿地修复的可复制方案。协办第十四届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大会、2025年国际地下水会议等各项活动,有效提升了野外站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

筑牢生态屏障。刘涛 摄

“若尔盖山水工程只是起点。”许向宁介绍,更长远的布局也在稳步推进:二大队下设的化工地质矿山实验室正升级改造,未来将成为川西北生态监测的“眼睛”;与四川省生态环保集团的战略合作,将推动更多生态修复技术走出实验室……

从若尔盖出发,二大队人用脚步丈量生态的刻度,用技术书写绿色的答卷,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当“若尔盖模式”的种子在更多高原湿地生根发芽,当修复后的草原再度荡起牧歌,当枯竭的溪流重又奔涌成河,二大队——这支始终以“地质报国”为初心的铁军,在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中,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自然做功,事遂天成

——从若尔盖山水工程看生态修复的东方智慧

李倩

在若尔盖的广袤湿地上,一群黑颈鹤正掠过新生的草甸。它们的羽翼下,是高山柳沙障锁住的流沙,是乡土灌草覆盖的荒原,是自然恢复水位的湖泊。这一幕,恰是“自然做功,事遂天成”最生动的演绎——在中国,生态修复以顺应而非征服的姿态,让自然成为“主角”。

若尔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然而,长期超载放牧、草原鼠害等导致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湿地萎缩。若尔盖生态告急,是典型的“人与自然博弈”的结果。基于这种深刻的反思,若尔盖山水工程并未选择对抗自然,而是转向借力自然。

细节里藏着若尔盖的“新逻辑”。用当地柳枝编织成柔性屏障,既固沙又保水,为植物萌发创造微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柳条将自然腐解,成为肥沃土壤的养分。选择垂穗披碱草、老芒麦、多花黑麦草等乡土草种,依靠自然竞争形成稳定群落,避免过度人工干预、外来物种入侵风险。大小石块“随意”拼搭成的微型堤坝,暗含调控湿地水位的“玄机”。不靠人工建坝造湖等大投入、大工程,“小而美”也能调节自然水文节律、帮助湿地恢复功能。

当人类退让一步,自然便向前一步。这些办法看似“无为”,却精准把握了高寒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特性和生态演进规律。如今,若尔盖的植被覆盖率提升30%,藏原羚、黑颈鹤等珍稀物种数量显著增加,年增水源涵养量超3.33亿立方米。

若尔盖的成功并非孤例,而是中国山水工程的缩影。目前我国已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保护修复面积超830万公顷。这一全球最大规模生态修复计划的核心要义,正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对比西方工业化老路,生态治理依赖“工程化手段”,中国山水工程提供了“低成本、可持续”的生态修复范式。

系统性治理。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要素治理”,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如乌梁素海从“一湖之治”升级为“全域之治”,福建闽江流域实施“山海共治”。

适应性管理。根据自然反馈,适时动态调整治理策略。若尔盖也曾尝试大范围人工造林,成效不如人意。改为主要依靠自然恢复,反而收获惊喜。北京永定河水灾后,山水工程将河道修复与灾后水利防洪相结合,变被动应对为主动作为、变恢复重建为生态再生。

兼顾生态生计。山水工程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群众成为真正的受益者。以工代赈的模式让若尔盖牧民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保护草原的内生动力自然而然生发。而在青海、山西、宁夏等地,山水工程成为黄河流域以高水平保护修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自然做功,事遂天成”不仅是生态治理的方法论,更是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哲学。若尔盖山水工程揭示了一个道理:人类最伟大的生态智慧,或许是学会“不做什么”。当我们将主导权交还自然,获得的不仅是修复的山水,更是与万物共生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宋梅、赵文君

动图制作:刘川

文字编辑:宋梅

新媒体编辑:刘川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来源:i自然全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