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李嫂守寡15载,儿子不孝顺,一场大病后她的秘密存折惊动全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5 08:07 1

摘要:李嫂站在自家门口,眯着眼看远处浮动的白花,用围裙角擦了擦额头的汗。六月的太阳晒得院子里的水泥地冒着热气,她身后的小板凳上,几个刚洗好的茄子还滴着水。

村口那棵老槐树又开花了。

李嫂站在自家门口,眯着眼看远处浮动的白花,用围裙角擦了擦额头的汗。六月的太阳晒得院子里的水泥地冒着热气,她身后的小板凳上,几个刚洗好的茄子还滴着水。

“刘大娘,回来啦?”李嫂看见隔壁的刘大娘拎着菜篮子从村口转了进来。

刘大娘走近几步,压低了声音:“今早又见你儿子媳妇去镇上了,这是第几回?两口子又吵架了?”

李嫂摆摆手,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又舒展开:“哪有工夫吵,他们忙着装修新房子呢。”

不等刘大娘追问,李嫂转身进了屋。门框上挂着一串铃铛,是她老伴还在世时给她买的,说是喜欢听她进进出出的声音。李嫂没舍得摘下来,十五年了,铃铛已经锈得发黑,声音也沙哑了许多。

屋里的老式收音机正播着评书,李嫂拧小了音量,摸出一个黑塑料袋,从冰箱里拿出两个西红柿,套好袋子放在门口的竹筐里。竹筐上方贴着一张早已褪色的老式日历,2008年5月,那是她老伴走的那个月。

李嫂今年六十三岁,在村里算不上年纪大的。她家在村子中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盖的砖房,两间正屋一间厨房,院子不大却收拾得整齐。房檐下挂着几串晒干的辣椒,颜色红得发亮。

村里人都知道李嫂的老伴走得早,儿子小涛在县里开了个小超市,很少回来。她守着这个小院子,日子过得清清静静。

“李嫂,明儿赶集吗?”隔壁的赵奶奶探出头来问。

“不去了,腿脚不好走。”李嫂站在院子里,手里攥着一把葱,叶子有些发黄。

赵奶奶叹了口气:“那我帮你捎点东西?”

“不用了,家里还有吃的。”李嫂笑了笑,眼角的皱纹像风吹过麦田。

赵奶奶犹豫了一下:“小涛昨天回来了吗?”

李嫂摇摇头,把那把葱扔进了菜园角落的塑料桶里。那塑料桶原本是装洗衣粉的,现在盛着厨余垃圾,上面的商标已经看不清了,只剩下”白”字依稀可辨。

村里的老姐妹都知道李嫂和儿子的关系不好。小涛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十年前在县城开了家小超市,结了婚,常年不回家。逢年过节,李嫂总会提前一个星期把房子收拾得一尘不染,可往往等到大年三十,电话里才传来儿子”今年太忙,不回去了”的声音。

李嫂每次都说:“没事,你们忙你们的。”然后挂了电话,把提前做好的饺子一个人包完,煮上一小锅,看着春晚吃掉。

院子角落里的柿子树是她老伴种的,如今枝繁叶茂。李嫂每年都要从树上摘下几十斤柿子,一部分晒成柿饼,剩下的用塑料袋装好,让去县城的邻居带给儿子。可每次她再去儿子家,都看不见那些柿子的踪影。

“可能是吃完了吧。”李嫂总这么安慰自己。

那是去年冬天的事情。

李嫂起床时觉得头晕,以为是天气冷的缘故。可到了中午,她突然倒在了院子里。幸好村里的杨二叔路过,发现了她,立刻喊来了村医。

“不好,血压高得厉害,得赶紧上医院!”村医的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李嫂醒来时,已经躺在县医院的病床上,白色的吊瓶正往她手臂里滴着药水。病房里只有她一个人,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醒了?”一个护士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体温计。

“我儿子呢?”李嫂声音有些嘶哑。

“你儿子啊,来过了,说有事先走了,让你好好养着。”护士一边记录着什么,一边回答。

李嫂闭上眼睛,一滴泪从眼角滑落,消失在搭在肩上的毛巾里。那条毛巾是她自己的,上面绣着一朵已经褪色的兰花,是她年轻时的手艺。

医生说她是脑梗,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李嫂最担心的就是钱。她每个月只有几百块的低保,平时省吃俭用,也攒不下多少。

“小涛,妈这次病要花不少钱,你能不能…”电话那头,儿子的声音听起来很着急。

“妈,我这边刚进了一批货,钱都压在那了。这样,我先给你转两千,剩下的等我手头宽裕点再说。”

