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古代,金属名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对材料认知的深化过程。铜作为独立金属名称与“金”(黄金)分离的历史进程始于先秦时期,并在汉代完成制度化区分。这一词义分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金”泛指金属,到战国时期”金”开始专指黄金,再到汉代明确将铜称
注:本文档为《通义》AI生产内容
西周时期的黄金剑柄
在中国古代,金属名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对材料认知的深化过程。铜作为独立金属名称与“金”(黄金)分离的历史进程始于先秦时期,并在汉代完成制度化区分。这一词义分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金”泛指金属,到战国时期”金”开始专指黄金,再到汉代明确将铜称为“赤金”的渐进过程。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共同证实了这一演变轨迹,揭示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与经济活动的复杂面貌。
一、西周至春秋时期:“金”作为金属统称
在先秦早期,“金”是一个泛指各类金属的统称。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文献中,“金”主要指代青铜或铜制器物。《周礼·考工记》中记载:“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这里的”金”显然指青铜,而非黄金。春秋时期,青铜器在祭祀和军事中占据核心地位,《左传》中多次提到”金”用于制作礼器和兵器,如“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锺” [8],杜预注:“古者以铜为兵” [8],表明“金”在此处指铜。
西周青铜器铭文(如毛公鼎)中也频繁使用“金”字记录铸造事件,如“鼎其铭,王各册命”,这里的“金”指青铜器 [9]。考古发现的西周至春秋时期青铜器(如司母戊鼎、毛公鼎等)进一步证实了“金”在当时主要指青铜 [9]。这一时期的金属分类尚未精细化,“金”涵盖了铜、锡等多种金属,而黄金则被视为其中的一种特殊形态。
二、战国时期:“金”开始专指黄金
战国时期是中国金属名称分化的重要转折点。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和黄金开采的增加,“金”开始专指黄金,而铜则通过“赤金”或单独名称区分。这一分化首先在楚国地区显现,随着楚国金币“郢爰”的流通而广泛传播 [16]。
楚国金币“郢爰”是战国时期黄金作为货币的实物证据,其铭文中的“金”明确指向黄金 [24]。1972年在陕西咸阳发现的8枚“陈禹”金币,以及在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出土的楚国金币,证明黄金在战国时期已成为上层社会的重要交易媒介 。这些金币通常呈钣状或饼状,表面用铜印钤盖“郢爰”等字样,重约250克,含金量在90%以上 [24]。
文献记载也支持这一分化。《管子·揆度》篇记载:“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 [13],表明黄金在货币体系中已占据独立地位。《战国策》中“黄金百镒”、“赏金千两”等表述 [22],进一步证明“金”在战国中后期已专指黄金,而铜则以“刀布”等名称指代。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的“金”字在楚国语境中专指黄金,而在其他诸侯国(如齐国)的文献中,“金”仍可能指代青铜或铜器 [23]。
三、汉代时期:铜与黄金的明确区分
汉代是中国古代金属分类制度化的关键时期。汉武帝时期的《汉书·食货志》明确记载:“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直接将铜称为“赤金”,与黄金(上等)并列 [28],标志着铜与黄金的名称分离已制度化。
这一区分在汉代文献中得到广泛印证。《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赏赐卫青、霍去病“黄金二十馀万斤”,而《史记·吴王濞列传》则记载吴王刘濞“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这里的“金”与“铜”已明确区分 [6]。汉代法律对黄金和铜的管控也体现了这一区分,《盐铁论》记载:“秦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命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直三十馀万金” [6],这里的“金”显然指黄金。
考古发现也支持这一区分。汉代墓葬中黄金与铜器的并存(如海昏侯墓中的金饼与铜钱)表明两者在经济活动中已具有不同地位 。汉代“金官”与“铜官”的设立 ,以及《淮南子》中对“金”的分类使用(如“遁于金”指青铜器装饰),进一步证明铜与黄金的名称分离已制度化 。
四、“五金”分类体系的形成
汉代还形成了完整的“五金”分类体系,将金属明确分为金(黄金)、银、铜、铁、锡五种。这一分类在汉代文献中得到广泛印证。《说文解字》解释:“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薶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 [4],明确将黄金列为“五金”之首。
汉代墓葬中的随葬品分类也体现了这一体系。如陕县地区汉代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按材质分为铜器、铁器、金银器等类别,反映出对金属的精细化认知 。《淮南子》中“凡乱之所由生者,皆在流遁。流遁之所生者五:…此遁于金也;…此遁于火也”的表述 ,将“金”与铜、银等金属并列,表明“五金”分类体系已形成。
然而,汉代地方文献仍保留“金”泛指金属的习惯 ,如广西贵港罗泊湾汉墓木牍《从器志》中将铜器称为“金壶”、“金斗”、“金人”、“金脯”等 ,表明金属名称的分化在地方层面可能存在滞后性。这种中央制度与地方习惯的差异,反映了中国古代金属名称演变的复杂性。
