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亮亮 | 简约的乡村大食堂运作逻辑与治理效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17:42 1

摘要:农民家庭中的子代与孙代合力为进城安居而外出务工时,家庭中的父代即老人一旦走向弱自理阶段,虽然具备基本的自我照料和行动能力,但做饭凑合低质量和不方便,生活上面临跌倒、生病无人及时发现的高风险。中年子代上下不得兼顾,高龄老人避免负担化而选择独立生活。此时家庭赡养需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

农民家庭中的子代与孙代合力为进城安居而外出务工时,家庭中的父代即老人一旦走向弱自理阶段,虽然具备基本的自我照料和行动能力,但做饭凑合低质量和不方便,生活上面临跌倒、生病无人及时发现的高风险。中年子代上下不得兼顾,高龄老人避免负担化而选择独立生活。此时家庭赡养需要外力介入,乡村大食堂应声产生。到各地调研,乡村大食堂存在瞄准对象不精准,即把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当作福利对象,导致资源不足;服务标准过高,在政府资源支持下将餐饮标准提高,如四菜一汤等,脱离老人诉求和日常生活;服务队伍追求规范化,引入有资格证的厨师,安排保洁和服务人员,导致运转成本提升;服务供给低廉化,以免费或者一两块钱为老人提供服务,导致食堂严重依赖外生资源输入和支持。一系列的结果导致乡村大食堂“经营服务效果不佳”。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农村老人需要助餐服务,并不是助餐都需要追求菜肴高大上,并不是助餐服务无法简约化运作。当我们把服务对象精准化、服务标准日常化、服务运作简约化时,就可以探索一个低成本、高效能的养老服务阵地。

一、简约的崔庄老年食堂

崔庄是中部地区西平县一个农业型乡镇的普通农业村,村庄壮劳力外出务工,在村常住人口以老年人为主,2022年起,村党支部书记和两委班子就在筹谋办一个村庄内的食堂。经过两年的论证,食堂于2025年8月正式开业,目前服务村庄的十五六名老年人。崔庄的食堂运作简约且具备可持续特征。

一是人员准入,采取申请—审核制和识别—动员制。在村老年人都可以申请就餐,但村党支部和两委班子要进行把关,对于子女在身边的、老年人可以自理就餐的,一律暂不通过,将真正有需求的老年人引入到食堂。因为两委干部对老年人很熟悉,对老年人所在的家庭很熟悉,最终,来的十五六名老年人以高龄丧偶男性、弱生活能力男性、无人照料的大龄特困老人为主,属于真正刚需的老人。村庄一部分老人对于新生事物不信任,在有诉求的情况下担心来食堂吃饭给子女丢脸,村干部就主动上门说服和动员子女承担老人就餐费用。如此一来,老人的负担心理就不存在了。村党支部书记说刚开始,只能筛选出一部分人,后续要通过小组长继续主动识别,把实际有诉求、困于面子观的老人都动员过来,通过食堂来撬动移风易俗。

二是资源筹措,采取土地托管、乡贤捐赠、村民捐助、集体补助、政府支持的模式。村党支部书记提到让老年人掏现金来吃饭,大家是不愿意的,村里就琢磨围绕老人的口粮田做文章。在老人高龄阶段,分给他的地一般由子女种植或者流转,费用到子女手里。村里就琢磨按照1995年分地时老人名下的口粮田(该村为1.7亩/人)的标准,把老人的土地流转到村里,不再给老人支付流转费(每亩1000元),而是用于老人到食堂就餐。整合到老人的土地之后,村里通过小田并大田的工作,把老年人的口粮田整合到一起形成大块,再流转给村里的大户(每亩1080元),80元给小组长用于激励其积极参与调整土地,1000元用于大食堂兴办。如此一来,村里就可以收到约25000元办食堂经费。在兴办之时,村党支部书记就积极动员在外发展的不错的乡贤积极捐款捐物,收到了五六万元捐款,还收到了洗碗池等设备。充分宣传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不少在村老年人虽然没有到食堂吃饭,他们预期自己将来要来,也希望食堂能够持续运转,有些老人会把自己种的菜捐到食堂。其余的食堂运转中经费不足的部分,由村集体兜底和民政部门支持。如食堂前身是日间照料中心,经过民政局同意和支持,村集体出资一万七千多元用于改造,主要为添置了电饭锅、蒸箱、购买了锅碗瓢盆,给房子搭建了一个彩钢顶棚。民政局正在申请一些项目资源注入,通过以奖代补来鼓励村级组织的老龄服务工作。

