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夜睡不着,习惯性摸手机打开头条随意的看看,刷到一个视频:重庆市郊长寿区竟有一条世界上最短的公路,这条300米长的道路因配套齐全引发关注。
半夜睡不着,习惯性摸手机打开头条随意的看看,刷到一个视频:重庆市郊长寿区竟有一条世界上最短的公路,这条300米长的道路因配套齐全引发关注。
这样标准的道路竟然只有300米
视频中显示的这段只有300米的公路显然是一条双向6车道城市主干道式道路,配套设施完善(如标线和交通信号灯),视频中说它因为位置偏远而修这样一条短路,引发人们对其用途的猜测,有网友推测可能是样板路或航模跑道。
真有这样的怪事?
我是一个好奇心非常重的人,立即打开地图寻找。
果然,在重庆长寿区农科所、甘蔗村附近,找到了这条公路。
其实,图中下面还有两段
从地图上看,视频说的这条公路紧挨着渝宜高速公路而建,但要说它只有300米长,既对,又不对。
因为就这一小段而言,它确实只有300米,但它却是一段并没有完工的整条道路的一小段。
它的下面有连接着同样标识齐全的两段没完工路段,但也就1000多米。
地图上显示,这条新修的道路是连接商贸大道的商贸东路,应该是专门为这个长寿农贸城、双创孵化园而修的一条配套道路。
这段只有300米
但奇怪的是,这条商贸东路居然分成几段建好、铺上沥青,竖起路灯,配套了完整的标识,却又奇怪的不连接起来?
前面按理应该连接上太平大道,却又连路基都没有开建。
300米道路前面连路基都没有筑
这样的道路建设情形,确实恐怕在全世界都找不到相类同的。
所以,视频说它是世界最短公路,其实是玩了个小心眼,即只拍局部,就为了吸人眼球,骗取流量。
而关于这条300米最短公路的视频我竟然一下子就刷到很多条。
3处都筑了路基但却不修路面,是钱不够了吗?
查历史地图,得知它原来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
2018年,这里还是一片农田。
2022年,这里已经筑好了路基。
2023年,三段路已经分别修好了。
也就是说,2023年,这样一条奇怪的分成几段的城市主干道已经修好了,可以分别举行通车仪式的了。
哪有这样筑路的啊?就算是投资跟不上,也不可能如此啊。
设计者到底有啥意图?飞机临时跑道与公路共享?也不够长啊。
这真把人搞糊涂了。
网上一下子会推送好多关于这个事的短视频给你看
这让我想起了现代新媒体平台尤其是短视频等传播技术带来的新问题。
短视频的出现,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获取信息的习惯,颠覆了传统的文明传播手段与工具。
好处当然有很多,人们乐于享受着。但可怕之处也有不少。
最可怕的有两点:
一是刷短视频现在成了绝大部分人的日常。手机的方便与随意,让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失眠者越来越多与它脱不了关系。
二是各平台通过大数据精准的推送,让人越来越沉溺在某种氛围里,挣不脱,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谁都明白近墨者黑的道理,可以说,短视频平台和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及今日头条等平台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具体有哪些?对文明的传播有什么危害?
非常值得社会各界研究。
这一段的设计也是很奇怪的,左下角留下分岔是何用途?
