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15日,首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大会(简称“S大会”)主题边会——“共筑企业社会价值新生态”在北京召开。在这场会议中,不仅社会议题的社会价值创新解法贯穿始终,解法落地所需的支持系统——如何让社会议题的解法更快落地,如何通过协同创造一个企业参与社会价
导读
2025年8月15日,首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大会(简称“S大会”)主题边会——“共筑企业社会价值新生态”在北京召开。在这场会议中,不仅社会议题的社会价值创新解法贯穿始终,解法落地所需的支持系统——如何让社会议题的解法更快落地,如何通过协同创造一个企业参与社会价值创新更有利的生态环境,也成为会议中不断回应的话题。
本次边会由腾讯SSV、向光未来、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主办,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腾讯基金会、中国影响力投资网络提供支持,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指导,璞跃中国提供战略支持。
本文为绿叶投资创始合伙人葛勇的会上演讲。
大家好!我是葛勇,来自绿叶投资。今天想从模式创新的角度,分享一下我们如何开展影响力投资。
我琢磨了一下这个题目,我们所做的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创新,但过去十年我们一路走下来,有一些心得想分享。大概十年前,国内真正开始掀起第一波影响力投资的热潮,大家开始讨论、实践,但现在回头看,当年一起做影响力投资的伙伴,能坚持下来的十之二三,已经是比较乐观的数字了。这其实不难理解——影响力投资或社会价值投资,说起来确实是件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事,大家都觉得这是好事,但真正做起来,挑战实在太大了。
以我们自己为例,我们投的是偏早期的项目,从投资轮次看,主要投天使轮和Pre-A轮,也就是企业最早期的初创阶段。早期企业的投资风险本就很大,要看到一家早期企业真正成长、存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是第一层挑战。第二层挑战,我们聚焦的是绿色低碳领域,尤其是刚开始做投资时,选择的是可持续农业赛道。农业投资本身周期很长,在这种情况下,要发现好的企业、看着它们持续成长,还能不断为它们提供支持,难度不小。更不用说我们做的是影响力投资,需要通过与创业者的交流和支持,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让绿色理念和基因根植于他们的商业模式与发展过程中,大家可以想象这有多难。所以我也很理解当初的一些伙伴转做其他同样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而我们这十年一直坚持了下来,并且还在继续前行。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总结的三点内容。除了内心的坚守,正是结合我们自身背景、坚持做这三点,才让我们能一步步坚定地走到今天,想和大家好好聊聊。
我们做这件事的逻辑很简单,一张图就能说清楚:扶持更多关注绿色低碳的早期创业者成长,通过他们的成长,其解决方案、技术、产品会成为可复制、可扩展的绿色方案和商业模式。这些如果能在社会上大范围推广,最终环境问题、气候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我们的基本理念非常清晰。
第一点,先简单介绍下背景。我虽然来自绿叶投资,但绿叶投资成立于2019年底,以机构化、系统化的方式做影响力投资,也不过五年多时间。在这之前,从2013年开始,我们做的是“绿色创业汇”,名字很直接,大家一听就知道是做什么的——支持绿色低碳领域的创业者。希望达成的目标,是四个字“义利并重”。有一种说法,我们希望培养的是“sustainable business(可持续商业)”和“responsible leadership(负责任的领导力)”,翻译过来就是,早期投资要看人和看事两方面:在“人”的层面,希望培养真正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创业者;在“事”的层面,希望他们的商业模式、解决方案是可持续的。这件事从2013年一直做到现在。
第二点,这是我们的收获。做了十多年,我们积累了一些对绿色低碳大领域的观察和洞见。对于早期企业,特别是初创期企业在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前行,我们也有自己的心得和积累。
第三点,多年的企业辅导加速的经历帮助我们锻炼、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更好识别企业和帮助到它。我们知道这些“坑”在哪儿,我们知道怎么和他们一起爬出这些“坑”,我们愿意和他们一起支持交流,一起支持他们。这是我们自己的一些收获,也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做这些事情打了很好的基础。
图中我只列了2013-2021年的情况,后面几年没继续列。其中带虚框的企业,都是后续获得其他投资机构持续投资的,其中不乏获得高瓴、红杉等机构投资的企业。这让我们更有信心:我们孵化支持的企业,其实有很好的成长潜力,能得到商业上的认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种商业认可、商业成长与我们的理念结合起来,更好地帮助他们。回到第一点,2019年我们成立绿叶投资后,第一期时,考虑到早期投资风险本就很大,我们能力有限,不能什么都看,所以一开始就选择聚焦可持续农业领域,希望在农业领域更好地应对三个问题:提升系统效率和韧性、应对气候危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为什么选择农业?当时有几个主要的考量。