三是成本控制,采取日常化饮食标准设计,自助+互助+志愿帮扶服务模式。北方人特别是北方老人喜好吃面食、流食,饮食成本可以很低。按照调研团队成员和该村党支部书记的核算,食堂每日运营的成本为人均4元,日均60元。早上为面糊汤+炒素菜+馒头+鸡蛋,面糊汤一毛钱、炒素菜两毛钱(菜为捐的不要钱)、馒头自己蒸三毛钱一个、鸡蛋四五毛钱一个(批发),早上的成本约人均一块。中午为捞面条或者汤面条,面条人均三四毛钱,西红柿鸡蛋加调料需要一块钱,如果是肉哨子的话需要两块钱,中午控制到两块到两块五。每个月会有几次改善伙食的饭菜(经费由村里补贴支持)。晚上为面糊汤、炒蔬菜和馒头,不要鸡蛋,成本约五六毛。按照人均四块的经费把调料钱也都算在内了。日常化的饮食符合老年人的饮食偏好,大食堂确实不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饮食水平,而是以改善为主,是让老年人吃上规律、热乎的三餐。在服务模式即人力成本控制上,其一,食堂为有行动能力但弱自理能力的人提供服务,老年人要自行到食堂就餐,一旦老人不能动,就应该由家庭子女来照料。因此,食堂起到的作用是延长老人的自我养老阶段,为子女减负而非替代。其二,老年人就餐后餐具由其自行清洗,既省去了一个专职洗碗工的人力成本,又避免了老人因为清洗不干净而产生的矛盾。其三,食堂由一位六十多岁的低龄老年妇女来做饭,允许其和老公(重病在家)在食堂免费吃饭,年底给一部分报酬(按照公益岗性质,月均500元),老年妇女做饭主要为志愿、低龄帮扶高龄的互助性质,村里在其他方面会给予照顾。其四,村“两委”干部按照排班,每人轮流一天到食堂值班,协助维持秩序、打扫卫生,全部为无偿志愿服务。

二、简约办食堂的高效能

在不少地方,自上而下由民政部门资源支持和动员村干部兴办的乡村食堂,始终面临“半死不活”的困境。相比之下,崔村的简约食堂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和效能。

一是食堂是自下而上探索的,从一开始就具有家庭经营的理念。家庭经营是指把食堂当作家庭,要核算成本,实现低成本运转的同时让就餐者享受到福利效能。村党支部书记一开始就确立食堂财务独立可运转的思路,不搞大规模,要搞小而精,在精打细算下实现食堂运转。事实上,正是因为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精力投入,食堂才有可能可持续运作。相比之下,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的乡村食堂,村干部是配合应付型动机,对项目资源极其依赖,没有自发动员和探索的积极性,就会出现上面动、下面不动的体制积极、村级组织不积极的问题。

二是食堂不仅是助餐的平台,还有其他的养老功能。让不方便做饭、不会做饭、不愿意做饭的老人吃上规律三餐,是食堂的主要目标。事实上,前来就餐的老人多是孤寡留守老人,每天来吃饭,等待吃饭过程中的交流,让他们重新从独守家庭走向社会交往,孤独、空虚感可以得到纾解。他们也是村里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如果没有食堂,村干部需要定期走访,担心老人出意外而无法及时知晓。这些老人到食堂吃饭,增强了其可见度,村干部和子女都不用担心老人独自在家发生问题。

