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黎评论》“出版的艺术”和“编辑的艺术”单元集结出版,7位著名出版人为您详解出编辑的艺术,呈现近一百年来英语世界文学出版业的整体景观和丰富细节。出版绝非易事,为了编辑一本书,为了构建纸上乌托邦,编辑罗伯特·戈特利布说:“你只能忠于书”。
本周豆瓣一周新书精选上榜了10本新书:
《巴黎评论·出版人访谈》《雪的练习生》《最后一个梦》《海边》《乔治·德·拉图尔》《从莫扎特到贝多芬》《赞美不沉默》《湖水永远不会甜》《树儿》《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
01《巴黎评论·出版人访谈》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译者: 彭伦
出版年: 2025-3-15
《巴黎评论》“出版的艺术”和“编辑的艺术”单元集结出版,7位著名出版人为您详解出编辑的艺术,呈现近一百年来英语世界文学出版业的整体景观和丰富细节。出版绝非易事,为了编辑一本书,为了构建纸上乌托邦,编辑罗伯特·戈特利布说:“你只能忠于书”。
豆友@清一郎
在这本书中读到了某种理想状态下的出版与编辑的艺术。这或许是由于这些出版人业已成名,在最后的功成名就时回首自己的经历,让他们的叙述蒙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 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以做书为志业的人,必定怀有理想主义的心。
02《雪的练习生》
作者: [日] 多和田叶子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雪の練習生
译者: 田肖霞
出版年: 2025-3-1
我是一只北极熊,曾经是莫斯科的“马戏之花”,退役后写起了回忆录。我向杂志投稿,竟让自己走向流亡。时代剧变像一场大雪,那么轻又那么重……继夏目漱石《我是猫》猫眼看人间后,多和田叶子披上熊皮,栖身于苏联和德国的马戏团、作家协会、书店、动物园……讲述“冷战”大历史下的会议、天气、三文鱼,还有人类的男男女女。
豆友@HelloAmy艾米
人类该如何看到现实世界的荒诞,如何认识并改变自我中心主义,如何走向更好的明天?多和田叶子女士在《雪的练习生》中用三代北极熊的故事,揭示了人类自相矛盾、贪婪虚伪、愚蠢短视、缺乏勇气的真相。因为是以熊拟人的视角,所以思维方式非常简单质朴,那些身为人类习以为常的事物、语言、行为,放在熊的认识和理解中,变得充满疑问且怪诞不堪。但这本书的讲述方式,却又是轻盈的、奇幻的,像一颗含在嘴里渐渐融化的糖果,像一片飞舞飘落的白色雪花,消逝的悲凉中也夹杂着对美好的呼唤与渴望。
03《最后一个梦》
作者: [西] 佩德罗·阿莫多瓦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译者: 吴娴敏
出版年: 2025-3
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故事集,用巧妙而激进的目光审视着人类灵魂和生活的色彩。有些故事构成了其后来部分电影和主人公的雏形。同名作《最后一个梦》记录了他在母亲去世后的失落。
豆友@林翰
就像阿莫多瓦说的,自己写的是蹩脚的小说,是剧本的草稿。这十几篇短文并没有多出彩,甚至有些读起来青涩而又幼稚,但在一篇篇阅读的进程里,我们看到了如今的阿莫多瓦是怎么被塑造的,怎么成长起来的,像是虚构的传记,沃霍尔的拼贴艺术,对于女性的崇拜,对于西班牙的反叛,浓烈的色彩,迷恋男性的肉体,在故事里窝藏变态与杀人犯,到如今年长“活一天,就少了一天”,自身疾病与死亡的思考。写母亲那一篇尤其感人,阳光,教导阿莫多瓦用虚构的力量对抗生活虚无的妈妈,病床上永远无法解密的最后一句话,自己安排自己的葬礼,是如此动人,只有最亲最爱的妈妈离开了,才会开始思考死亡。所以从«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之后,阿莫多瓦的电影变得不一样了一些。
04《海边》
作者: [加]瓦日迪·穆瓦德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副标题: 瓦日迪·穆瓦德剧作集
译者: 王婧
出版年: 2025-3
一名青年前往父亲故乡路上遇见战后尸横遍野;一对双胞胎寻父途中发现残酷真相。法语剧作家瓦日迪·穆瓦德作品,以戏剧叩问时代、人心,以诗意而悲悯的方式表现动荡时代个体命运的颠沛流离。
豆友@阿梦
读完《海边》人仿佛置身冬天的海边,天空忽然降下一场大雨,人瞬间被寒冷紧紧裹挟,而且时间越长越觉得冷。《海边》通过结构,《焦土之城》通过文本,展现了战争留给个体以及地方的创伤。戏剧的特点之一是可以通过人物间的互动呈现出人物没有明说的,深藏在人际关系和欲求里的秘密:比如:威尔弗里德得知父亲的死出现的第一个幻想是自己正参与电影的拍摄。为什么是这个幻想?第一层的意思是他不愿相信父亲的死;第二层的意思是电影是有特定的主题和意义的,而人的生死很多时候并没有意义,他想借电影赋予自己和父亲的生和死以明确的意义;人总是害怕面对父母赤裸的尸身,因为死亡使得孩子被自己的父母永远地抛弃了,成为可以被死亡随意处置的孤儿。父亲的死激发出威尔弗里德对死亡的恐惧心理,于是他幻想出吉霍莫兰骑士的出现带自己逃离死亡。
05《乔治·德·拉图尔》
作者: [法] 帕斯卡·基尼亚尔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Georges de La Tour
译者: 王明睿
出版年: 2025-3
对于乔治·德·拉图尔来说,凝视画作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意义:祷告。他借用细细的火焰描绘人与自我的独处。他的画作 蕴含着巨大的谜题,是一场心灵的练习。帕斯卡·基尼亚尔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有意偏离同期绘画风格的拉图尔——他与古典艺术割裂得干干净净,最终无名于世。