第一个考量,说得好听一点,是农业处于技术高速成长期;说得实在一点,农业相比其他行业,在技术创新上进展比较慢。农业相比工业、交通、IT、互联网等行业,发展确实相对缓慢,但其他行业的通用技术,会慢慢渗透到农业领域。我们看到了农业发生改变的机会,这是第一个考量。
第二个考量,我们对农业的减排潜力和气候适应潜力有自己的认识和观察。国内目前整体还处于工业化阶段,国家对碳减排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能源、电力、钢铁等八大重点排放行业。但从小机构的角度看,我们能做些什么、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呢?我们发现,农业的减排潜力和适应潜力其实非常巨大,这成了我们的一个选择点。
第三个考量,农业不仅有环境价值,对解决农民生计、“三农” 问题也有很好的社会价值。能把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结合起来,又有前面说的那些潜力,所以我们决定从农业切入。
我们的投资策略很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两条主线——气候减排/适应潜力和投资潜力。我们想投的企业必须具备商业成长性,同时有良好的环境价值,这是我们的必要条件。四个核心考量要素:创新技术/模式的可行性、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综合成本(我们会将环境价值进行折算,综合看环境、生态和经济价值),以及通过量化指标持续追踪企业的环境效益。
前面铺垫了不少,现在来说说我们这十多年能持续走下来的第一个原因。
首先,我们采用的是混合协作模式,不只是单纯的投资机构——别人做投资,我们也做投资,但不只是提供资金支持这么简单。我们更多是通过“孵化+投资”的混合模式来帮助他们,不止提供资金。一是我们还有自己开发的课程体系,这套体系已经迭代了五六次。现在回头看当年的辅导课程,会觉得当时的内容可能有些浅显,这些年也在不断深化。二是大家刚才也看到了,我们每年会接触至少几十位绿色低碳领域的创业者,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创业者网络。三是这几年我们还引入了大型产业方,通过开放式创新,将产业方的需求与能满足这些需求的小企业对接起来,开展产业共创。这些都是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做的事。我们有时和传统投资机构交流,他们不太理解我们为什么做得这么“重”。但我们恰恰认为,过去这十多年这种“重”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优势和独特的价值。这是第一点想和大家分享的。
第二点算不算所谓的“创新点”呢?因为在我看来,任何一家靠谱、专业的投资机构,不管是做影响力投资还是传统投资,都应该做到这一点(专业研究、垂直深入),这没什么好说的。这也是我们在投前、投后花了大量时间做了很多工作的方向。我把它列出来,是因为我们的切入点和部分传统投资机构不太一样。传统投资机构会关注赛道,而我们更多是从问题出发。就拿农业来说,现在机器人、具身智能是热门话题,大家都在关注农业机器人。我们也会关注机器人能否应用在农业领域,但我们的出发点是先看到农业的核心问题:当前农村劳动力供应因老龄化、空心化,未来5-10年将大幅减少,到时候可能没人种地,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是我们的一个切入点。从这个切入点出发,我们也会关注机器人和智能农机设备,但视角不太一样:我们不会关注机器人跳舞跳得好不好——就算跳得再好,在我们看来也只是自动化,解决不了农业的实际问题。我们会关注农业作业中哪些环节更适合用机器人解决,哪些环节在短期内就能通过技术解决。比如收割、采摘环节,已经有人在做相关工作,不一定是机器人,也有一些智能设备被引入农业做这些事。这是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二点。
第三点,自从2019年成立这家影响力投资机构以来,2020年我们有了第一个投资项目。我们深知自己是一家很新、很小的机构,这样的小机构要推动影响力投资,单打独斗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非常注重融入整个生态圈——就像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这个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从我们开始关注农业投资时,就主动联系国内做农业和食品领域投资的机构,了解他们的做法、是否关注早期项目、从什么角度切入,然后向他们学习、交流。包括各类中间机构,比如孵化器、加速器、中间平台等,比如我们和社企论坛、Plug & Play等很多机构都有深入交流。我们也会对接大型产业方,农业和食品领域的很多产业方,过去几年都参与过我们的项目。
通过以上三点——采用混合模式、以专业研究为驱动、不断融入并参与搭建生态圈——我们找到了更多合作伙伴。这三点支撑着我们走到今天,也有个好消息想和大家分享:我们投的都是早期项目,从2020年到去年,一直有人问我们有没有企业退出。毕竟企业退出是重要的衡量指标,我们很高兴地告诉大家,今年上半年我们终于实现了第一个退出,而且商业收益还不错。这一点对我们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伙伴加入我们正在做的事。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