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中国农村民办教师的时代功勋与温暖回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18:34 1

摘要:【导语:明天2025年9月10日了,又是一个教师节,在这个节日来临的前一天,我们为全国民办教师写一篇文章,祝你们阖家幸福,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因为我们曾经也是民办教师大家庭中的一员。】

微光成炬:中国农村民办教师的时代功勋与温暖回响

作者/张同满 朱强德

【导语:明天2025年9月10日了,又是一个教师节,在这个节日来临的前一天,我们为全国民办教师写一篇文章,祝你们阖家幸福,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因为我们曾经也是民办教师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壮阔长河里,有一群身影曾如岸边的灯盏,虽没有城市霓虹的璀璨,却以微弱却坚定的光,照亮了无数农村孩子走向远方的路。他们没有编制的“铁饭碗”,拿着不及公办教师零头的报酬,甚至要在教书之余兼顾田间劳作;他们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常以土坯房为教室、以黑板为画布、以粉笔为画笔,却把最珍贵的知识与希望,种进了大山深处的童年。他们,就是中国农村民办教师——一群被时光铭记的“教育拓荒者”,一群用平凡书写伟大的“无名英雄”。他们的故事,藏着中国乡村教育最动人的底色,其历史贡献早已融入民族教育发展的血脉,温暖而厚重,值得我们永远回望与致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从战火与贫困中站起,教育事业如同刚破土的幼苗,急需养分却面临“师资荒”的困境。城市里的公办教师数量有限,难以跨越千山万水,覆盖广袤的乡村大地——在西南的深山里,在西北的黄土高坡上,在东南的海岛渔村间,无数村庄连一间像样的教室都没有,更别说专业的教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应运而生。

他们不是“科班出身”的教育者,却带着乡土的赤诚,成了乡村教育的“顶梁柱”:可能是初中毕业的返乡青年,放下背包就拿起教鞭;可能是村里识文断字的老农,放下锄头就站上讲台;也可能是响应号召的知识青年,把青春的汗水洒在田埂与课堂之间。那时的乡村教室,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冬天寒风从窗户缝里灌进来,他们就和学生一起搓着手上课;夏天烈日晒得黑板发烫,他们就把课搬到树荫下,用树枝在地上写公式。

他们是“全能教师”:既教孩子们认“天地人”,也教他们算“加减乘除”;既带着孩子们唱“东方红”,也领着他们在操场上学跑步;既会在课堂上讲解课文,也会在课后帮学生修补破旧的课本。许多偏远山村,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民办教师,才第一次响起朗朗的读书声——曾经“睁眼不识丁”的孩子,开始知道“北京”是祖国的首都,知道“长城”是世界的奇迹,知道“读书”能让自己走出大山,看看更广阔的世界。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民办教师就像乡村的“文化灯塔”,让知识的光芒穿透了闭塞的大山,照亮了一代农村孩子的未来。

他们的贡献,从来不止于“教书”,更在于“育人”;不止于传递知识,更在于守护成长。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孩子们上学要走几小时的山路,民办教师就每天提前出门,在山口等着接送学生,遇到下雨天,就把学生背在背上蹚过泥泞的小河;在贫困的村庄,有的孩子交不起学费、买不起课本,他们就自掏腰包垫付,甚至把家里的粮食拿出来,给饿着肚子上学的孩子当午饭。云南丽江的民办教师朱有勇,曾在大山里教了10年书,他不仅教孩子们读书,还带着学生种果树、学农技,告诉他们“知识既能装在脑子里,也能种在土地里”;甘肃定西的代课教师王桂英,在黄土坡上的学校教了28年,她的教案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都记在心里,有学生辍学,她就翻山越岭去家访,一次不行就去两次,直到把孩子劝回课堂。这样的故事,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乡村里,不是个例而是常态。据统计,截至上世纪90年代,中国民办教师的数量一度超过120万,占农村教师总数的60%以上——也就是说,每10个农村教师里,就有6个是民办教师。

