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方一开始说要做公益买学生书籍,看着挺靠谱的,怎么最后就把钱亏进去了?”近日,贵阳市民王女士(化名)来到公安机关报警,说起自己的经历,懊悔不已。这场从“公益善意”开始的聊天,最终变成了一场精心设计的诈骗骗局,我们不妨复盘整个过程,看看骗子是如何一步步攻破王女
诈骗实例
“对方一开始说要做公益买学生书籍,看着挺靠谱的,怎么最后就把钱亏进去了?”近日,贵阳市民王女士(化名)来到公安机关报警,说起自己的经历,懊悔不已。这场从“公益善意”开始的聊天,最终变成了一场精心设计的诈骗骗局,我们不妨复盘整个过程,看看骗子是如何一步步攻破王女士的心理防线,也为大家敲响警钟。
“公益” 搭桥,拉近距离获信任
王女士微信突然收到一个陌生人的添加请求。对方自称正在组织公益活动,需要采购一批中小学生书籍,言语间满是“正能量”。出于对公益事业的信任,王女士没有多想,便将书籍价目表发给了对方。
对方爽快“同意采购”,却始终没有付款。本以为这只是一次不了了之的沟通,可接下来几天,对方频繁主动找王女士聊天,从生活日常聊到兴趣爱好,态度热情又体贴,渐渐打消了王女士的戒备心——谁能想到,这份“热络”背后,藏着别有用心的算计?
“炒股带飞”,抛出 “稳赚” 诱饵
熟悉之后,对方话锋一转,开始“不经意”提起自己的“副业”:“我平时会炒点股,最近行情特别好,基本没亏过。”见王女士有些好奇,对方立刻加码:“你要是感兴趣,我带你一起赚点零花钱,肯定不会让你吃亏!”
对炒股一知半解的王女士,起初还有些犹豫。但对方不断发来自己的“盈利截图”,账户里的数字节节攀升,还承诺“跟着我操作,保准有收益”。在“高回报”的诱惑下,王女士渐渐动了心,同意跟着对方炒股。
“虚假收益” 铺垫,诱导线下交现金
随后,对方给王女士发了一个看似正规的炒股网站链接。王女士按照对方的指示,在网站上充值了一笔钱。没过多久,她就看到账户里显示“收益到账”,尝试提现后,钱竟然真的转到了自己的银行卡里。
几次“成功提现” 让王女士彻底放下警惕,就在她以为能持续赚钱时,对方突然提出新要求:“现在用现金入账更快,收益能翻倍,你把现金送到指定地点,我帮你操作充值,保准让你赚得更多!”
被“高收益”冲昏头脑的王女士,没有丝毫怀疑,立刻带着现金赶到对方指定的地点,将钱交给了一名陌生男子。之后她查看网站账户,果然显示 “收益翻倍”,可当她想再次提现时,页面却一直卡在“出账中”。
“失联 + 冻结”,骗局终露真面目
王女士急忙联系对方询问情况,对方只敷衍说“金额太大,需要等几天才能到账”。可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王女士怎么发消息、打电话,对方都不再回复,那个炒股网站也再也无法登录。
直到这时,王女士才恍然大悟——自己根本不是遇到了“公益人士”和“炒股高手”,而是掉进了骗子精心编织的陷阱!她赶紧来到公安机关报警。
“公益” 开头别轻信:陌生人以 “公益采购”“爱心捐赠” 等名义主动搭话,即便看似合理,也要先核实身份(如要求对方提供公益组织资质证明、官方联系方式等),切勿因 “善意” 放松警惕。
“稳赚不赔” 是谎言:无论是炒股、理财还是投资,凡是承诺 “零风险、高回报、保盈利” 的,都是诈骗!正规投资必然存在风险,不可能有人能 “稳赚不赔”。
“线下交现金” 要拒绝:正规交易均通过银行转账、官方平台支付,且有记录可查。一旦对方要求 “线下交现金”“私下转账到个人账户”,务必立刻警惕,这很可能是骗子为了逃避监管、销毁证据的手段。
诈骗手段千变万化,但核心永远是 “用利益诱惑、用信任铺垫”。希望王女士的经历能给大家提个醒,遇到类似情况时,多一份怀疑、少一份贪心,守住自己的 “钱袋子”!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文章主要用于传播正能量,宣传健康资讯和发布六盘水卫生健康系统动态,除注明转载外,均系本单位供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和引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站将根据需要全部转载或部分摘录、引用未作版权声明的文章,以传播优秀资讯。转载文章若有侵权,请相关所有权人及时联系删除。谢谢合作!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