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的清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4 21:14 1

摘要:今日清明,照例是细雨纷纷,路上行人却也并不断魂。大约人们已惯于这微雨轻寒的天气,又或者,这节气里的哀思与欢聚,早已在血脉中沉淀为一种复杂的况味,使人既不至于悲恸欲绝,亦不能全然嬉笑。

今日清明,照例是细雨纷纷,路上行人却也并不断魂。大约人们已惯于这微雨轻寒的天气,又或者,这节气里的哀思与欢聚,早已在血脉中沉淀为一种复杂的况味,使人既不至于悲恸欲绝,亦不能全然嬉笑。

江南的坟场此时最是好看。青灰色的石碑排列着,远望去,竟如一片微缩的城池。人们携了竹篮,盛着青团、艾饺、酒食之类,排出行列来,向那"城池"进发。幼时我曾随家人去上坟,见大人们摆出祭品,点燃香烛,口中念念有词,颇觉神秘。而今思之,那香火缭绕间,未必有多少迷信色彩,倒更像是一种与逝者对话的仪式。生者将一年来的悲欢离合,借着这缕缕青烟,传向那不可知的幽冥。

纸钱飞舞,是清明一景。黄的、白的、甚至如今有印了洋文的,在风中打着旋儿,忽高忽低。人们烧它,大约以为阴间也需用度。这习俗自唐朝便有,千载而下,形式虽存,内里精神却已渐变。今人烧纸,未必真信其有用,不过借此表达一种心意罢了。心意为何?不过是"我未曾忘记你"五字而已。

坟头添土,是另一桩要紧事。铁锹铲了新土,覆在旧坟上,使之不致坍陷。这动作里含着深意——记忆若不常刷新,终将湮灭无闻。我曾见一老者独自为亡妻之墓培土,动作极轻缓,如恐惊扰长眠之人。培罢土,他并不立即离去,而是坐在一旁石上,取出一支烟慢慢吸着,目光渺远。那烟雾与尚未散尽的纸灰混在一处,竟分不清何为记忆,何为现实。

祭扫既毕,便是团聚之时。家家户户开了门庭,摆出时令菜蔬。马兰头拌香干,荠菜豆腐羹,蚌肉烧青菜,都是极清鲜的滋味。此时最妙的是艾草青团,碧绿如玉,内裹豆沙或芝麻,咬一口,艾香满颊。人们吃着,说着,笑着,追忆逝者生前的趣事。死亡在此刻不再可怖,反成了连接亲情的纽带。

幼时不解,何以扫墓这等肃穆事,偏要与欢宴相连。年长方悟,这正是先民的智慧所在——他们早知纯粹的哀伤不能持久,必得与生活之乐相调和,方能代代相传。清明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正因它既容人痛哭,亦许人微笑;既教人直面死亡,又引人热爱生命。

而今城市里,清明又添新景。有人网上建纪念馆,点烛献花;有人播放逝者喜爱的音乐,代替鞭炮;甚至有人将骨灰制成钻石,佩在身上。形式虽异,内核如一——记忆不死,逝者便永存。

细雨又飘起来,打湿了新培的坟土。人们收拾祭品,三三两两归去。背影渐远,而笑语犹可闻。这大约便是最有意义的清明——在缅怀中领悟生死,在离别中体会相聚,在个体记忆中延续族群的生命。

来源:冬阳彼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