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项古人类研究偏见被纠正:尼人石器技术首现我国西南地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4 17:34 1

摘要:从进化脉络来看,尼安德特人常作为人类进化史中间阶段代表性居群的通称,是现代人类进化历程中最近的旁支。

对人类起源感兴趣的网友基本都听说过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因为他是我们现代人的远古近亲。

从进化脉络来看,尼安德特人常作为人类进化史中间阶段代表性居群的通称,是现代人类进化历程中最近的旁支。

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逐渐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形态与文化。

有意思的是,尼安德特人普遍比现代人矮,身高大约在1.5米到1.6米左右。

可他们却非常强壮,有专家调侃称,两个智人也打不过一个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复原图

然而,就是这个我们现代人祖先的强壮亲戚,却在4万年前突然灭绝了。

但根据最新的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灭绝的时间比我们认识得更晚,很可能在2万多年前才彻底消失在地球上。

对于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原因,以前有观点认为是气候的快速变化(如冰河期的到来)导致尼安德特人走向了灭亡。

但现在学界内更加认可的观点是我们现代人的祖先灭绝了尼安德特人,这听上去很让人遗憾。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两种人群栖息地有着太多重叠,将不可避免的导致文化与争夺生存环境上的冲突。

最终,现代人在族群纷争中获得最后胜利,从而代替了此前更加原始的文明。

自从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山谷里一个山洞中首次挖掘出尼安德特人的颅骨和部分肢骨后,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考古工作者只在欧洲范围内发现尼安德特人的化石。

而在10年前,西班牙东北塔拉戈纳省卡拉费尔的佛拉达达洞穴内发现的一块帝王鹰足趾骨,被研究人员利用三维计算机模型分析后发现,爪上有明显切割痕迹。

这让专家们认为鹰爪是尼安德特人用来制作珠宝的元素,并大约在12万至4万年前传遍了南欧地区。

这也让我们知晓,如果尼安德特人没有灭绝的话,他会和现代人类一样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文明。

上述发现让很多西方学者认为,尼安德特人是我们人类进化史上,生活在欧洲的一个旁支。

然而,科学研究终归要用客观事实来说话。

2021年,中俄科学家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对1938年在乌兹别克斯坦Teshik-Tash洞穴中发现的一个3万多年的古人头骨进行肖像重建时,无意中发现他是一位8岁的尼安德特人男孩。

随后的DNA分析证实,这个头骨携带着尼安德特人类型的mtDNA(线粒体DNA)。

该化石因此成为亚洲发现的第一块尼安德特人化石,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完整的亚洲尼安德特人头骨化石。

这个被称为Teshik-Tash 1的头骨发现于洞内的一个浅坑中,同时发现的还有五对西伯利亚山羊的角芯和部分鸟类骨骼.

通过对比研究,似乎表明小男孩是被仪式性地埋葬的。

它打破了尼安德特人只生活在欧洲的偏见,也让古人类学家重新审视人类的发展史。

其实早在201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尼安德特人已经向东方进一步扩散,并在那里与现代人一起生活过很长的一段时间。

现如今,对现代人基因组中发现的尼安德特人DNA痕迹的分析表明,除非洲人之外的欧亚大陆现代人,都有 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贡献。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东亚人携带的尼安德特人DNA居然比欧洲人多15%至30%。

这表明在乌兹别克斯坦发现的小男孩非孤例,尼安德特人很可能在中国及东南亚的土地上长期生存过,并与我们现代人的祖先有过频繁交流。

就在今年的4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表在《《国家科学院学报》周刊的一篇论文显示,我国人类学家在西南地区发现了尼安德特人特有石器技术体系。

这一特有石器技术体系被人类学家称之为‌基纳技术,它‌是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技术类型之一。

目前古人类的旧石器制作技术大致可分为勒瓦娄哇技术类型、盘状技术类型和基纳技术类型。

基纳技术主要出现在距今约7万至4万年前,是尼安德特人为应对干冷环境而发展出的一种特殊技术适应策略‌。

(上图为欧亚大陆旧石器时代中期不同技术类型遗址分布图。三角形代表勒瓦娄哇技术类型遗址、方形代表盘状技术类型遗址、圆形代表基纳技术类型遗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这次的新发现,是缘于对云南大理鹤庆县龙潭遗址的研究后得出最新结论。

发现于2010年的龙潭遗址,由于文化堆积破坏情况严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曾经在2019至2020年期间开展过系统性发掘。

这处旧石器遗址群经过一年多的挖掘,共计出土了石核、石片及废品等5725件石制品。

考古人员通过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龙潭遗址文化层年代距今约6—5万年。

而对于孢粉分析表明,龙潭古人生活在开阔的森林-草原镶嵌景观的适宜古人类生活的环境中。

虽然考古人员没能在龙潭遗址挖掘出古人类的骨骼,但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处古人类的石器制作场。

(上图为龙潭遗址基纳技术石制品。(A-D)是基纳刮削器;(E-G)是基纳石核;(H-J)是再修理石片;(K)是以再修理石片为毛坯制成的小型工具。)

近两年考古人员对龙潭遗址众多石器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它们具有鲜明的‌基纳技术体系特点。

按照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专家的介绍,龙潭遗址石制品呈现出有组织性地剥取厚石片作为工具毛坯的特点。

其中不少石制品明显可以看出使用软锤和硬锤进行基纳刮削器刃缘修理,并依次产生凸型修疤和凹型修疤。

还有些用于切割、刮削的石制品并没有因为损坏而弃之不用,而是持续更新和维护刃缘,以延长基纳刮削器的使用时间。

同时存在石片石核类型,表现出基纳技术体系中多层级分支化的消减策略。

随后进行的微痕分析表明,龙潭遗址基纳刮削器能对骨头、木头、兽皮等多种物品进行加工处理,这让其具有多功能性的用途。

上述研究表明,使用这些石制品的古人类只可能是尼安德特人,而非我们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智人。

(上图为龙潭遗址基纳产品技术特征展示。(A-C)基纳刮削器与普通刮削器的厚度、刃角、加工程度定量比较;(D)基纳刮削器刃角与再修理石片台面外角的定量比较;(E)旧石器中期盘状技术体系操作序列重建;(F)旧石器中期基纳技术体系操作序列重建。)

龙潭遗址基纳技术的发现,极大概率表明了早在6至7万年前就有尼安德特人从欧洲迁徙至中国的西南地区生活定居。

它是东亚首次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相关证据,对于研究人类进化的演变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要知道以前的国外学者把尼安德特人认成欧洲的考古专利,普遍认为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发展缓慢。

他们认为中国地区缺乏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并由此引发了关于东西方古人类技术演化模式的争论。

龙潭遗址的基纳技术新研究无疑是给了上述言论一记响亮的耳光。

它填补了东亚旧石器中期技术体系的空白,还记录了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行为上的重大变化和革新。

这也让我们见证了早期现代人、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等不同人群的演化及复杂互动历史,更新了对东亚旧石器时代技术演化模式的传统认识,也为理解这一关键时期东亚古人类演化动态和格局提供了全新的考古视角。

如果将来我国的古人类研究专家能够在西南地区发现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化石,上述的争论将会彻底的烟消云散,成为毫无争议性的科研定论。

来源:战千寻

相关推荐