五、铜与黄金名称分离的考古与文献证据
铜与黄金名称分离的历史进程,可通过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对应关系来验证。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如毛公鼎)和遗址(如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表明铜(金)是当时主要的金属材料,但未发现黄金作为货币的证据 。
战国时期的楚国金币“郢爰”和三星堆、金沙遗址的金器(如太阳神鸟金箔、金杖等)证明黄金在战国时期已被广泛使用,且名称与铜分离 [1]。这些金器多出土于楚国地区,表明金属名称的分化首先在楚国地区显现,随着楚国金币的流通而广泛传播 [24]。
汉代的海昏侯墓金饼与铜钱并存、《汉书》记载的“金有三等”以及汉代“金官”与”铜官”的设立,表明铜与黄金的名称分离已制度化 [28]。汉代”五金”分类体系的形成(金、银、铜、铁、锡),则是这一分离的最终体现 [7]。
六、铜与黄金名称分离的历史意义
铜与黄金名称分离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与经济活动的复杂面貌。这一分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产物。
首先,金属名称的分化标志着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进步。从西周至汉代,人们对金属材料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泛称到专指,这一过程反映了冶金技术的成熟和对金属特性的深入理解。
其次,金属名称的分化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演变。西周至春秋时期,青铜是主要的货币材料;战国时期,黄金作为高价值货币在楚国等地区流通;汉代则形成了黄金、白银、铜钱并行的货币体系,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化。
最后,金属名称的分化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变化。黄金作为上等金属,主要用于上层社会的赏赐、馈赠和大宗交易;铜(赤金)作为下等金属,则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普通交易,这种区分体现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性和金属价值的社会建构。
七、结论与启示
综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铜作为独立金属名称与“金”(黄金)分离的历史进程始于战国时期,完成于汉代。这一进程经历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金”泛指金属,到战国时期“金”开始专指黄金,再到汉代明确将铜称为“赤金”的渐进过程。
楚国金币“郢爰”的出现是这一进程的关键节点,表明黄金在战国时期已成为独立的交易媒介,而铜则通过“赤金”或单独名称区分 [16]。汉代《汉书·食货志》的”金有三等”记载,则标志着这一区分已制度化 [28]。
这一历史进程对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它反映了人们对金属材料认识的深化,货币制度的演变,以及社会等级制度的构建。同时,中央制度与地方习惯的差异,也提醒我们历史研究需要关注地域差异和文化多样性 。
在当今社会,铜与黄金的名称分离已成常识,但在古代,这一区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通过研究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发展轨迹,以及语言、技术、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说明:报告内容由通义AI生成,仅供参考。
参考来源:
1. 都说先秦时期的“金”是指的铜,那么黄金是什么时候登上历史舞台的呢?知乎
2. 走近青铜的笔记(1)
3. 铜(过渡金属元素)百度百科
4. 乙亥年-清明话“金”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知乎
5. 江西铜印象丁红良:“铜”在当今仍然是“贵”金属_网易订阅
6. 汉武帝赐给卫青的是二十万斤黄金还是黄铜 正史中早就给出了…
7. 五金_百度百科
8. 裘锡圭:读古书要注意字的古义_兆数_王充_孔子
9. 青铜书_百度百科
10. 黄金百镒_百度百科
11. 先秦楚国铸币之金钣_程爰_公元前_货币
12. 秦爰金
13. 钱从哪里来?知乎
14. 上海博物馆
15. 古代皇帝“赏金千两”真的就是一千两黄金吗?别再被电视剧骗了_货币_铜钱_时期
16. 爰金(战国时期楚国的金币)百度百科
17. 战国秦汉金饼货币类型考略
18. 金器—郢爰(年代: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19. [探索发现]黄金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实现了第一次飞跃 也代表了金器发展的高峰_CCTV节目官网-CCTV-10_央视网(cctv.com)
20. 秦始皇靠黄金统一天下?私家历史_澎湃新闻-The Paper
21. 《简牍探中华》带你看现存最早的乘法口诀实物_CCTV专区_央视网(cctv.com)
22. 黄金百镒_百度百科
23. 裘锡圭:读古书要注意字的古义_兆数_王充_孔子
24. 郢爰_百度百科
25. 战国金郢爰_百度百科
26. 名篇《盐铁论》全文翻译(五)知乎
27. 《盐铁论》里隐藏的财富秘诀,你知道多少?
28. 《史记·货殖列传》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及详解史记-古文之家
来源:左传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