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流像一条碧绿的飘带从夹岸的垂柳间蜿蜒而来,刚下完一场雨,天地仿佛被刷新了,天空湛蓝,阳光灿烂,河面水流丰沛,水声哗哗作响,清波荡漾,能看到水下绿色的水草轻轻摇曳,水边杨柳依依,绿意盎然。
▌杨鸥
水清岸绿的南长河 王海欣 摄
河流像一条碧绿的飘带从夹岸的垂柳间蜿蜒而来,刚下完一场雨,天地仿佛被刷新了,天空湛蓝,阳光灿烂,河面水流丰沛,水声哗哗作响,清波荡漾,能看到水下绿色的水草轻轻摇曳,水边杨柳依依,绿意盎然。
这条河叫作高梁河,如今称为南长河,和我小时候看到的大不一样了。
我小时候从温州来到北京时,就住在高梁河附近。听爸爸说起“高亮赶水”的传说,觉得很神奇。传说明代迁都北京,刘伯温主持修建北京城。那时的幽州还是一片湿地,称为苦海幽州,是东海龙王的领域。龙王因不满人类占用其地,与龙母化身老夫妇,用鱼鳞水篓吸干全城井水,欲运往玉泉山,使北京陷入缺水危机。刘伯温派镇守西直门的大将高亮前去赶水。嘱咐他用枪扎破水篓后立即回城,切勿回头。高亮在玉泉山追上龙王,刺破一只盛甜水的水篓,调转马头往回跑,一路上只听背后哗啦啦的水响,耳边呼呼的风声。高亮上了吊桥,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滔滔的洪水涌上来,把他卷走了。高亮的牺牲使北京恢复部分水源,后人为了纪念高亮,就把西直门附近的一座石桥命名为“高亮桥”,西直门北面的那段护城河就称为“高亮河”(也称高梁河)。
那时我们很少到河边去,只记住了这个传说。河边有一条土路通向动物园后门,还经过五塔寺。五塔寺掩映在绿树丛中,塔身刻有很多佛像,有1561个,一座四方的高台托起五个密檐式小塔,衬着高远明朗的天空,把人带入一种超凡、清明的境界。这就是五塔寺(又名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要说之“最”的话,这是我国现存同样形式塔中最古老、最秀美的一座,它的设计者来自西域。
我们去动物园游玩时,从河边走到动物园,有车过时,土路上尘土飞扬,河边的人很少。我那时在家里半夜会听见动物园里狼的“呜呜”叫声,还有各种动物的叫声。从动物园后门再往前走,就到了绿竹夹道的紫竹院公园。
紫竹院湖原先湖底有泉,是古高梁河的发源地之一。因为离家近,紫竹院公园是我们一家周末经常去的公园。在公园里看看小桥流水,满塘的荷花,走走停停,尽兴而归。那时紫竹院公园晚上常放露天电影,我们很喜欢看,吃完晚饭搬个小马扎就去看。有一次在那里看了电影《五朵金花》,我从此迷上了这部电影和演员。紫竹院公园留下了我们一家快乐的记忆。动物园附近还有北展剧场、莫斯科餐厅,是俄式的建筑,还记得我们一家在莫斯科餐厅吃过的红菜汤、酸黄瓜。
如今的高梁河经过治理,水清岸绿,建起了南长河公园,成为居民游览休闲之地。
高梁河在历史上最早的系统记载见于北魏的《水经注》,曾是永定河支流,后因河道变迁成为独立水系。《水经注》中这样描述高梁河:“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流东注,迳燕王陵北。又东迳蓟城北,又东南流。”
《水经注》中提到三国时期有关于高梁河信息的碑记,讲述曹魏镇北将军刘靖镇守蓟城,为了更多储备军粮,修筑了“戾陵堰——车箱渠”水利工程。将石景山和四平山之间的缺口处凿穿,向东开凿了一条水渠,贯通到紫竹院以接济高梁河。这样可在丰水期减小蓟城洪涝压力,旱季时河水倒灌,能灌溉四周土地。车箱渠是北京第一个水利工程。因所凿河道呈长方形断面,形似古代车箱,故名“车箱渠”。
现在所说的高梁河,一般指位于北京西北的长河的一部分。长河开凿于辽金时期,元代称“高梁河”,承担了向元大都输水及漕运的重要功能。高梁河是元代建都的主要依托水系,高梁河水系一直贯穿于北京城的心脏地带,在北京城历史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代,高梁河改名“玉河”,因其水源发于玉泉山而得名。明代对河道沿岸进行改造,增建多处园林、寺庙等建筑。明代文人刘侗所著《帝京景物略》记载了当时的盛景:“夹岸高柳,丝丝到水,绿树绀宇,酒旗亭台,广亩小池……是日游人以万记,簇地三四里。”
