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0年5月28日,八国联军从天津一路烧进来,北京城像纸糊的灯笼,风一吹就破。
1900年5月28日,八国联军从天津一路烧进来,北京城像纸糊的灯笼,风一吹就破。
慈禧那天早上还在梳头,听说洋兵已经到朝阳门,手一抖,簪子掉地上碎成两截。
她没哭,只问了一句:井都准备好了吗?
没人敢回答。
太监们心里门儿清,那72口井,平时是防火的,今天得防洋人。
他们把字画、玉器、金册,甚至乾隆最爱的那尊青玉佛,一件件用黄绸包好,像给死人穿寿衣。
井口黑得像兽嘴,扔下去的瞬间,有人听见“咚”一声,像京城最后的心跳。
后来?
后来慈禧跑了,光绪跟着,连御膳房的狗都没带上。
井被石板盖死,钥匙挂在老太监的裤腰上,没过两年,老太监死在保定,钥匙下落不明。
宫里剩下的人,饿得啃树皮,谁还惦记井里那点宝贝。
这事儿怪就怪在,没人真去挖。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专家们围着井转圈,雷达也扫了,机器人也下了,最后结论是:底下有东西,但怎么拿?
井壁是糯米浆砌的,一凿就塌,万一毁了太和殿的地基,谁担得起?
现在去故宫,导游会指着一口井说:“喏,可能镇着半个乾隆。
”
游客拍照,滤镜一开,井底像有金光。
其实底下黑得连手机闪光灯都照不透。
有人算过,按当年清单,那些东西值现在多少钱?
算到一半就停了——有些东西压根没价,比如那卷《永乐大典》残页,烧掉一页,世上就少一页。
慈禧当时想的是“别让洋人抢走”,结果连中国人自己都摸不着。
最黑色幽默的是,八国联军最后没抢到这些,他们忙着抢能搬走的。
一个意大利兵在日记里写:“中国皇帝的马桶是金的,但太重,我们只好砸了分金片。
”
他们走后,井成了最大的秘密,守秘密的人,比守城的多。
前两年,故宫修消防管道,工头老周在景阳宫后院挖到一块松动的青砖。
砖下是空的,他拿手电一照,底下整整齐齐码着十几个黄绸包。
没等他喊人,文物局的车已经到门口——原来早有人盯着这块地。
老周后来喝酒说:“我摸到一个冰凉的东西,像小孩的手。
”
没人信,但也没人再问。
这事儿搁现在,像给故宫开了个盲盒,还没开奖。
技术够,钱也够,缺的是胆子。
万一真捞出东西,怎么展?
说是慈禧藏的,等于承认当年逃得狼狈;说是乾隆的,又绕不开“掠夺”两个字。
历史有时候不是怕真相,是怕真相没地方摆。
下次逛故宫,别只顾着拍红墙。
找口井,趴边上听一听。
风从底下吹上来,带着一百二十四年前的火药味,还有一丝檀香。
那不是宝藏,是王朝最后一口叹气。
来源:上进的豆花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