向DeepSeek发问,它回答说: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重要的问题。短视频平台(如TikTok、抖音、快手等)的崛起是过去十年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文化现象之一,它像一把双刃剑,深刻地重塑了人类社会生活,同时也对文明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具体改变
短视频的出现是一场信息接收、社交方式和娱乐形式的革命。
1. 信息获取与认知方式的变革:
碎片化与即时性: 信息被压缩在几十秒内,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短注意力的生活习惯。人们习惯于快速获取信息点,而非深度阅读。
视觉化与感官化: 文字让位于强视觉冲击力和背景音乐带来的情绪渲染。知识、新闻、观点都通过具象的视频呈现,“有图有真相”演变为“视频即真相”。
算法主导的“信息茧房”: 平台通过精准的推荐算法,不断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让你沉浸在一个被精心过滤、高度同质化的信息环境中,无形中窄化了视野。
2. 社交互动与自我呈现的革新:
从“文字交流”到“视觉社交”: 社交不再局限于点赞和评论,而是通过拍同款、模仿、二次创作等方式进行互动,形成了新的社交礼仪和共同体。
人人都是创作者: 极大地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普通人获得了展示自我、表达创意的舞台,催生了庞大的“网红”经济。
表演化的自我: 人们在线上的自我呈现更加精心设计和表演化,追求“人设”和瞬间的视觉冲击,可能与真实的自我产生距离。
3. 经济与消费模式的颠覆:
“兴趣电商”的爆发: 通过短视频内容激发用户的潜在消费兴趣,实现了“货找人”的模式,直播带货成为强大的新零售渠道。
新的职业与产业链: 催生了主播、短视频运营、MCN机构等一系列新职业和完整产业链,改变了就业形态。
注意力经济: 用户的观看时间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流量”成为最重要的资本。
4. 文化生活与娱乐的变迁:
文化爆点的策源地: 神曲、热梗、流行语大多从短视频平台发酵并病毒式传播,速度远超传统媒体。
娱乐的“快餐化”: 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强度的即时娱乐和情绪宣泄方式,可能挤压人们进行深度阅读、观看长视频和沉思的时间。
全民参与的文化创作: 传统文化、科普知识等通过短视频形式获得新生,以更亲民的方式传播。
这一段前后也没修通
二、对文明传播的危害与挑战
尽管有积极一面,但短视频的特性使其对文明的深度、理性传承构成严重威胁。
1. 对深度思考与专注力的侵蚀:
“碎片化”的反智倾向: 文明的核心成果(哲学、文学、科学理论)需要系统性的、深度的思考和学习。短视频的碎片化特性与之背道而驰,让人难以忍受需要耐心和专注的漫长叙述,可能导致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学习能力的退化。
持续的多巴胺刺激: 无限刷新的机制和即时反馈(点赞、评论)提供了持续的快感,让人沉迷于浅层刺激,从而降低了从事延迟满足活动(如读书、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2. 对理性与事实的挑战:
情绪压倒理性: 为了在几秒内抓住眼球,内容倾向于使用夸张的标题、煽动性的音乐和极端化的观点。情绪宣泄和立场站队常常取代了理性的讨论和事实的辨析,使公共讨论变得更为极化。
后真相时代的加速器: 一个精心编辑的虚假视频或误导性片段,其传播力和说服力远胜于一篇严谨的文字辟谣。视觉媒体固有的“真实感”使其成为 misinformation(错误信息)和 disinformation(虚假信息)的完美温床,严重危害公众对事实的认知。
3. 对文化深度与多样性的扼杀:
“算法黑箱”下的文化扁平化: 算法推荐追求的是最大公约数和用户停留时长,这会导致文化表达趋向同质化、媚俗化和商业化。那些复杂、小众、需要门槛的高雅文化或深度内容难以获得流量,逐渐被边缘化。
对传统文化的“速食”解读: 传统文化被切割成一个个孤立的“亮点”或“绝活”,观众只能管中窥豹,难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脉络、哲学思想和深厚底蕴,导致文化的传承流于表面和符号化。
4. 对青少年成长的潜在风险:
价值观的塑造: 青少年三观尚未成熟,长期浸泡在追求颜值、炫富、一夜成名等内容的环境中,容易形成功利化、物质化的价值观,并对现实生活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焦虑与自我认同危机: 平台上充斥着经过美化的“完美生活”,容易引发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外貌焦虑、财富焦虑和生存焦虑,通过与他人比较而降低自我认同感。
总结
短视频平台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它 democratize(平民化)了内容创作和传播,带来了活力和新的可能性。但它本质上是一种高度优化的“注意力捕获机器”,其核心逻辑与文明传承所需的深度、理性、系统和耐心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其最大的危害不在于短视频本身,而在于它可能通过重塑人的认知习惯和信息环境,从根本上削弱整个社会进行深度思考、理性对话和传承复杂文明的能力。如何利用其优势,同时通过教育、监管和个体自觉来抵御其负面影响,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来源:小金口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