他们用微薄的力量,撑起了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从扫盲运动到普及小学教育,从“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到农村教育质量提升,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离不开他们的坚守。可以说,没有千万民办教师的默默付出,中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或许要推迟许多年;没有他们在乡村播下的知识种子,无数农村孩子可能永远走不出大山,中国农村的发展,也会失去一大批宝贵的人才。

更让人动容的是,他们不仅改变了孩子的命运,更在乡村播下了“向上”的精神火种。许多如今已成为医生、教师、工程师的农村子弟,回忆起童年时,最深刻的记忆永远和民办教师有关:可能是老师在油灯下帮自己批改作业的身影,可能是老师说“好好读书,你能比我强”的鼓励,可能是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知识能改变命运”的信念。这些教师或许学历不高,却有着最朴素的教育智慧——他们不会讲复杂的教育理论,却能用“种庄稼要施肥,读书要用心”这样的乡土语言,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没有华丽的教学技巧,却能用自己的勤恳与真诚,教会孩子“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道理。河北衡水的一位企业家,小时候家里穷,差点辍学,是民办教师李老师每天放学后帮他补课,还给他带馒头吃。后来他考上大学,回乡创业时,第一件事就是捐钱给家乡建学校,还专门找到已经退休的李老师,给她买了新衣服,拉着她的手说:“没有您,就没有今天的我。”这样的传承,在无数农村家庭里上演:民办教师教会孩子“知识可贵”,孩子长大后,有的回到乡村当教师,有的投身乡村振兴,把这份“感恩与责任”继续传递下去。可以说,民办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乡村精神的塑造者——他们用自己的坚守,让“勤奋”“善良”“感恩”这些品质,成了一代农村孩子的精神底色。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民办教师的群体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从1990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政策,通过“民办教师转公办”“发放生活补助”“补缴养老保险”等措施,妥善解决民办教师的待遇问题:符合条件的民办教师,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终于有了稳定的编制;年纪大、不符合转编条件的,也能拿到每月几千元的生活补助,安度晚年。这些政策,或许来得晚了一些,却让这些为乡村教育奉献了半生的人,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与保障——他们的付出,没有被遗忘;他们的功勋,被国家和社会记在了心里。如今,走进中国农村的学校,早已不是当年的土坯房:明亮的教学楼、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专业的教师团队,让乡村教育焕发了新的生机。但在许多乡村学校的校史陈列室里,依然保留着民办教师用过的旧教案本、旧粉笔盒、旧黑板擦——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物品,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却温暖的岁月。在农村的田间地头,老人们聊天时,还会说起当年的民办教师:“王老师当年教我儿子读书,现在我孙子还在提他呢!”在城市的写字楼里,那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上班族,偶尔也会和同事说起:“我小时候的老师,是个代课老师,他特别好……”中国农村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群体”,也是最值得尊敬的群体之一。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几十年的坚守,做了一件伟大的事——让知识的光芒照亮了乡村,让无数农村孩子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的微光,汇聚成了照亮中国乡村教育的火炬;他们的精神,如同山间的清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农村孩子,也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乡土根基。

今天,我们回望民办教师的故事,不仅是为了铭记他们的功勋,更是为了传承他们的精神——那种“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坚守,那种“扎根乡土、服务孩子”的赤诚,那种“用一份光,点亮千万份光”的教育初心。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冰冷的分数,而是温暖的传递;教育的力量,从来不是来自先进的设备,而是来自教育者的真诚。中国农村民办教师,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他们的名字,或许没有被写进历史课本,却被无数农村孩子记在心里;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被广泛传播,却在乡村的土地上代代相传。这份贡献,值得被永远铭记;这份精神,值得被永远传承。因为他们,我们更懂得教育的珍贵;因为他们,我们更坚信:再微弱的光,只要坚持点亮,就能照亮远方;再平凡的人,只要心怀热爱,就能书写伟大。

来源:职场t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