挂了电话,李嫂看着手机屏幕发呆。两千块能做什么?光是住院押金就要三千。她摸了摸枕头下的布袋子,里面装着她这些年的积蓄,不到五千块钱。

“大妈,交押金了。”一个年轻的护士走进来,手里拿着单子。

李嫂颤抖着手从布袋里数出三千块钱。那些钱有新的也有旧的,有些已经皱得不成样子,但都被她叠得整整齐齐。

“大妈,你别担心,好好养病。”护士接过钱,轻声安慰道。

接下来的日子,李嫂每天都在计算着花销。药费、检查费、护理费…钱像水一样流走。她让医生把能省的检查都省了,吃的也是医院最便宜的饭菜。

第七天,医院的社工找到了她。

“李阿姨,我看您挺担心医药费的。您有医保吗?”

李嫂摇摇头:“我是农村的,只有新农合。”

社工翻看着她的资料:“您符合特困救助条件,可以申请医疗救助。这样,我帮您准备材料,您签个字就行。”

李嫂有些不敢相信:“真的能报销?”

“对,特困户可以报销90%以上。”社工笑着解释。

就这样,李嫂住了半个月院,做了全面检查和治疗,最后自己只花了不到两千块钱。出院那天,儿子小涛来接她,脸上带着明显的不耐烦。

“妈,你以后得注意点,我们也不容易。”小涛开着车,头也不回地说。

李嫂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树木,轻声说:“知道了,以后不会麻烦你们的。”

回到村子,李嫂的病情时好时坏。村里人都来看望她,带着自家种的蔬菜水果。她总是笑着说自己没事,但夜深人静时,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抹眼泪。

“咋还哭上了?”村长媳妇王嫂端着一碗鸡汤进来,吓了一跳。

李嫂赶紧擦干眼泪:“没事,就是想起点老事。”

王嫂坐下来,叹了口气:“你那儿子,真是不像话。你养他这么大,他连照顾你都不愿意。”

李嫂连忙摆手:“别这么说,小涛也不容易,刚开始创业,媳妇又爱花钱…”

“哎,你就是太心软。”王嫂气得直摇头,“我听说他们家新买了车,还准备换大房子呢!”

李嫂沉默了。她知道儿子日子过得不错,但从来不在她面前提起。每次她去县城看儿子,都是在门口的小卖部坐一会儿,然后儿媳妇就会说家里有事,送她回村。

“算了,不说这些了。”李嫂转移话题,“你家的西红柿熟了吗?”

春节前,李嫂又病倒了。这次比上次严重,村医二话不说,直接叫了救护车。

“必须住院,还得做手术。”医生的话像晴天霹雳。

“需要多少钱?”李嫂颤抖着问。

“预估至少三万,可能更多。”医生推了推眼镜。

李嫂闭上眼睛,她知道儿子不会给这么多钱。这些年,她省吃俭用,也只存了不到一万块钱。

“能不做手术吗?”李嫂问。

医生严肃地摇头:“不行,再拖下去会有生命危险。”

李嫂只好打电话给儿子。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通。

“妈,什么事啊?我正忙着呢。”小涛的声音充满不耐烦。

“小涛,妈…妈又病了,医生说要做手术…”

“又要花钱?上次不是才给你了吗?”

“这次严重些,需要三万多…”李嫂的声音越来越小。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一声长叹:“妈,我实在没钱了。刚装修完房子,账上一分钱都没有。要不你先扛扛?”

李嫂握着电话的手垂了下来。她没说话,只是轻轻挂断了电话。

病房里安静得只能听见输液的滴答声。李嫂望着窗外的天空,眼泪无声地流下来。她知道儿子说的不是实话,前几天村里回来的人还说看见小涛一家在商场买名牌呢。

正在这时,一阵敲门声响起。

“李嫂,你醒着吗?”是村长的声音。

李嫂赶紧擦干眼泪:“进来吧,我没睡。”

村长走进病房,身后跟着几个村干部。他们手里拿着一个文件袋。

“李嫂,我们来看看你,顺便问点事。”村长坐在病床边,神色凝重。

李嫂心里一紧:“出什么事了?”

