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联播主持人都与自媒体合作,给他们吆喝去了?网友看到的新闻联播主持人,不仅可能是假冒的,连发布的账号都可能是高仿的。据报道,国家网信办持续加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范网上新闻传播秩序,督促网站平台强化新闻信息内容管理,近日处置一批假冒仿冒新闻单位、冒用新
李松林
新闻联播主持人都与自媒体合作,给他们吆喝去了?网友看到的新闻联播主持人,不仅可能是假冒的,连发布的账号都可能是高仿的。据报道,国家网信办持续加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范网上新闻传播秩序,督促网站平台强化新闻信息内容管理,近日处置一批假冒仿冒新闻单位、冒用新闻栏目照片等的违法违规账号。
明明是自媒体账号,头像、名称、简介都装扮成官方媒体的模样;明明没有新闻采编和发布资质,却以“观察网”“新闻网”等名头唬人,屡屡发布所谓“新闻”。更有甚者,把公众熟知的权威新闻栏目图片、主持人照片当作“自产报道”的素材道具,增加报道可信度……“李鬼”的种种伪装手法,可谓肆无忌惮、恶劣至极。
驱动“李鬼”招摇撞骗的,无非一个利字。他们根本就没有对新闻真实性的起码敬畏,也不在乎被碰瓷者的感受,图的只是关注度及背后产生的流量费、广告费,乃至敲竹杠的黑金利益。舆论“李鬼”既损害媒体声誉和形象,也因极具迷惑性、煽动性,严重误导公众认知。同样值得警惕的是,“李鬼”横行不仅扰乱网络信息秩序,更严重透支舆论公信力。
多年来,监管部门一直大力整治仿冒媒体的“李鬼”账号,清查了一批又一批,也推出了“红V标识”等认证亮牌措施。然而,各类“李鬼”媒体号依旧暗流涌动、打而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李鬼”账号造假的成本低、收益高,被查处后代价大多是禁言封号,大不了再重新起号。
对自媒体“李鬼”的打击整治,平台应担起主体责任。诸如“黑龙江新闻观察网”“互联网新闻网”“瞭新社”等账号,明显碰瓷正规媒体,本不应该轻易通过审核注册并持续发布“新闻”。一些网络平台在审核过程中是不知道不掌握,还是为了流量而睁只眼闭只眼?
信息爆炸的时代,正规媒体的公信力愈加可贵,真实权威的信息不该成为奢侈品。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不容“李鬼”自媒体兴风作浪。为了维护舆论公信力,更不能坐视“李鬼”作妖。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