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徒”李延贺被抓!他比“毒教材”更毒,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可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08:52 1

摘要:听说李延贺在上海被带走的那天,台湾那边的圈子差点炸了锅。总编辑,名号不小,满洲后裔,长年自吹自擂,把满族身份当成护身符。坊间流传一句话:“文人一旦起歪念,能搅得一锅粥腥气扑鼻。”这回轮到李延贺,罪名还是“危害国家安全”。有人拍手称快,说终于要给这白眼狼点颜色看

听说李延贺在上海被带走的那天,台湾那边的圈子差点炸了锅。总编辑,名号不小,满洲后裔,长年自吹自擂,把满族身份当成护身符。坊间流传一句话:“文人一旦起歪念,能搅得一锅粥腥气扑鼻。”这回轮到李延贺,罪名还是“危害国家安全”。有人拍手称快,说终于要给这白眼狼点颜色看看。不过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无奈——文化的裂痕总是比表面的更深,也许他当初怎么都想不到自己会落得如今的下场。

说起来这人外表和台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骨子里其实是地地道道的东北满洲后裔。他成长的地方不在宝岛,倒是在冷风呼啸的辽宁。国内朋友偶尔调侃他:你到底是中国人,还是自家那点祖上传下来的满洲旗人?他也不正面回话,点头摇头都是那副不以为然。其实,东北穆棱那片地——要我说,民风硬朗,做事挺直爽。可李延贺这一根筋拗得特别,骨子里总有种“我是满清子孙”,别人欠他什么的劲头。

他身边人都知道,满洲的辉煌其实早就过去了,大清倒台也一百多年了;甚至后来的伪满洲国,不过是一阵风,最后连末代皇帝溥仪都低眉顺眼做了新中国公民。按理说,该翻篇了。但是说来奇怪,就总有些人念念不忘祖宗的“金缕衣”。特殊身份带来的优待早就有了:考试加分、政策照顾,层层的福利照拂得不错。李延贺做了官,进了体制,他家都说这日子难不成还不美?

结果偏偏不知足。他总觉得自己年纪生得不对,祖上风光时候没赶上,每次看见清宫戏、旧照片就暗地里咬牙切齿。他要是早生百年,恐怕现在可以左手把玩鸟儿,右手端着紫砂壶,对着汉人呼来喝去。说实在的,这种心理很多东北老炮儿都理解不了,大家图啥?还不是吃口饭,安个家。

时间流转到了90年代,风气变了。日本那会儿风头正劲,留学热一浪接一浪。谁家孩子不想出去镀层金?李延贺想法更偏激,总梦想如果满洲国还在,是不是能从洋人手里领薪水、做当年那种“被殖民的贵族”。你说他心里有苦吗?也有。可偏偏,这种不着边际的优越感跟失落,日积月累成了毒。

表面上他谁都不得罪,书也读得顺利,党也入了,大学一路上都是好名声。家里条件也不是差得出奇,他拿到学位后,出版圈混得风生水起,很快就做了副社长。本该知足,可那点骨头里的“自尊”总在跟现实较劲,只是没人看出来。

但人算不如天算,有时小事就是个扣。李延贺在杂志社里做事,认识了个台湾姑娘。那姑娘温柔得不行,比起东北大妞子多了份软糯。零零年的时候,电视满屏都是琼瑶偶像剧,女主个个长发飘飘,说话轻声细语。李延贺这根大汉,瞬间被迷得眼花缭乱。

俩人相处得甜蜜,不过爱情路上总少不了坎坷。姑娘家里又是台湾绿营背景,父母一听说女儿喜欢大陆男人,还是党员、还在新闻出版业,就跟电视剧里的老父亲一样坚决反对。李延贺倒也机灵,软磨硬泡,自己一个人跑到台湾去做女儿家里的公关。那几年两岸婚姻政策还算宽松,一年能晃荡几次,见见面、磨磨嘴皮。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总算把姑娘娶回门。

但新生活可没那么平顺。他老婆早就习惯了岛内“自由”的空气,对大陆一切都打心眼里有点嫌弃。李延贺夹在中间,受了不少思想上的“洗礼”。老婆枕头风一吹,他也开始犹豫:是不是该辞了体制的肥差,去台湾过新日子?

