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你第一次听到“甲骨文公司”这个名字,脑海里会不会瞬间浮现出刻在龟甲兽骨上、神秘又古老的中国文字?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充满中国文化韵味的名字,竟然属于一家美国科技巨头。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
当你第一次听到“甲骨文公司”这个名字,脑海里会不会瞬间浮现出刻在龟甲兽骨上、神秘又古老的中国文字?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充满中国文化韵味的名字,竟然属于一家美国科技巨头。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
故事得从1977年说起,三个痴迷计算机技术的美国人——拉里·埃里森、鲍勃·迈纳尔和爱德华·欧特斯,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创立了一家计算机软件工作室。创业初期,他们为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开发一个数据库项目,项目代号为“Oracle”,在英文里是“神谕、先知”的意思,寓意着这个数据库能像神谕一样,为使用者提供精准、关键的信息,指引方向。后来,这个数据库大获成功,知名度不断攀升,他们便将产品命名为“Oracle” 。1982年,随着业务逐渐扩大,为了突出这款明星产品,公司干脆改名为“Oracle Systems Corporation” 。
1989年,Oracle正式进军中国市场。可“Oracle”这个英文名字,对于习惯使用汉字的中国人来说,既陌生又拗口,就像把“Coca-Cola”直译为“蝌蝌啃蜡”一样,实在不利于品牌的传播和产品的推广。于是,Oracle公司决定入乡随俗,给公司取一个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文名。这时候,“甲骨文”进入了他们的视野。甲骨文,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主要用于王室占卜,记录着商代的“神谕”与预言,和“Oracle”(神谕)的含义有着奇妙的契合。而且,甲骨文作为一种古老的信息载体,与Oracle从事的数据信息记录和传递业务本质相通。再加上“甲骨文”与“Oracle”的发音相近,读起来不会太生硬。就这样,“甲骨文”成了Oracle在中国的中文名,这一翻译堪称神来之笔。它让中国用户看到名字就能联想到古老神秘的文化,瞬间增加了对公司的亲近感和敬仰之情,也为甲骨文公司打开中国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
从商标注册的规则来看,根据国际通行的“注册优先”原则,谁先在某个国家或地区注册了商标,谁就享有该商标在该地的专用权。1995年,甲骨文公司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正式注册了“甲骨文”商标。而在当时,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意识和商标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没有提前在国际上注册这一名称。这就好比一场激烈的抢注比赛,甲骨文公司抢先一步,拿下了“甲骨文”这个极具特色的商标。
在那个时期,中美科技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美国的硅谷已经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高地,各类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并且早早建立了完善的全球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每进入一个新市场,都会提前布局商标注册等事宜。而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才刚刚起步,大部分企业的目光还聚焦在国内市场,缺乏“走出去”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当甲骨文公司带着“甲骨文”这个名字进入中国时,国内企业在商标保护方面已经落后了一步 。
值得一提的是,商标注册是按照类别进行的。甲骨文公司注册的“甲骨文”商标主要在计算机软件、技术服务等类别上,这并不影响其他行业使用“甲骨文”这个词。比如,考古机构、文化项目仍然可以自由使用“甲骨文”来命名,只是不能在软件技术领域使用罢了。就像“苹果”公司注册了电子产品的商标,水果商依旧可以放心地售卖苹果,电影也能叫《苹果》 。
“甲骨文”变成国外公司名字这一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中美科技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差距。它给中国企业上了一堂生动的知识产权课,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商标保护和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性。如今,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布局和保护,相信未来类似的故事不会再重演 。
来源:步尧投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