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凝共治力量,筑平安天河。近年来,广州市天河区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形成具有天河特色的“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实现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善治天河”栏目将视野从天河区21个街道,拓展到区政法各单位,展示天河区在提升社会治理效
凝共治力量,筑平安天河。近年来,广州市天河区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形成具有天河特色的“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实现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善治天河”栏目将视野从天河区21个街道,拓展到区政法各单位,展示天河区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矛盾纠纷化解能力、促进多方共治等方面的实践和成果。这一期,我们走进“中国乞巧第一村”的所在地——珠吉街。
一根五彩丝线,既编织精巧的乞巧工艺,更系紧居民间的和谐。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部的珠吉街,是天河区由城郊型向城市型发展的典型地区之一。依托辖内珠村“中国乞巧第一村”的文化底蕴,珠吉街创新实践“1+6+N”综治体系,将乞巧文化的独特内涵与平安建设、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千年非遗焕发新活力。
综治平台为骨:织密矛盾化解网络
为破解转型期的治理难题,珠吉街道精心打造318平方米的综治中心,以“一厅五室”的合理布局构建核心枢纽。其中,依托矛盾纠纷调处室打造的“茶叙调解室”“乞巧综治阁”,为当事人提供更具人文温度的沟通平台,成为平安乞巧文化融入治理的生动载体。
“以往处理纠纷,需逐个部门协调沟通,耗时费力。如今,司法、公安、律师工作室等多股力量齐聚中心,沟通协调变得便捷高效。”综治中心主任指着墙上的协作流程图介绍道。这个整合27个部门账号的“智慧大脑”,让信息流转效率大幅提升。2024年,中心凭借多部门联动,成功调处纠纷311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210余万元,收获100%的信访满意度。
在去年11月的一起医患纠纷处理中,该体系的优势凸显。一名患者在诊所就诊时不幸离世,吉山西社区综治中心第一时间展开情况摸查,并迅速上报至珠吉街综治中心。随后,中心紧急联合区卫健局、医调委、律师、珠吉派出所等多方力量,组织涉事双方召开调解会,各方专业力量汇聚一堂,妥善化解纠纷,充分体现出综治中心在整合资源、协同作战方面的关键作用。
从硬件设施到机制建设,综治中心构建起“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为非遗文化赋能治理提供了坚实骨架。2025年1至7月,珠吉街承办12345工单6981件,有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362宗,刑事警情同比下降超20%,用数据印证了治理网络的实效。
乞巧文化为魂:注入柔性治理动能
珠吉街深挖乞巧文化中“精细、和善、包容”的精神内核,将其转化为治理领域的“柔力量”,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法治”工作法。
街道通过培育社会组织强化基层网络——鼓励群众组成孔雀南粤飞服务队等,邀请非遗传承人、心理学专家、法律顾问等为30名社区网格信息员开展“文化调解”专项培训,让乞巧文化中的“和合”智慧与调解技巧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支专业的柔性沟通队伍。
在“粤韵村晚”“七夕嘉年华”等“平安乞巧”主题活动中,多个平安法治宣传点同步设立,累计发放资料3000余份,覆盖群众5000余人次,法治意识借助文化活动浸润人心;采用茶叙、解谜、剧场等柔性形式,常规化举办开放式调解会,通过文化体验软化对立情绪,将文化语言融入法律术语,降低居民参与门槛,化解矛盾纠纷,非遗调解活动成为社区常态。
文化地标更成为治理延伸的重要节点:七夕公园被打造成“文化调解地标”,明德堂、乞巧苑通过“及笄礼”等传统仪式融合矛盾预防;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年接待3万人次,以“传统+AI”方式传播法治理念,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法治熏陶。
这种文化赋能的治理模式,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村规民约纳入乞巧文化传承内容后,村民议事参与度提升40%;“平安乞巧日”活动用“丝线交织成锦”的符号传递包容理念,涌现出多位见义勇为先进人物,层长制覆盖129个楼道;257套高清监控与1186栋智能门禁构成的“数字安防”,更与134个最小应急单元形成“科技+人文”的防控合力。
从综治中心的“茶叙调解室”“乞巧综治阁”,到七夕公园的“文化调解地标”,一条非遗丝线串起治理闭环。“非遗搭台,治理唱戏”的平安实践落地生根,让“平安乞巧”名片在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中愈发响亮,成为天河区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本。
天河政法 羊城晚报丨联合出品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