讲究的是,台湾那边盯上他不光是看他会哄老婆。在出版行业出身、有身份、有背景,又是绿营家庭女婿,正是岛内各路人眼里千载难逢的“好棋子”。一开始他还摆摆样子,后来连装都懒得装,丢了工作,直奔台湾,不用别人说,他自己主动钻进那张网里。

谁家岳父能看着眼前的女婿变色变瓜呢?一转眼,李延贺成了岛内出版社创始人,明面上创八旗文化,其实暗地里跟绿营的核心人物苏贞昌、罗文嘉等人混得比自家亲戚都亲近。还把祖上的“富察”正名用上,甩开从前的名号,要做满洲后代的代表,“讲真话、讲历史”。每次在场子里“现身说法”,都瞪着眼睛念叨自己是“满洲人”,满族只是个外壳,纯粹文化标签。

更扎眼的是,他拿日本侵华那档事煽风点火,一本本书、几次讲座,明里暗里吹捧日军,说“满洲国时代那才是光荣”。说实话,这种话连岛内很多人都听不下去。有本事一张票两百台币,但场下骂声一片——李延贺不在乎,钱到手就行。出版社的钱是谁的钱?还不是党派、机构“白手套”,只换了个马甲。

说到这,我忍不住想插一句闲话:有些人吃的是中国粮,心却朝着日本、美国想,哪天真变天了,不见得能落下什么好。而且他那做派,对中国历史一向是“重构”,一本接一本把中国的核心民族认同削得七零八落。比如在某个节目上,他把春秋战国讲成“多民族并立”,提醒大家要“重新认识自己血统”,搞得年轻人都云里雾里。

比起原文提到的石敬瑭这类争议,他更多会拿像明治维新、甲午战争的段子“借古讽今”,又或者在书里评点“慈禧是体制创新者”,把清末混乱糊成“现代化起步”,什么“满族传统优于汉族”的调子天天挂在嘴边。还有那本说西藏和云南史的新书,说西南地区和中原本来就是“两张皮”,书一出在高校里掀起不大不小的风波。有老师一看火大,直接走进课堂,跟学生大喷特喷:“这是扯淡!”可网络上总有人摘录引用,说打压学术自由,闹来闹去,话题一直没完。

不同的是,这几年大陆年轻人心思变了。说真的,改革开放后人们见的世面多了,谁家孩子不是接触过海量信息?李延贺的那一套,忽悠得了一票老一辈,碰到手里拿手机、懂历史的95后、00后,嘴上不说,心里早就起疑了。有人甚至专门建“反扒李延贺”小群,夜里没事就扒他的发言录,专门研究其中的漏洞。出版社出版的几本“问题书”,被下架以后,网上还牵出了一些“自由派学者”,猛蹭热点。李延贺却没消停,反倒更会玩碎片传播,啥“历史真相短视频”,什么“正统史观新解”,做得比以前还隐蔽。

要我来说,这种比起传统特务可难缠。你说毒教材顶多让人读一读,顶多一时麻痹。李延贺的东西,是一点一点塞进脑子,最后让人都没觉察自己思考的方式变了。

风头到这已经不是一两个人能收场。内地相关部门不是傻子,后头早就盯了许久。证据一步步往上攒,等到差不多,直接就锁定行动时间。说起来三月那天接人,也有人偷偷感慨,这人终于是“纸包不住火”,被现行了。

岛内有些人急,媒体、学者天天叨叨,呼吁要“释放文化人”。不过大家心里明白,喊归喊,就凭这一路行径,没人会真拿他当回事。更别提那些平日里自称“历史守夜人”的家伙,如今都一副天然愚昧的嘴脸。

做了伤害祖国的事,不管你穿什么马甲,不管你号称什么“身份”,最后晚节难保。有些事情,国家等你自省,但等到线头摸清了,天网恢恢,终究不会让你安稳落地。

这些人啊,说出口的锋芒,藏在文化的阴影里,可最后谁会为他们点灯,也不好说。我们常说,人心隔肚皮,历史隔代人——有些“骨头里”的念想,终难自解。等过十年,有人还会记得李延贺么?谁知道呢。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