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住进养老院第5天就走,整理遗物发现她给每个外孙都留了信!

B站影视 2025-01-11 22:13 2

摘要:"养老院就是不孝子女推卸责任的地方"——这句话在我们县城流传了很多年,街坊邻居茶余饭后最爱说的就是谁家把老人送进了养老院,好像这就成了衡量一个人品性的标准。可我经历了外婆的这件事后,才明白有时候人生最后的选择,未必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作者:夜侯聊八卦 素材:李萍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养老院就是不孝子女推卸责任的地方"——这句话在我们县城流传了很多年,街坊邻居茶余饭后最爱说的就是谁家把老人送进了养老院,好像这就成了衡量一个人品性的标准。可我经历了外婆的这件事后,才明白有时候人生最后的选择,未必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我是李萍,今年42岁,在县城靠近医院的老街上开了一家面馆。干这行十几年了,店面不大,但在本地也算小有名气。街坊们都喊我"萍姐",我们家姊妹四人,我排行老三。

外婆张翠兰是我们县第一中学退休的老教师,教了一辈子的语文,村里人都尊称她"张老师"。她那一手毛笔字写得端端正正,教过的学生遍布全县,三代人都叫过她老师。

"萍啊,你外婆这人聪明着呢,就是太犟!"这是我常听街坊们这么说。可不是嘛,外婆退休后死活不肯跟我妈进城住,就守着教师宿舍那套60平米的老房子,说是住了大半辈子,改不了这个习惯了。

我妈总为这事发愁,隔三差五就要往外婆那跑。每到节假日,我们姊妹几个轮流接外婆来住,可她在谁家都待不长,总说城里太吵,想家。其实我们都知道,她是怕给儿女添麻烦。

外婆的房间里有个红木箱子,是她陪嫁时带来的。这箱子外婆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从不让人碰,钥匙一直挂在脖子上。我妈说小时候淘气想偷看,让外婆抽了一顿柳条。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了这个"禁忌"。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直到去年冬天,外婆突然说要住养老院。这话一出,可把全家人都惊着了。

"娘,你这是啥意思?"我妈眼圈一下就红了,"我们有手有脚的,怎么能让你住那种地方!"

"就是啊,外婆,您要是嫌我妈照顾得不好,来我家住啊。"大姐也急了。

外婆却很平静,只说:"我都打听好了,咱们县新开的那家福寿园养老院条件不错,我想过去住住。"

这事很快传遍了整个老街,七大姑八大姨都来"探望",其实就是想看看到底是谁家做得不好,把老人逼到要住养老院。

"这是哪个缺德的提议?"隔壁王婶子一边给外婆削苹果一边问。

"是我自己要去的。"外婆接过苹果,慢悠悠地说,"现在人老了,不中用了,不能老拖累孩子。"

表哥从外地打工回来,一进门就跪在外婆面前:"外婆,是不是我们做得不好?您说,要我咋做都行,别去养老院!"

外婆伸手扶他:"傻孩子,快起来。我这把年纪了,想去那边清净清净。你们各人有各人的事,我在家里整天瞎操心,还不如去那边自在。"

可架不住七嘴八舌的劝,外婆最后也只说了句:"你们让我好好想想。"

大伙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谁知道外婆比平常还倔。腊月二十三,眼看就要过年了,外婆突然收拾了一些换洗衣服,说要去养老院住两天试试。

"娘,这马上就过年了,您折腾啥呀!"我妈一边帮外婆整理衣服,一边抹眼泪。

"去两天,过年前肯定回来。"外婆说这话的时候,眼神特别坚定。

那天,我和妈妈送外婆去福寿园养老院。一路上,外婆倒是神采奕奕的,还跟我们说养老院的张院长是她以前的学生,把这地方管理得井井有条。

"张老师!"刚进门,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就快步迎了上来,"您终于来了!"

外婆笑着点点头:"让你费心了。"

张院长带我们参观了一圈,确实收拾得干干净净,还有专门的医务室。外婆住的是双人间,跟她同屋的是个爱下棋的老太太,两人很快就聊到一块去了。

临走时,外婆拉着我妈的手说:"你放心,这里挺好的。"

谁能想到,这竟是外婆最后一次跟我们说话。

第五天早上,养老院打来电话,说外婆睡梦中走了。我们赶到的时候,外婆躺在床上,脸上还带着微笑,好像只是睡着了。

"外婆走得很安详。"护工阿姨抹着眼泪说,"昨天晚上她还特意叮嘱我,说她那个红木箱子里有信,要等她走了分给大家。"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愣住了。原来外婆早就知道自己时日不多,这才坚持要来养老院。她是不想让家人看着她慢慢离去,承受那种痛苦。

我们把外婆的遗体接回家的那天,表哥一个劲地自责:"都怪我,要是我多回来看看外婆,她也不会去养老院..."

"你少在这装孝子!"大姐实在忍不住了,"这些年外婆生病,换你来照顾试试?"