村长看了看其他人,然后慢慢开口:“是这样的,前几天县里来文件,要表彰这些年来默默资助贫困学生的好心人。他们查到一个资助人的信息,署名是咱们村的’李氏’,给捐的钱加起来有十几万了。”

李嫂的脸色突然变得苍白。

“我们想来想去,村里姓李的不少,但能拿出这么多钱的,不多。后来我们查了查,发现…是你?”村长直直地看着李嫂。

屋子里一片寂静。李嫂的手紧紧抓着被子,节骨分明的手背上青筋凸起。

“是我,怎么了?”她终于开口,声音轻得像一片羽毛。

村长和其他人面面相觑。

“李嫂,你…你哪来这么多钱啊?”村会计忍不住问。

李嫂的眼神飘向窗外,似乎在看很远的地方:“那是我老伴留下的。”

屋子里更安静了。所有人都知道李嫂的日子过得有多艰难,可谁也想不到她居然藏着这么一笔钱。

“我老伴在世时在矿上工作,后来得了矽肺病。单位赔了一笔钱,他走前叮嘱我,说这钱不要给儿子花,要用在刀刃上。”李嫂的声音很平静,“他说小涛不成器,给了钱也是糟蹋。不如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

村长深吸一口气:“这些年,你一个人过得这么苦,却把钱都捐出去了?”

李嫂笑了笑:“我不苦。老头子留下的房子够我住,低保够我吃,何况我还种点菜。那些孩子才真正需要钱。”

“可你自己病了,连手术费都拿不出来…”村妇女主任眼圈红了。

李嫂摇摇头:“那是我自己的事。捐钱是捐钱,病是病,不能混在一起。”

村长从文件袋里拿出一个存折,递给李嫂:“县里知道你的情况后,特意拨了专款,让我们转交给你。这里面有五万块,够你做手术了。”

李嫂看着存折,眼泪夺眶而出。她没想到,自己这些年偷偷做的事情,竟然被发现了,还得到了回报。

手术很成功。李嫂住院期间,村里人轮流来照顾她。他们都知道了李嫂的事迹,对她更加敬重。

“李嫂,你咋想的啊,那么多钱不给自己用,不给儿子,全捐出去了?”刘大娘一边帮她擦背一边问。

李嫂笑笑:“我老伴临走时说,行善积德,来世好相见。我想着,如果能帮助那些孩子,我老伴在天上看着,也会高兴的。”

“可你儿子那样对你…”

“孩子有孩子的福分,我们老两口有我们的缘法。”李嫂轻声说,“我不怪小涛,我只是按老伴的意思办。”

出院那天,李嫂发现医院门口停着一辆眼熟的车。小涛站在那里,低着头,神色复杂。

“你怎么来了?”李嫂惊讶地问。

小涛吞吞吐吐:“妈,我…我听说了你的事。”

原来,县里表彰李嫂的新闻登上了报纸,小涛在街上偶然看到,才知道母亲这些年来的善举。他怎么也没想到,那个省吃俭用的母亲,竟然默默捐出了十几万元,资助了二十多个贫困学生。

“妈,对不起…”小涛的声音哽咽了。

李嫂看着儿子,眼中满是慈爱:“没事,妈不怪你。”

回村的路上,小涛一直沉默不语。李嫂也没说话,只是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嘴角带着浅浅的微笑。

车到村口,远远看见村委会门前贴着一张大红纸,上面写着”热烈祝贺我村李秀英同志获评县级道德模范”。村民们早已在那里等候,看见车来了,一拥而上。

“李嫂回来了!”

“我们村的好人回来了!”

“李嫂,你可给咱村里长脸了!”

小涛停下车,看着母亲被村民们簇拥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突然意识到,这个看似普通的母亲,内心有着怎样的坚韧和博大。

晚上,小涛在母亲家住下了。多少年了,他第一次仔细打量这个老房子。墙角的裂缝,屋顶的霉斑,厨房里斑驳的灶台…每一处都诉说着母亲艰辛的生活。

而在床头的抽屉里,他发现了一个旧铁盒。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二十多张照片,都是些陌生的年轻人,每张照片背后都写着名字和日期。那是母亲资助的孩子们寄来的照片。

小涛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怎么了?”李嫂端着热水进来,看见儿子哭了,吓了一跳。

小涛抬起头,眼里满是愧疚:“妈,我以后会常回来看你的。”

李嫂笑着摸摸儿子的头:“好,妈等你。”

隔天,小涛带着妻子回来看望母亲。儿媳妇第一次主动帮李嫂收拾院子,还说要把她接到县城住。

李嫂摇摇头:“我习惯了这里,就不去了。你们常回来就行。”

送走儿子一家,李嫂坐在门槛上,望着院子里的柿子树。树上的果子又红了,像一盏盏小灯笼。

村里人常说,李嫂的秘密存折惊动了全村,甚至感动了全县。但只有李嫂自己知道,那不是什么秘密,只是一个普通老人的心愿——用有限的生命,点亮无限的希望。

树影婆娑,李嫂听见风声中似乎有老伴的笑声。她抬头看天,眼中的光亮如同星辰。

“老头子,你看见了吗?我做到了。”她轻声说,声音融入了夏日的风里。

来源:可怜桃李断肠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