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一令亿万中国人心潮澎湃的号召,曾激励着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豪情满怀地奔赴农村,与当地人民一起战天斗地,并成为一个时代的热潮,延及七十年代初,在上海市依然势不可挡。 而“我们都有两只手,不在家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一令亿万中国人心潮澎湃的号召,曾激励着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豪情满怀地奔赴农村,与当地人民一起战天斗地,并成为一个时代的热潮,延及七十年代初,在上海市依然势不可挡。 而“我们都有两只手,不在家里吃闲饭。”即为当时流行于上海里弄的一句熟语,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上海青年走出家门、离开上海、插队农村的意志和决心。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潮流下,年仅十九岁的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毕业生姜启发,来到了原宣城县水阳公社新建大队光明生产队插队落户,经受磨练。
一
一九七三年五月三日晨七时,姜启发家门口响起了热烈而欢快的锣鼓声,胸佩大红花的姜启发,在徐镇街道后胡居委会干部和亲友的欢送下,来到徐汇区劳动局门口,与来自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第四中学、华光中学、零陵中学的五十名毕业生,登上了前往宣城县的长途汽车。
姜启发插队的新建大队光明生产队距离水阳镇区只有三华里,村庄的南边有一条叫官溪的大沟直通镇里街道,沿沟向东,还有一条大路从田野间通向镇区。村庄的北边即为生产队开阔的田畴,田畴间有纵横交错的沟渠环绕——一派典型的江南圩乡风貌。在这里,姜启发开始了他的知青生活。
圩乡最繁忙而紧张的季节要数“双抢”,从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十五天左右的时间,是农民抢收抢种的日子。这段时间内,光明生产队有近200亩早稻要收割,随即还要在这200亩的水田里把晚稻栽种下去,全队整劳力也就50余人,要完成“双抢”任务,其繁忙和紧张的状况可想而知。
清晨,插队刚两个来月的姜启发随社员们来到稻田,在老社员的指点下,加入了抢收早稻的行列。七月,正是炎炎的夏季,烈日当空,热浪翻滚,稻田里到处是社员紧张而忙碌的身影,收割的场景热火朝天。
从没有经历过如此高强度劳动的姜启发舞动着镰刀,紧张的收割,汗水浸透了衣服,他也顾不上抹一把,弯腰低身,埋头割稻,尽力不让自己落下进度。一天紧张的劳动下来,已是腰酸背痛,加上烈日炙烤,背部也晒脱了皮,竟至无法躺下入睡。第二天,还未恢复体力的姜启发又投入了紧张的“双抢”战斗。
因为刚学割稻,又要赶进度,在一次收割时,镰刀竟将手指削掉了一块肉。十指连心,疼痛难忍,姜启发止不住流下了眼泪。见此情景,生产队长袁根林(小名“三冬瓜”)赶紧招呼其他的知青,陪着姜启发前往镇里医院包扎。说来也巧,刚到医院的姜启发遇到了公社的宣委刘春发。这位前不久去上海迎接知青的公社领导,见到手指血流不止的姜启发,心疼不已,焦急万分,急切地嘱咐医生为他清洗伤口,敷药包扎,并替他结付了治疗费,殷切关照他要好好休息,劳动中不要心急。
社员和领导的关心深深温暖了姜启发,也给了他坚持参加“双抢”战斗的决心和力量。整个“双抢”,他竟没有落下一天。
最使姜启发难忘的是参加华阳河的兴修工程。华阳河是从宣城南部山丘区而下的一条河流,因多年受山洪冲刷,河床鹅卵石堆积,河岸多处坍塌。1975年,宣城县委制定了华阳河整治规划,从全县抽调民工120万人次,对近30公里的河道开挖清淤,近62公里的河堤进行修筑,并实施砌石护坡。同时,还要兴建杨村水库、实施荒滩改田。
1976年初,姜启发随水阳公社兴修华阳河的民工队伍来到了宣城南部山丘区,参加声势浩大的华阳河兴修工程。兴修中,姜启发担负的是运送石料的任务。每趟运送,须驾船前往数十里外的石料场采石,然后再运载返回工地,往返一趟,需要两天一夜。途中遇到浅滩,还得冒着刺骨的寒冷,挽起裤脚,赤脚下水,众人合力推船行进。尽管如此,姜启发却热情高涨,不畏艰难,在这种从未体验过的劳动中,感受着不一样的兴奋。