眼看着两个人就要吵起来,妈妈突然拍了下桌子:"都给我住嘴!你们是想让你外婆走得不安生是不是?"

红木箱子就摆在堂屋正中间,可谁都不敢动。外婆生前最看重这箱子,现在她走了,里面到底有什么呢?

"依我说,把箱子打开看看。"二姐小声提议,"万一有啥重要东西呢?"

妈妈摇摇头:"你外婆说了,等办完事再开。这是她老人家的心愿,咱得听她的。"

外婆的后事操办得很体面。她在学校教了一辈子书,不少学生都来送行。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养老院的张院长一直帮着张罗,忙前忙后。

"张老师待我如母亲。"他红着眼圈说,"要不是她当年拿出一年的工资给我交学费,我早就辍学了,哪有今天。"

七七过后,全家人才郑重其事地打开了那个红木箱子。箱子里整整齐齐地码着六个信封,每个信封上都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着收信人的名字。除此之外,还有一本发黄的日记本。

妈妈把信一个个分发下去。我迫不及待地拆开我的那封:

"萍儿: 外婆知道你最是心疼我,总怕我吃不好住不好。其实我这一生,活得明白。

记得你小时候,我带你去赶集,你最爱吃那家老店的麻辣豆腐。如今你自己开了面馆,手艺在城里都出了名,外婆心里特别欣慰。

我走的时候,你别难过。人这一辈子,能把自己的归宿安排妥当,就是最大的福分..."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哭出声来。原来外婆早就计划好了一切,她是不想连累我们任何人。

妈妈翻开日记本,那是外婆从退休后就开始写的。密密麻麻的字里,记录着这些年的点点滴滴。

"去年体检查出肺部有阴影,医生说最多还有半年时间。我谁都没告诉,何必让孩子们担心。张德明说他那养老院条件不错,让我去那边住。这孩子,四十年前我帮他一把,他记到现在..."

"今天又去福寿园转了一圈。这孩子真有心,把那儿收拾得跟花园似的。我决定了,到时候就去那儿。省得孩子们看着我受罪,遭那份罪..."

"给几个外孙都准备了信,希望他们看了之后别太难过。萍儿最懂事,让她给她妈开导开导。这些年,我不是不知道他们的心意,只是我不想成为任何人的负担..."

原来,外婆早在半年前就查出了病,可她一直瞒着我们。她悄悄去养老院看了好几次,就是在为最后的日子做准备。

"这老太太,这么大的事也不说。"妈妈看着日记,泪水扑簌簌地掉下来。

表哥打开信封,里面掉出一张存折:"这是..."

"你外婆的退休金,"张院长在一旁说,"她这些年一直省吃俭用,存了不少。临走前特意嘱咐我,说要给你们每人一份。"

信封里,除了钱,还有外婆给每个人准备的纪念品。我的是那串她常戴的佛珠,表姐的是她的那方茶杯,表哥的是一块老怀表...

"这茶杯是我爸临终前送给外婆的。"表姐捧着杯子,泪如雨下。

张院长站起来说:"张老师住院这几天,一直很安详。她说她这辈子没什么遗憾,就是怕你们会自责。其实她选择来养老院,就是不想看到你们为她操心。"

后来我们才知道,外婆不光把养老院的事安排得妥妥当当,连后事都交代清楚了。她的那些旧书,要捐给村小学;她的毛笔字,一幅幅裱好了要送给她的老学生;就连她爱养的那盆兰花,都安排好了让给谁照看。

"你外婆是个明白人啊。"王婶子听说这事后,连连叹气,"人家是真不想给子女添麻烦,不像街上那谁家,硬是把老人送去养老院,自己逍遥快活。"

我知道王婶子是好意,但心里还是不是滋味。是啊,同样是去养老院,可心境不同,意义就完全不一样。外婆选择住养老院,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是不想让我们看着她慢慢离去的一片慈心。

表哥后来跟我说,他把外婆给的钱捐给了福寿园,专门成立了一个基金,资助那些像他当年一样困难的学生。"这是外婆的心愿,"他说,"她一辈子都在帮助别人,我得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面馆的生意还是那么忙。有时候我蒸面的时候,会想起外婆说的那些话。她说人这一辈子,能把自己的归宿安排妥当,就是最大的福分。可我现在才明白,她说的"归宿",不光是说她自己,更是为了我们这些活着的人。

前几天,我去福寿园看望张院长。院子里种着外婆爱的兰花,几个老人正在那里下棋。阳光暖暖的,好像外婆还在那里,微笑着看着这一切。

"外婆走得这么安详,就是不想让你们有负担。"张院长说,"她总说,人这一辈子,能让亲人少些牵挂,就是最大的福分。"

那么,送老人去养老院就真的是不孝吗?当我们用"推卸责任"的角度去评判他人的选择时,是否想过每个选择背后都有说不出的苦衷?外婆用她最后的睿智,不仅安排好了自己的归宿,更给了我们最宝贵的一课:有时候,爱一个人,就是学会成全他的选择。

来源:优宝贝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