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一现象是国内医药创新实力提升的体现。
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一现象是国内医药创新实力提升的体现。
一、对外授权交易火热的原因分析
1.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中国创新药研发能力已获国际认可,多个“同类首创”(First-in-Class)药物涌现。例如,2024年中国企业研发的活跃状态创新药数量达3575个,全球占比超过50%。恒瑞医药、百利天恒等企业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和双抗技术成为国际药企争相合作的对象。
此外,中国在全球热门靶点中的贡献度最高,Top20靶点中有18个的药品数量占比超50%。
2. 融资压力与市场环境倒逼
近年国内生物医药融资市场遇冷,2023年底28%的港股生物科技企业现金流不足5亿元。企业为缓解资金压力,选择通过对外授权快速回笼资金。
例如,百利天恒与百时美施贵宝的ADC药物授权交易首付款达8亿美元,创下国内纪录。部分企业甚至以“卖青苗”方式出售早期管线以维持运营。
3. 海外市场高定价与商业化优势
欧美市场药品定价空间远高于国内,例如美国市场创新药价格约为中国的5-10倍。通过与国际药企合作,中国企业可借助其成熟的全球销售网络与临床资源,降低市场风险。如恒瑞医药通过“NewCo”模式剥离管线,获取超60亿美元交易总额。
4. 缺乏本土跨国药企的短板
国内中小型药企普遍缺乏跨国经营能力,需依赖国际巨头推动产品出海。复星国际陈启宇指出,本土跨国药企的缺失导致大量创新成果权益外流。上海等地提出培育“链主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带动行业国际化。
5. 政策支持与国际化战略驱动
上海等地出台《提升生物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行动方案》,明确支持企业海外布局。此外,国内创新药审批加速、医保支付改革滞后等问题,也促使企业寻求海外市场突破。
二、未来趋势展望
1. 跨国合作深化与交易模式创新
未来授权交易将更趋多样化,包括分区域授权、联合开发(如“大中华区除外”条款)、管线拆分(如恒瑞的NewCo模式)等。跨国药企如阿斯利康、默沙东等加大在华研发投资,推动技术协作与资本联动。
2. 本土跨国药企加速崛起
政策引导下,上海、江苏等地将重点培育具备全球临床注册和商业化能力的“链主企业”。例如,上海计划到2027年实现药械出口超500亿元,并打造2-3家海外销售额超百亿的本土企业。
3. 定价权争夺与估值体系完善
当前国内对创新药成果的定价能力较弱,首付款比例偏低。未来需建立科学估值模型,如上海《技术转移技术评价规范》提出的多维度动态评估体系,以提升议价能力。
4. 融资环境改善与长期资本引入
随着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规模225亿元)等“耐心资本”的介入,早期研发项目的资金压力有望缓解。政策层面或通过创新药目录、医保支付改革等举措优化产业生态。
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的爆发是行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短期看是融资压力下的务实选择,长期则需通过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完善估值体系、优化融资生态等措施,实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跨越。
未来五年,随着政策支持与资本协同,中国有望在全球医药创新链中占据更核心地位。
来源:价值投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