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夏天,加拿大一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一位中国留学生随手拍了张照片。画面里,金色头发的女生站在一群肤色较深的印度同学中间,颜色对比特别明显。没想到一年后,这张照片突然被传到X平台上,还被标上“韩国美女”的标签。白人网友开始拿照片里的肤色差异说事,有人说“
2023年夏天,加拿大一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一位中国留学生随手拍了张照片。画面里,金色头发的女生站在一群肤色较深的印度同学中间,颜色对比特别明显。没想到一年后,这张照片突然被传到X平台上,还被标上“韩国美女”的标签。白人网友开始拿照片里的肤色差异说事,有人说“这里面肯定有怪味道”,也有人觉得“只有韩国人才会学白人染头发”。当事人后来不得不用中英文解释:“我是中国人,头发只是临时漂白,没想模仿谁。”这场误会背后,其实藏着外网很多根深蒂固的偏见。
事情一开始很简单:一个加拿大博主把照片搬到X平台,随口说了句“这是韩国女生”。结果评论区马上炸了。有人拿印度同学开玩笑,说他们身上有臭味;还有人觉得亚洲人染金发就是为了讨好白人。两天时间,这条帖子被转发了超过10万次,白人网友和印度网友吵成一团,连中国留学生的身份都被拿出来讨论。
调查显示,X平台上三成关于亚洲人的讨论都带着刻板印象,尤其是“韩国人”这个标签被用错的概率最高,十次里有四次会搞错。类似的事情其实不少:2020年有个韩国留学生戴口罩被误传成“中国病毒感染者”,后来发现只是地铁事故;2024年还有个中国女生在韩国学校多拿几片肉,被骂“贪小便宜”。这些事都说明,外网对亚洲人的印象还停在“韩国人时髦,中国人古板”的老套分类里。
面对网友质疑,当事人解释:“漂头发就是一时兴起,连颜色都没染。”但争议还是没停。有研究发现,欧美网友认东亚人脸的正确率刚过一半,而且最常把中国人和韩国人搞混。这可能和韩流文化的影响有关。数据显示,韩国偶像产业每年能赚到上百亿美元,欧美网友里十个人有九个刷到过韩团的内容。从BLACKPINK到防弹少年团,韩国公司花大钱包装明星,不知不觉让很多人觉得“好看的亚洲人都是韩国人”。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的传播就显得有点吃力。有奢侈品广告因为模特眼睛小被抵制,说这是故意丑化亚洲人;还有调查发现,七成欧美年轻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在功夫和熊猫,不知道现在中国年轻人也玩短视频、追流行文化。当韩国用偶像工业抢走话语权时,中国面孔还困在“书呆子”“老传统”的标签里。
这次事件还有个焦点,就是白人网友对印度人的嘲笑。说“有臭味”这种话,其实和过去的殖民历史有关。研究指出,印度移民在欧美找工作比东亚人难得多,十个人里有四个碰过钉子。这种偏见还出现在生活里:加拿大有公寓不让煮咖喱,说味道太大;美国公司悄悄压低印度员工的升职机会。
更值得琢磨的是,有些白人网友会把矛盾转移到亚洲人身上。2023年有黑人网红公开骂华人活该被抢,这种现象被专家叫做“弱者互害”——自己受歧视不敢反抗,就去欺负更弱势的群体找存在感。就像当事人说的:“他们不敢公开骂白人,但嘲笑其他少数族裔倒是很积极。”
X平台的推荐机制也帮了倒忙。报告指出,这种平台最喜欢推容易吵架的内容,种族争议的帖子曝光量是普通帖子的四倍。当事人澄清的帖子因为没火药味,看的人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这种“假消息跑得比真相快”的情况,让好好说话变得特别难。
以前就有过类似例子。2020年韩国留学生地铁死亡事件,谣言说是因为戴口罩被谋杀,阅读量超过五百万;后来澄清真相的报道,看的人还不到三万。平台的赚钱逻辑就是把人性弱点变成流量——就像专家说的:“愤怒比事实更值钱。”
事情最后以当事人删光社交账号收场,但留下的问题还在。有教授指出:“亚洲国家不打破西方审美霸权,这种误会还会继续发生。”中国有研究建议,留学生和海外博主可以当文化传播的桥梁,用日常故事改变刻板印象。比如抖音上有个做创意美食的博主,在海外有上千万粉丝,评论区经常有人说“原来中国人这么有意思”。
不过改变需要时间。统计显示,全球社交平台关于亚洲人的争议事件每年都在涨,但有效的解决办法还没出现。可能就像当事人说的:“我不想被叫‘漂亮的韩国人’,也不想被说‘想当白人的亚洲人’——我就是我自己。”
来源:落笔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