而每当就餐时,十人席地围坐,中间一脸盆热腾腾的肉烧青菜萝卜豆腐,不一会被大伙抢食一空的生活场景,更使他领受到一分无比的快乐。到了晚上,他和同来的民工们在附近山民家的堂屋里铺上地铺,大伙躺在地铺上,天南地北地聊到午夜时分,一天的劳累烟消云散。工地的劳动生活,给年轻的姜启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终身难忘。
插队水阳时的留影(左为姜启发)
劳动是繁重的,环境更是艰苦的,但姜启发没有畏惧,更没有沉沦。相反,在他的内心,却激发起一股勃发的激情,促使他很快融入到了农村的生产生活中,完成了一个来自大都市的稚嫩的青年向广阔天地间的劳动者的转型。时至今日,年逾古稀的姜启发每每忆起,还是充满向往之情。
二
姜启发吃苦耐劳的表现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给社员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第二年,生产队长和指导员夏登贵两人一合计,决定让姜启发担任生产队记工员。
给生产队社员记工,这可是个难做的工作。太过原则定然得罪社员,马马虎虎则会给集体带来损失,而且影响社员出工的积极性。姜启发知道这是件难事,更知道队长和指导员因为信任他,才让他担此重任,以为队里分忧,因此,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记工中,当遇有社员为难,他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又适时在队长面前予以沟通、协调,既坚持了原则,也不乏灵活。一段时间下来,往日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姜启发细致的工作下,终于使社员们觉得公平,生产队也感到满意。
大队干部对姜启发的表现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当时的圩乡,田垾间水网密布,道路不通,一些适龄儿童因此无法正常入学。为了让这些孩子能按时接受到小学低年级课程教学,大队和村小学有送教上门的任务。鉴于姜启发年轻、积极,又是知识青年,于是,大队决定委派姜启发给这些不能正常入学的孩子送教上门。
为了给孩子们上好课,姜启发一面认真备课,一面向老校长管绍盛虚心请教教学方法。送教的日子里,姜启发清晨出门,穿田埂、过沟渠,去往附近几个自然村庄为孩子上课。几个月下来,他的教学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肯定,村小学也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在村小学的极力要求下,大队将他调进村小学担任民办教师,同时还兼任了新建大队共青团总支书记。从此,姜启发每天在完成教学工作外,课余时间还要投入到大队共青团的工作中。
为了营造农业学大寨的氛围,他按照大队的要求,发挥自己擅长书写美术字的特长,深入到每个生产队,在村前屋后的墙壁上,用石灰水书写大幅宣传标语。他还把全大队七个团支部书记召集起来,组织“青年突击队”,帮助生产进度跟不上的生产队完成生产进度。为了表彰先进,激发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他和村小学的民办教师杨正林、王昌厚、周华美等,创办了新建大队“双抢战报”,宣传各生产队“双抢”进度,刊登采写来自生产一线的典型事迹,还请农技员编写一些农业生产方面的资料开展农技普及。
在大队团总支书记和民办教师的岗位上,姜启发经受了社会工作能力方面的锻炼,思想更加成熟起来,视野得以开阔,社会交往也随之丰富起来。这为他后来的人生旅途上应对困难、面对挑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水阳镇是一个千年古镇,古镇街市上有轮船码头、广播站、文化站、新华书店、中小学校、信用社、农业银行、邮电局、粮站、油厂、轧花厂、三层楼茶馆,还有各色各样的店铺,是宣城北部最繁华的集镇。姜启发对古镇街市充满了好奇,古镇三里路长的青石老街上,常见到他徜徉流连的身影。
插队务农的日子显然劳累而枯燥,而到古镇街市游逛的时候,就成了当时知青生活中最放松、也最有趣的时刻。当姜启发和知青们来到街市上时,最常去的地方是镇里的新华书店、文化站和水阳中学。