清代,玉河改名“长河”,其范围按清代《日下旧闻考》所载:“高梁桥在西直门之北,其水发源于玉泉,由昆明湖秀漪桥东流注此,即长河也。”此时河道经清乾隆时期修整,已成为皇室去往西山园林的专用河道。
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旬万寿,自长河至高梁桥易辇进宫,乾隆皇帝为他的母亲在高梁桥北建倚虹堂,这里成为连接紫禁城与颐和园的重要中转站。
长河两岸广植桃树、柳树,每到春夏之季,沿岸桃红柳绿美不胜收,并留下“天坛看松,长河观柳”的佳话,成为当时京城百姓踏春赏绿的绝佳去处。如今的南长河恢复了“长河观柳”的景观。据说两岸海棠花开的时候形成一条花溪,风景如画。
长河既是连接故宫至颐和园的重要水上通道,也是串联北京动物园、五塔寺、紫竹院、国家图书馆、万寿寺等重要文物、文化和休闲游览空间的纽带,更是为老城六海(中南海与北海、什刹海)提供水源的主要河道。
想不到高梁河在北京是这么重要的一条河。在南长河边看到墙上的浮雕,展现了古代高梁河边的盛景,河上有船夫在撑船,河边有农夫在播种、踩水车,“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
我在郭守敬纪念馆看到高梁河的记载,早于传说中的明代。
郭守敬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指导修浚了通惠河,因为高梁河、白莲潭和一亩泉的水量太少,他不再利用高梁河、白莲潭以及一亩泉做水源,而是引用了白浮泉的水。郭守敬经过详细的地理考察和精密的地形测量,不是把白浮泉的水径直引向东南,而是先将它引向西去,然后由西转向南流,大致与西山山麓平行,并且截流了由西山山麓下流的泉水,汇而东南,最后经瓮山泊(今昆明湖),从金朝所开的旧道,接古高梁河以入今北京城。这样就把白浮泉水和今北京城西北方自山麓东下的泉水,统统汇归于今北京城。
郭守敬设计修浚通惠河,在当时起到了利国利民的作用,每年可节省运费六万缗(一千个钱称为一缗)。
就像有一双无形的巨手,打通了京城水的脉络,使京城的水域四通八达,既解决了京城的用水问题,又解决了京城的漕运交通。郭守敬的举措,对历史上的北京水系具有深远影响。他开创卢沟河(今永定河)、白浮泉引水方案,解决了元大都的水源问题;他规划设计和主持修建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河道、通惠河等工程,将隋唐时期东西走向为主的运河改造成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使江南漕船能够直航元大都城内的积水潭,真正实现京杭运河这条水上交通大动脉的全线贯通。
郭守敬不仅对北京城的水利规划起了重要作用,他还主持修订《授时历》,采用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行公历一致,比格里高利早300年。他创制和改进十余种天文仪器,如简仪(简化浑仪器)、仰仪(观测日食)等,并取得了10多项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水平的发明创造,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个古代科学家取得这么多方面的成就,确实是罕见的。
郭守敬纪念馆前是西海湿地公园,水面波光潋滟,水边有一丛丛绿色的苇草,两只野鸭躲在苇草丛里,旁边有10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鸭。郭守敬的塑像屹立在水边,观看着他开拓的这片水域发生的沧桑变化。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