三是食堂运转带来的其他治理效能。食堂是村党支部推动兴办的,日常志愿服务有村“两委”干部值班参加,每餐都开抖音直播视频为全村人民提供情景画面,取得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可见度、可信度提高效果。村干部的权威无形当中获得提升,该村党支部书记说二轮延包中的土地调整,绝大多数村是调整不动的,他们村已经有整组推进的,除了给小组长一定的利益激励和给群众开会之外,老人们因为大食堂工作而增加的对村干部的信赖也很关键。他们觉得办了食堂后,干部到群众中更有权威和荣誉感了。以前村民不积极配合的工作,因为“办了食堂”而顺畅推动了。

四是村庄移风易俗的抓手。村党支部书记说开始兴办大食堂时,有两对夫妻前来就餐,过了几天后,就没有再来了。分析原因后发现是老人常年在外务工的子女不愿意,说老人去吃饭是给自己丢人。村干部说,除了子女不愿意外,还有一部分老人也自己不愿意,觉得给子女丢人了。这就迫使他们尽快推动移风易俗的工作,以食堂就餐为抓手,村干部上门动员子女、动员老人,把食堂就餐的视频发给村民微信群,把老人在就餐时的笑容发给子女,逐渐改变老人及其子女的想法,扭转新的孝养观是“孝顺老人就为老人在食堂就餐而预付或者捐赠金钱物资”。除了家庭孝养伦理观念的更正外,食堂为节点的乡村生活共同体网络观念也在形成。低龄老人考虑到将来要到食堂就餐,考虑到村干部工作不易,愿意将自己种植的吃不完的蔬菜捐赠到食堂;年轻人考虑到家庭有老人,会积极捐赠物资;在外乡贤通过捐赠和名单公示,有了回馈乡邻的平台;未来,食堂监督管理交由老年协会,五老精英有了发挥余热的机会,整个村庄的不同群体都因为食堂而结合在一起,村庄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将进一步加强。

三、启示

在子女进城奋斗或者安家的情况下,农民家庭必然要面临长期的代际城乡分离的问题。当前的这一代老人是低物欲、不愿意离开乡土到子女身边养老的。不离家、不离土、不离乡的养老生活追求下,村庄就成为他们养老问题的主要解决阵地。在乡村调研,我们总会问村党支部书记是否有构筑养老服务平台的想法,得到的回答多是村里没有钱、一旦办起来至少要一个厨师和一个保洁,经费不足等。崔村党支部书记说他们两年的筹谋就是在考虑一系列的风险,但办起来才发现没有那么困难。

一是乡村食堂的举办可以简约化,简化到雇用一个低龄妇女为在村的有诉求老人提供饮食服务。如果是妇女个人对接老人,就变成了纯市场交易行为,老人心有余悸,妇女存在风险畏惧心理。经由村级组织动员协调,就变成公共行为和公益行为,老人更加信赖、提供服务者的风险也可以降低。关键是乡村妇女特别是低龄老年妇女的工资预期不高。再加上食堂的餐饮不需要高大上,而是保证营养、健康、热乎、规律就可以,特别是要符合老年人的口味,食堂运转经费就可以降低。

二是乡村养老的形式可以多样,但一定要发挥老年人自助、互助的作用。村庄可以服务的对象不是低龄可以种地的老人,也不是失能在家的老人,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弱自理能力的老人,这些老人具有一定的自理和行动能力,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也可以相互帮助,村级养老服务不完全将其当作负担,要激发老年人的主体性,让他们继续发挥余热。

三是中国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应对主阵地在农村,主力军在村级组织。乡村养老的重大命题需要乡村党支部和两委干部的积极探索解决,不同的村具有不同的情况,老年人的诉求有差异,过度依赖政府项目支持和规划的服务很有可能悬浮而不可持续,依靠村庄内生动力形成的养老方案,是在地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生命力的。

来源:新乡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