在新华书店,他认识了经理汤健。汤健是四川人,早于解放初就投身皖南地区新华书店的筹建与发展事业,是皖南片新华书店建设的发起人和第一任经理,也是宣城新华书店的创始人。最后,他来到水阳镇筹建了水阳新华书店,并在这里全身心投入到了他所钟爱的图书发行事业。
当时的水阳新华书店位于中街,不大的店面里,迎面一排及左右两边全部是玻璃柜台,柜台里面还有与三面柜台平行的木质书架。柜台里与书架上,陈列着各类书籍。走进店堂,就会看到一位瘦削俊秀、鼻梁上佩戴着一付橘黄色眼镜的中年人,他就是新华书店的经理汤健。四十多岁的汤健常着一身中山装,面色和蔼,为人谦和。
当姜启发来到新华书店购买有关美术和绘画方面的图书时,汤健热情地向他推荐了几本书,并帮助他进行选择。就这样,姜启发与汤健有了第一次交流。当得知姜启发是来自上海的知青,汤健对面前这位远离亲人的年青人,自然流露出了作为长者的殷殷关爱之情。以后的日子里,每当姜启发来到书店,汤健总是嘘寒问暖,关切地问询他在乡下吃住以及生产和工作情况。而姜启发也尊敬地称汤健为汤伯伯,每次上街,总要走进书店,和汤伯伯抽上几支烟,聊上一会话。
如今,汤健先生虽已作古,而姜启发与汤家的后人仍有交往,他们之间淳朴的友谊跨越时代,继续延续。
新华书店的隔壁是文化站,在这里,他除了能阅读到各种报纸和一些书刊杂志外,还结识了文化站长孙昌连老师。孙老师是水阳文化站的创建人,也是宣城县解放以来资深的乡镇文化工作者。他身材颀长,谦逊和蔼,黑色宽边的眼镜后面总透出慈祥的目光。当了解到孙老师擅长书法,尤其能写一手漂亮的美术字时,姜启发便将自己写的美术字呈上,虚心向孙老师请教。在孙老师的鼓励和指点下,姜启发的美术字有了很大的进步。
水阳镇的下街是水阳中学,这里是水阳镇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教师中甚至还有许多来自上海各大学毕业的上海籍教师。
空闲时,年轻的姜启发喜欢到学校打球、观看文艺演出,并在这里结识了美术教师吴全和体育教师袁高阳。吴全老师的绘画与书法享誉宣城县,每逢春节,水阳镇大街小巷以及圩中老百姓家的大门上,大多贴有他写的春联。爱好美术的姜启发每到学校,总设法接近吴全老师,主动向他请教,而吴全老师也曾热情给予过帮助与指点。袁高阳老师的百米短跑曾在宣城县取得过最好成绩,篮球更是打得出神入化。姜启发自从认识了他,但凡来到学校,袁高阳老师总是拉着他来到球场,和学校球队员在一起快乐地玩上一阵。
五十多年前,姜启发在水阳镇上的交游,不仅温暖了他孤寂的内心,而且也使他深受教益。而在学校所参加的文体活动,则给姜启发的知青岁月带了乐趣、增添了亮色,成为姜启发人生中的美好记忆。
四
在姜启发的记忆深处,还保留着与水阳镇文艺青年以及当地贫苦镇民交往的记忆。如今,虽时过境迁,而每每谈及,当年情景,仍历历在目,清晰如昨,令他激动万分,欷歔不已。
姜启发插队岁月的第一位知己,是由水阳镇插队在邻村三桥生产队的吴其凯。那时,吴其凯已经与当地的一位农村姑娘结婚了,由于懂得电工常识,他被大队培养为农村电工,在位于光明生产队西边的黄泥坝电站工作。一来二去,光明生产队的上海知青,很自然就与同为知青的吴其凯熟络了起来。
黄泥坝电站管辖新建大队南片六个生产队的用电。平日,吴其凯除了在这六个生产队巡查线路、检修水泵、安装点灯,余下时间里喜欢文学创作。同样爱好文学的姜启发因此对吴其凯心生敬佩,闲暇时有意主动接近吴其凯。稍长几岁的吴其凯对活泼真挚的姜启发也颇有好感,把他视为自己的小弟弟,常在农闲时邀他一道去巡查电线,顺便带他在热情的社员家里打打牙祭。姜启发明白,这是吴其凯给予自己的关心,当然乐意同往。就这样,他在给吴其凯打打下手的同时,不仅熟络了人事,而且改善了伙食。在两人的交往中,吴其凯有时还把自己写的小说拿出来给姜启发看。这些文字虽未发表,但年轻的姜启发对吴其凯执著的文学追求,满怀羡慕,啧啧称叹。
姜启发插队岁月里的另一位知己,是由水阳镇插队在双丰大队的曹瑞祥。曹瑞祥也是一位文艺青年,有绘画天赋。平日里,留着一头秀丽的长发,背着画板行走在乡间小道上的曹瑞祥,成为了当时田野间的一道独特风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他们常常在文化站和新华书店相遇。姜启发对这位同为知青的文艺青年惺惺相惜,有次回上海探亲,还买上了几本美术与绘画方面的书籍带回来,赠送给了曹瑞祥。这些在农村难得一见的专业书籍,令曹瑞祥眼前一亮,仿佛有一扇艺术的窗户向他打开。而曹瑞祥也常常邀请姜启发到家中做客、玩耍。每当此时,热情的曹母便会做上几个小菜,让两个年青人开上一顿洋荤。