豆友@珍妮的肖像
正发生的刹那静默,一粒火花寂灭前照见的叵测,每幅都是蜡烛时代的更阑人静。懂画与不懂画的人都被柔暖烛光的古典意味紧吸了进去,看向烛芯飘摇的明处猝然被定格描摹出的剧情。最后视觉都转向夜的更深处去窥寻画面里暗哑静僻的黑,究竟是些什么谜样的凝重美之端底。
作者文字缭绕温润如烛,呼吸轻柔,推演着这个在文艺复兴尽是大师的年代很快被遗忘了生平游历,身后被长久遗忘的画家作品,入谜,解谜,热化的烛油气息与唯一光源噼啪呵护的永恒之谜。 “在拉图尔面前,语言自身处于夜晚。寂静成了寂静的苦难,这是最终的寂静。”
06《从莫扎特到贝多芬》
作者: [法] 埃里克·侯麦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新民说
副标题: 关于音乐深度概念的探讨
译者: 崔志云
出版年: 2025-4
二战后法国新浪潮导演埃里克·侯麦曾受邀在音乐广播节目里讲莫扎特和贝多芬,并将对电影艺术的思考方法应用到音乐领域中,由此生发而撰成本书。书中讨论了知名音乐家们的古典音乐作品及其折射出的时代思想潮流,分析了古典音乐的性质和哲学内涵,更将之与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交相比照,邀读者共同沉潜于艺术之美中。
07《赞美不沉默》
作者: 随机波动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副标题: 随机图书馆02
出版年: 2025-4
中文播客“随机波动”对谈结集,围绕黄心村、汪民安、巫鸿、陈丹青、王德威、王炎等学者的学术研究与著作展开讨论,思辨的同时注重时下的现实关怀。
豆友@祝羽捷
书中所收录的访谈对象皆是喜欢的学者,对话火花四射,虽是不同学科(历史、政治、文学、艺术、哲学),最后都能汇聚成某种共识,似乎是访问者在背后的交融与贯通。播客也好,文字也罢,愈发深切体会到公共表达,在难度与广度层面蕴含着的挑战。而对话者们的思维碰撞,恰似强劲有力的助推器,能够促使语言突破局限,向着更为深远、广阔的境地延展。
08《湖水永远不会甜》
作者: [意大利] 茱莉亚·卡米尼托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原作名: L’acqua del lago non è mai dolce
译者: 陈波
出版年: 2025-3
一部反成长套路、反精英主义、反“天才女友”的女性故事。像是无数个意大利小镇女孩一同写就的日记,让她们能够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释放那些压抑已久的呐喊。“我用尽全力长大,最终却成了一个无用之人。”
豆友@四月小飞侠
同样的努力换不来同样的回报,天才女友是属于少数人的幸运。当坚硬的现实迎面重击,你或许无法战胜它,但可以努力不摔倒。就像握紧气枪射击一样,握紧,瞄准,射击。没人在乎你是否赢得了那个滑稽的粉色娃娃,但你打空了你的子弹。
09《树儿》
作者: 朱矛矛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北京贝贝特
副标题: 我的女儿来自星星
出版年: 2025-3
这是树儿成长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普通自闭儿和他们的养育者的故事。一部双相情感障碍的全职妈妈养育孤独症女儿的真实手记,也是一本希望之书,启发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未来。
豆友@May
作者像是用自己的生活办了一场淋漓的展览,展品有不同的类别,绘画、雕塑、立体装置等等,每种类别又有不同的形式,比如绘画有简笔画、素描、油画等等。展品的素材来自生活的重击、崩溃、煎熬、狼狈、不堪、悔恨、争执、偏执、狂烈、破碎、柔软、明亮、纯真、欣喜、完整。展览的风格就像生活一样没有绝对的清晰和连贯,有些展品可能引起共鸣,有些展品可能引发质疑,就像没有人可以祭出自己生活的圆满叙事。展览的意义在于,“读者总能在作者的自说自话里找到与自己相通的碎片”,以及写完了这本,作者也许就能去写别的,或者去做别的。Life is hard; life goes on.
10《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
作者: [比] 钟鸣旦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
原作名: The Chinese Gazette in European Sources:Joining the Global Public in the Early and Mid-Qing Dynasty
译者: 陈妍蓉
出版年: 2025-2
本书介绍了18世纪的欧洲人如何在中国境内阅读邸报,并让邸报进入全球信息网,向欧洲输送关于中国的信息,塑造了欧洲关于亚洲知识。可以说,邸报在欧洲的流传,促进了欧洲形成关于亚洲的知识,对欧洲启蒙思想家都产生了影响,是一个“‘国际思想史’的绝佳案例”。
豆友@努力学习的某喵
作者对本书定位是:一本资料指南或导读,介绍与这些1800年以前的中国邸报有关的欧洲资料。全书对欧洲资料的梳理详细清晰,书后给出长达一百页的史料指南,供研究者参考。对于普通读者,依旧值得一看。中学教材会简略写道“18世纪时,中国文化在西欧得到进一步传播,对很多启蒙思想家都有影响,伏尔泰就是其中之一”,在这本书里具象化了。传教士留下的文字没有什么难度,读起来比较鲜活生动。虽然传到欧洲的内容经过了中欧双方的选择,对皇帝和邸报也有很厚的滤镜,但它确实传到欧洲去了,启发了启蒙思想家和欧洲政治家产生新的思想,传递给更广泛的全球公众。跨文化交流的过程、细节值得关注。
来源:巴南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