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张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2025 年清明节前夕,类似案件在多地频发。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平台发布 “专业代祭扫” 广告,承诺提供鲜花、祭品及全程直播服务,骗取信任后拉黑用户。这些骗局往往以 “低价套餐”“内部渠道” 为诱饵,利用用户对传统孝道的重视和无法返乡的焦
北京张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2025 年清明节前夕,类似案件在多地频发。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平台发布 “专业代祭扫” 广告,承诺提供鲜花、祭品及全程直播服务,骗取信任后拉黑用户。这些骗局往往以 “低价套餐”“内部渠道” 为诱饵,利用用户对传统孝道的重视和无法返乡的焦虑心理,实施精准诈骗。
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诈骗已形成完整产业链。部分不法分子甚至伪造墓园官方身份,通过虚假链接诱导用户填写个人信息,进而实施盗刷银行卡等犯罪行为。北京反诈中心数据显示,仅清明假期前两周,代祭扫相关诈骗报案量同比增长 47%,涉案金额最高达数万元。
代祭扫服务的兴起,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的碰撞。据天眼查数据,2024 年全国新增 “云祭祀” 相关企业超 1600 家,市场规模突破 30 亿元。UU 跑腿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清明前两周代祭扫订单量同比上涨 58%,海外用户占比达 12%,高端定制服务单价最高达 4999 元。
然而,行业快速扩张背后暗藏隐患。市场监管部门发现,部分私人代扫服务存在 “漫天要价”“虚假履约” 等问题。例如,有商家收取 500 元费用后,仅发送网络下载的祭扫视频敷衍用户;更有甚者,通过直播转切镜头伪造现场。湖北美宜家律师事务所范晓雪指出,此类纠纷因缺乏书面协议和第三方监管,消费者维权难度极大。
面对乱象,消费者需提高警惕,相关部门也在加强监管。2025 年民政部发布通知,要求殡葬服务机构公开收费标准,严禁强制消费。漳州市市场监管局等三部门联合倡议,要求代祭扫服务明码标价,禁止捆绑销售。
具体防范措施包括:
选择正规平台:优先通过墓园官方渠道或知名跑腿平台(如 UU 跑腿)预约服务,核实机构资质。
细化服务协议:要求签订书面合同,明确祭扫时间、流程、退款条款,并留存聊天记录和付款凭证。
警惕异常要求:拒绝向私人账户转账,对 “低价促销”“限时优惠” 等话术保持警惕。
实时监督过程:要求服务商提供祭扫直播,并通过视频通话确认现场环境。
在争议与乱象中,代祭扫行业正走向规范化。上海福寿园等机构推出 “云祭扫” 平台,提供远程祭拜、数字家谱等服务,累计服务超 200 万人次。厦门怀祥礼仪等企业建立第三方监管账户,确保资金安全。
清明祭扫的本质,是生者与逝者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代祭扫服务的出现,既是对现实困境的回应,也考验着商业伦理与社会信任。当张女士们的 500 元变成骗局,我们需要反思:如何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守护传统的温度?或许,这需要行业自律、监管发力与公众理性的共同支撑 —— 让科技与温情共生,让孝道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来源:纪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