时光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姜启发的内心,依然珍视艰苦岁月里的这份浓浓的友情,而曹瑞祥至今也珍藏着姜启发当年赠送的书籍。在通讯发达的当下,两人在微信中常常聊起这跨越半个世纪的真挚友情。
令人感动的,还有姜启发与水阳镇上贫苦镇民孙家仁的交往。孙家仁幼年学徒,孤苦一人,靠篾匠手艺为生,日子过得极为艰难。当时公社的通信员朱双根与孙家仁是发小,一次偶然的机会,姜启发在水阳公社朱双根那里结识了孙家仁。一日,姜启发上街时路过孙家仁家,顺便弯进去坐了一会。交谈中,他得知孙家仁已经断炊。
看着孙家仁无助的样子,姜启发的怜悯之情油然心头。本质善良而赋豪侠情怀的姜启发即刻返回生产队,毫不犹豫地打条子向生产队借了一担稻谷,然后挑起满满两稻萝稻子送到了孙家仁家。困顿不堪的孙家仁,看着眼前这位比自己小五六岁的二十二岁的上海知青,感动得嘴唇颤动、无以言表。
五
岁月不居,聚散有时。
1978年,宣城县召开全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姜启发作为水阳公社的知青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并受到时任安徽省主要领导的亲切接见。会议结束,姜启发又作为优秀知青代表参加了宣城地区“五七”工作大检查,并被安排在了宣城县知青办干部程良水领队的一组。
在这次检查中,姜启发有机会了解到了全地区知识青年插队农村的生活状况和他们劳动实践的情况,大大开阔了自己的人生视野,更增加了自己的社会阅历。而程良水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深深感染了他。特别是检查之余,他在与程良水促膝交谈中,了解到了许多社会知识,懂得了更多的人生道理,对他以后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临别时,程良水殷切地对他说:“小姜,你从上海来我们这里插队也有五年了,这五年你显然是吃了苦的。但今后你会明白,这五年的经历将会对你的人生产生积极作用,吃苦是值得的。如果把刚来时的你比作一块‘泥’,经过农村的淬炼,你的未来将会成为一片‘陶’——坚硬而温润——这种品质会陪伴你一生。”
程良水的一番临别赠言激荡在姜启发的心胸,虽然他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话的全部意义,但足以使姜启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自信。
2018年11月重返光明村民组(右一为姜启发)
1979年冬,随着最后一批上海知青返城潮,姜启发告别了生活劳动了六年的光明村民组,与同来的其他上海知青返回了上海。
四十五年来,姜启发从一名普通工人做起,完成了大学学历的进修,在生产一线逐渐成长为上海三新毛巾厂团总支书记。后又任厂工会主席,上海大赉实业公司总经理。而当企业改制到来时,他又因为有出色的管理与营销才能,成为了南源永芳集团上海公司经理、美国独资美爱斯化妆品公司副总经理。之后,他还进入国家中药研究中心担任市场部经理,步入中药戒毒研究的市场推广,并积累下丰富的临床经验。2017年5月,姜启发参加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第十六届学术会议,他的论文《已上市戒毒中药济泰片临床再评价及社区推广应用模式研究》入选会议学术论文集。至此,姜启发的人生终于实现了由“泥”向“陶”的转变。
退休之后,身处大都市的姜启发愈发怀念当年插队光明的青春岁月,难忘宣城水阳的这一片热土。是啊,这里的田野间有他青春的背影,村舍与街市上有他难以忘怀的故交,内心深处有他缠绵悱恻、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情,故土难舍,焉能忘怀?
2018年初冬,姜启发约上两位要好的发小,由上海来到新建村光明村民组,探望乡亲,走访故交,寻找当年青春的记忆。在这片奋斗过六年的土地上,所到之处,他为新时代农村的巨大变化倍感震撼,他被乡情故交浓烈的情谊满满包围,他为自己曾在这里挥洒过辛勤的汗水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他于内心深处由衷地感叹:淬泥成陶,青春无悔!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