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一年前,清源公园的部分区域的绿化状况还不尽如人意。北湖南侧区域斑秃裸露地面情况较为严重,且只有月季一种现状植物,水面缺少观赏植物,不仅影响了公园整体景观的效果,也难以满足市民对公园优美环境的需要。
乡土植物特色角
乡土植物特色角
新栽植的草木郁郁葱葱,随风轻摆;新栽植的花卉种类丰富,色彩缤纷,与原有的绿化带和谐相融,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错落有致的美好画卷。
就在一年前,清源公园的部分区域的绿化状况还不尽如人意。北湖南侧区域斑秃裸露地面情况较为严重,且只有月季一种现状植物,水面缺少观赏植物,不仅影响了公园整体景观的效果,也难以满足市民对公园优美环境的需要。
为进一步提升公园景观品质,为市民打造更加舒适、优美的绿色休闲空间,区园林服务中心清源公园管理所经过多次实地调研,最终选定此区域建设乡土植物特色角,一场以“科学复绿、提升品质”为目标的“微创手术”“精细美容”行动全面铺开。
治理前
治理后
清源公园乡土植物特色角占地1700㎡,种植有16种特色乡土植物。
除了做好景观提升,工作人员还以“唤醒童年记忆”为主题,因地制宜的在特色角摆放了碾子、磨盘等具有“童年色彩”的老物件。它们承载了地域文化记忆,是当地自然历史的“活化石”。同植物一起,塑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景观风貌。帮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本地生态系统,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解决“斑秃”这个老大难问题,清源公园管理所先种植覆盖力强、见效快的植被作为基底,起到快速固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播撒精心配比的混合草籽。两者结合,双管齐下,既实现了快速见绿,又保证了后期植被的持久性和生态多样性。
随后,通过种植紫苑、牵牛花、蜀葵、紫茉莉等北京地区常见的乡土植物,既展示了北京乡土植物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地域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也唤起人们对家乡的美好回忆。
关于为何选用北京地区常见的乡土植物,清源公园管理所负责人介绍道:
北京地区的乡土植物种类繁多,它们不仅见证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演变,更是童年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乡土植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能完全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水文条件,无需人工过多干预(如频繁浇水、施肥、打药),不仅大幅减少了养护成本和资源消耗,也是构建完整、稳定的本地生态系统的基础,还能避免外来物种可能引发的生态入侵风险。
其根系、落叶等能更好地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并在极端天气(如干旱、暴雨)下展现更强的抗逆性,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以前这里光秃秃的,没有什么植被。没想到,现在种了这么多花草,真的漂亮多了!”来清源公园游玩的市民一边拍照,一边开心地说道。
接下来,清源公园管理所将继续深化精细化管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提升成果,为市民群众打造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文化浓郁的城市“会客厅”。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