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气渐暖,正是户外劳作、活动、游玩的好时候。南昌市疾控中心(市卫健执法局)提醒,户外活动时一定要提防蜱虫叮咬。蜱虫虽小危害却不小,只要了解它的习性并做好预防,就能降低被叮咬和感染疾病的风险。
天气渐暖,正是户外劳作、活动、游玩的好时候。南昌市疾控中心(市卫健执法局)提醒,户外活动时一定要提防蜱虫叮咬。蜱虫虽小危害却不小,只要了解它的习性并做好预防,就能降低被叮咬和感染疾病的风险。
蜱虫伤人案例频发
近期,多地出现因蜱虫叮咬致病的案例。今年1月,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母亲被蜱虫叮咬后的经历。起初家人以为是普通感冒,未重视。症状加重送医后,确诊感染莱姆病,由蜱虫携带的伯氏疏螺旋体引发,母亲持续发热、关节剧痛,还因神经系统受影响而眩晕、失眠。经全力救治脱离危险,但身体大不如前,常感乏力,需长期调养。
同样,来自湖北十堰的43岁刘女士干农活时被蜱虫叮咬,起初不在意,五天后发烧,在当地卫生院治疗无效,病情恶化致多器官功能障碍,转院确诊为蜱虫传播的森林脑炎。经复杂治疗,刘女士逐渐康复,但出院后身体机能下降,肢体协调性变差,无法正常进行农事活动。
蜱虫叮咬易引发多种疾病
蜱虫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成虫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蜱虫平时只有芝麻粒大小,但吸饱血后,体型能膨胀到黄豆粒那么大!根据其外部形态和结构特点,可分为硬蜱和软蜱。硬蜱的背面有一块坚硬的盾板,而软蜱则没有盾板,体表比较柔软。
蜱虫偏好温暖、潮湿、植被茂密的环境,常见栖息地包括草丛、灌木丛、森林边缘、落叶堆积处,以及牲畜圈舍、宠物窝、啮齿类动物洞穴。需要注意的是,蜱虫会通过攀附在人或动物体表转移,居家环境中也可能出现软蜱。
蜱虫通常会选择人体皮肤较薄、不易被发现的部位进行叮咬,如颈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当蜱虫找到合适的部位后,会将口器刺入皮肤,并分泌一种麻醉物质,让人们在被叮咬时几乎感觉不到疼痛。
蜱虫叮咬不仅导致局部皮肤损伤,更可能传播多种致命疾病。直接危害是叮咬部位红肿、瘙痒,严重者出现过敏反应或继发感染;间接危害是传播疾病, 如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森林脑炎等。
被蜱虫叮咬后 不可直接拔取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在山林游玩时应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同时,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里,不要穿凉鞋。户外活动后仔细检查身体(尤其是腋下、耳后、腹股沟)、衣物。回家后,应及时更换衣物并洗澡。
如携带宠物出门,宠物又喜欢跑进草丛之类的地方,要检查宠物是否被叮咬,检查的部位是耳朵后面、颈部、腋窝后面等。
被蜱虫咬了怎么办?如果发现身上有蜱虫附着,不要用手直接拔除,以免蜱虫的口器折断在皮肤内。应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虫,以稳定、均匀的力度垂直拔取,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来源:洪观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